芩芷散

芩芷散

QIN ZH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偏寒 (0.5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胃經 22%
心經 11%
肝經 11%
膽經 11%
大腸經 11%
脾經 11%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芩芷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其性寒涼,可清泄肺胃之熱,燥濕止瀉,適用於熱證、濕證、熱毒證等。

芩芷散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脾胃不和之症,而黃芩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芩芷散中加入白芷,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

  1. 疏散風寒,通鼻竅: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與黃芩、柴胡等藥物配合,可有效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
  2.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白芷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可以與黃芩、梔子等藥物協同作用,清熱解毒,消散炎症。

白芷的加入,不僅有助於疏散風寒,通鼻竅,更可以加強清熱解毒的作用,使芩芷散的療效更加全面,對於治療風熱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芩芷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風熱上盛,眉眶疼痛,目不能視物者」,其病機關鍵在於風熱之邪壅滯於頭面,導致氣血不暢、清竅受擾。具體表現如下:

  1. 風熱上攻:風性輕揚,熱性炎上,兩邪相合易侵襲頭面部,阻滯經絡。
  2. 眉眶疼痛:足陽明胃經循行於眉眶,風熱循經上犯,經氣不利則痛;另肝開竅於目,肝經風熱亦可能影響目系。
  3. 目不能視物:風熱灼傷津液或擾亂目絡,致使視物昏矇,甚則暫時性視力障礙。

此方以輕清上浮之藥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契合「高巔之上,唯風可到」的治療思路。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黃芩(酒炒)

  • 性味歸經:苦寒,入肺、膽、胃、大腸經。
  • 作用解析
    • 清熱燥濕:直折上炎之火,尤善清肺胃膽經之熱。酒炒後寒性稍緩,兼能上行頭目。
    • 瀉火解毒:解除風熱鬱火對頭面清竅的燔灼,改善目赤腫痛。
    • 配伍意義:針對「熱盛」之本,防風熱化火傷陰。

2. 白芷

  • 性味歸經:辛溫,入肺、胃經。
  • 作用解析
    • 祛風止痛:辛散力強,善走頭面,疏散眉眶、額頰之風邪,通絡止痛。
    • 芳香透竅:開泄腠理,助黃芩清熱之效上達,兼能醒脾升清。
    • 配伍意義:針對「風邪」與「經絡閉滯」,與黃芩寒溫並用,相制相成。

3. 茶清調服

  • **茶清(綠茶汁)**性涼輕揚,能:
    • 清頭目:助芩、芷上行藥力,協同清熱。
    • 降火利尿:導頭面之熱從下而泄,符合「病在上取之下」之理。

整體方義與治療原理

  1. 標本兼治

    • 治標:白芷散風止痛以緩眉眶之急,黃芩清熱瀉火以除致病之源。
    • 治本:風熱得散,經絡通暢,則疼痛自止,目視復常。
  2. 升降相因

    • :白芷辛溫升散,引藥上行頭面;
    • :黃芩苦寒下降,茶清利尿,使熱邪有出路。
  3. 寒溫配伍
    黃芩制約白芷之溫燥,白芷調和黃芩之寒滯,共成疏風清熱而不傷正之劑。

此方簡潔而力道專一,體現中醫「輕可去實」的用藥智慧,尤適於風熱初襲頭目、未及深層臟腑之證。

傳統服藥法


黃岑(酒炒)1兩,白芷1兩。
上為末。
每服2錢,茶清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芩芷散, 出處:《明醫指掌》卷六。 組成:黃岑(酒炒)1兩,白芷1兩。 主治:風熱上盛,眉眶疼痛,目不能視物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