方劑組成解釋
洗風散方中加入蠶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止痛止癢:蠶砂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之效。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皮膚瘙癢、疼痛、風疹等症狀,能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 清熱解毒,燥濕止癢:蠶砂亦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功效。對於濕熱蘊結肌膚所引起的濕疹、膿皰瘡等皮膚病,也能起到一定的療效。
因此,洗風散方中加入蠶砂,可以起到疏風散寒、止痛止癢、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多重功效,有助於治療風寒濕邪或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
洗風散方劑中包含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有效去除體內濕熱,並促進水液代謝,有助於改善風濕痺痛、關節腫脹等症狀,與洗風散的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功效相輔相成。
- 清熱解毒: 赤小豆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解體內濕熱,並消除因風濕引起的炎症反應,進一步緩解疼痛和腫脹,達到整體改善風濕痺痛的目的。
「洗風散」方劑中使用「黑牽牛」,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瀉下通便,驅除風熱: 黑牽牛性寒,味苦,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可清除腸道積熱,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風熱之邪常易阻滯腸道,導致便祕、口臭等症狀,黑牽牛的瀉下作用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排出風熱之邪,達到「洗風」的效果。
- 引藥下行,增強療效: 黑牽牛性質較峻,可引導其他藥物下行,將藥力集中於下焦,增強治療風熱所引起的頭風、目赤、咽痛等症狀的效果。
總體而言,黑牽牛在「洗風散」方劑中,發揮了清熱瀉下、引藥下行等作用,為治療風熱病症提供了重要的藥理基礎。
洗風散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風: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解表散風、通竅止痛之效。洗風散為解表散風之劑,白芷可助其驅散風寒,解除表邪,改善頭面部風寒引起的諸症。
2. 祛風止痛:白芷亦能祛風止痛,特別適合治療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齒痛等症。洗風散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炎、牙痛等症,白芷的加入可加強方劑的止痛功效,達到更佳的療效。
洗風散中包含藁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痛: 藁本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痛、解痙止搐的功效。洗風散主治風邪侵襲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而藁本的祛風止痛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疏散風寒: 洗風散方中常配伍其他具有疏散風寒作用的藥物,如羌活、防風等,藁本與之配伍,可以加強疏散風寒的效果,並使藥效更加協調。
總之,藁本在洗風散方中發揮著祛風止痛、疏散風寒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物之一。
洗風散方劑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祛風止痙: 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解毒散結之效。對於因風邪侵襲所致的風痙、抽搐、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 疏散風邪: 洗風散以疏散風邪、清熱解毒為主,白僵蠶能散風解表,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地清除體內風邪,達到治療目的。
洗風散方劑中包含白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 祛風止痛: 白附子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齒痛、肢體疼痛等症狀。洗風散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頭風,而白附子正好能起到祛風止痛的作用。
- 通絡止痙: 白附子能通經絡、止痙攣,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麻木、痙攣等症狀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洗風散中加入白附子,除了祛風止痛,還能通絡止痙,達到整體治療的效果。
