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芩白芷湯
HUANG QIN BAI Z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部全錄》卷一六五引《種杏仙方》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寒 (0.26)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胃經 21%
心經 11%
肝經 11%
膽經 11%
大腸經 11%
脾經 9%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芩白芷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燥濕: 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之效。方中若有濕熱蘊結,黃芩可清熱瀉火,燥濕止癢。
- 解毒消腫: 黃芩具有解毒消腫之功效,可治療濕熱所致的瘡瘍腫毒、皮膚瘙癢等。
黃芩的加入,可有效改善濕熱所致的皮膚病症,配合白芷等藥物,起到清熱燥濕、解毒消腫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黃芩白芷湯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消腫: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齒痛,以及外傷腫痛等症狀,白芷能有效改善。
- 配合黃芩清熱解毒: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痢的功效。白芷的辛溫之性,可以協調黃芩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並促進其藥效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芩白芷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眉棱風熱痛」,即眉棱骨部位因風熱上攻所致的疼痛。此症常見於頭面風熱或肝膽鬱火夾風邪上擾,表現為眉額脹痛、局部灼熱感,或伴頭暈目赤等。古籍強調以「茶清調服」,蓋因茶性涼能清上焦熱,輔助藥力疏風清熱。
組成與用藥邏輯
黃芩(酒洗)
- 性味苦寒,主入肺、膽、大腸經,善清上焦實熱,尤長於瀉肝膽火、利頭目。
- 酒洗可減其寒滯之性,兼增上行頭面之功,引藥力達病所。
- 針對「風熱痛」之本,清熱瀉火以除內鬱之熱邪。
白芷
- 性味辛溫,歸肺、胃經,為陽明經引經藥,長於祛風止痛、通竅散邪。
- 辛香上行,善治頭面諸疾,如眉棱骨痛、鼻淵額痛等風邪為患。
- 其溫性可制黃芩之寒,使清熱不傷陽,共奏「火鬱發之」之效。
配伍原理與治療機制
- 清熱與散風並行:黃芩清泄內熱,白芷疏散外風,二者一寒一溫,一降一升,合而解「風熱相搏」之病機。
- 引經達所:白芷引黃芩上達頭面,專攻眉棱痛處;茶清為使,助藥力輕清上浮,契合「治上焦如羽」原則。
- 標本兼顧:風邪外襲與內熱相合為病,黃芩治本(清熱),白芷治標(止痛),藥簡力專。
總結
此方結構簡潔,針對「風熱上壅眉棱」之證,以清熱瀉火為主,佐以祛風通竅,體現中醫「輕可去實」的用藥思路,尤宜於風熱輕證或體質偏熱者。後世發展如《丹溪心法》之「選奇湯」(羌活、防風、黃芩、甘草)治眉棱痛,亦受此方啟發而加強疏風之力。
傳統服藥法
黃芩(酒洗)2錢,白芷1錢。
上為細末。
食後、臨臥茶清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黃芩白芷湯, 出處:《醫部全錄》卷一六五引《種杏仙方》。 組成:黃芩(酒洗)2錢,白芷1錢。 主治:眉棱風熱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