洗風散中包含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止痛,散寒止痺:烏頭性溫熱,入經絡,具有強力祛風止痛、散寒止痺的作用。洗風散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而烏頭的藥性正好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洗風散中常配伍其他藥物,如羌活、獨活、防風等,這些藥物多偏於疏風散寒、活血通絡。烏頭與這些藥物相配合,可以相互協同,增強祛風止痛、散寒止痺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洗風散方劑中包含白蘞,其原因主要有二: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白蘞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洗風散主要用於治療風熱上犯、頭痛眩暈、咽喉腫痛等症,白蘞能清熱解毒,消散風熱,緩解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
- 利水消腫,通絡止痛: 白蘞還具有利水消腫、通絡止痛的作用。洗風散中常與其他利水消腫藥物配合使用,能促進體內濕熱排出,消散局部腫脹,緩解疼痛。
因此,白蘞在洗風散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利水消腫、通絡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治療風熱上犯、頭痛眩暈、咽喉腫痛等症。
洗風散方劑中包含蔓荊子,主要基於其清熱解表、疏散風熱、利水通淋的功效。
蔓荊子性涼,味辛,歸肝、膀胱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水通淋的作用。洗風散主治風熱上擾、頭昏腦脹、目赤腫痛、鼻塞流涕等症,而蔓荊子正能清熱解表,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與方劑主治症狀相符。此外,洗風散亦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等症,蔓荊子同樣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故而被列入方劑中。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洗風散主治「面上遊風,或瘾疹,或風刺,或黑皯」,具體病症解析如下:
- 面上遊風:指面部因風邪侵襲,出現瘙癢、浮腫或皮膚發紅等遊走不定的症狀,類似現代「過敏性皮炎」或「風熱型皮膚炎」。
- 瘾疹:即風疹塊,相當於現代「蕁麻疹」,表現為皮膚突發紅腫、瘙癢,時隱時現。
- 風刺:指風邪鬱於肌表,導致毛孔阻塞形成的痤瘡或粉刺,或伴有紅腫疼痛。
- 黑皯(gǎn):泛指面部黑斑、黯沉,如黃褐斑或色素沉澱,古人認為與風邪鬱滯、氣血不暢有關。
此方劑外用「澡面」(洗臉),旨在祛風散邪、疏通氣血,改善面部風邪鬱滯所致的皮膚問題。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洗風散的藥物配伍可分為三大類,針對「風、毒、滯」三大病機:
(1)祛風解表,散邪止癢
- 白芷、藁本、蔓荊子:辛溫上行,善祛頭面風邪,消散皮膚瘙癢及浮腫。白芷兼能美白,藁本長於止痛,蔓荊子輕清散風熱。
- 僵蠶、白附子:祛風通絡,化痰散結。僵蠶可止癢消疹,白附子善治「頭面遊風」,針對風痰阻絡之黯斑或腫痛。
- 草烏頭:大辛大熱,逐風濕、開鬱滯,外用可促進局部氣血流通,但毒性強,古方外用取其峻烈之性。
(2)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 赤小豆、白蘞:清熱利濕解毒。赤小豆利水消腫,白蘞斂瘡生肌,合用可緩解皮膚紅腫熱痛。
- 黑牽牛:瀉下逐水,外用能導濕熱下行,減輕面部水腫或濕毒鬱結。
(3)活血散瘀,通絡消斑
- 茺蔚草(益母草):活血調經,外用可促進面部血液循環,改善黑皯。
- 晚蠶沙:祛風除濕、活血通絡,古人用於皮膚風疹及色素沉著。
三、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祛風」為核心,結合清熱、利濕、活血三法:
- 風邪外襲→用白芷、藁本等散之。
- 濕熱鬱滯→以赤小豆、黑牽牛導之。
- 氣血瘀阻→藉茺蔚草、晚蠶沙通之。
外用後,辛香藥物能開泄毛竅、促進藥力滲透;毒性藥(如草烏)刺激局部血液循環,但需控制劑量。整體而言,方劑通過改善面部風毒濕瘀,達到止癢、消疹、褪斑之效,符合古人「風去則膚潔」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茺蔚草、晚蠶沙、赤小豆、黑牽牛、白芷、藁本、僵蠶、白附子、草烏頭、白蘞、蔓荊子各等分。
上為末。
每用1錢,澡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洗風散, 出處:《女科百問》。 組成:茺蔚草、晚蠶沙、赤小豆、黑牽牛、白芷、藁本、僵蠶、白附子、草烏頭、白蘞、蔓荊子各等分。 主治:面上遊風,或癮疹,或風刺,或黑皯。
洗風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二。 組成:荊芥4兩,苦參4兩,防風(去蘆頭)2兩,川芎2兩,當歸(洗,焙)2兩,白蒺藜2兩,香白芷2兩,地榆2兩,地骨皮2兩,黃柏2兩。 主治:風熱毒氣攻註,遍身瘡疥,癮疹疼痛。
洗風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八。 組成:防風(去蘆頭)1兩,荊芥穗1兩,吳白芷1兩,川芎1兩,蔓荊子(去白)1兩,威靈仙(去土)1兩,何首烏1兩,白茯苓(去皮)1兩,苦參半斤,白牽牛半斤。 主治:一切風毒,頭面生瘡。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