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會仙救苦丹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會仙救苦丹多以辛、苦、寒藥材組成,甘草可起到調和藥性、減輕藥物副作用的作用,使藥性更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 補益脾胃: 甘草能益氣健脾,緩解脾胃虛弱所致的各種不適。會仙救苦丹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甘草的補益作用可提升藥效,促進患者的恢復。
因此,甘草在會仙救苦丹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調和藥性,更能增強藥效,促進患者的康復。
會仙救苦丹方中加入寒水石,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 寒水石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方中加入寒水石,旨在清熱解毒,緩解因熱毒內蘊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便祕等症狀。
- 利濕通淋: 寒水石亦具利濕通淋之效,可幫助排出體內濕熱,治療小便不利、淋痛等症狀。會仙救苦丹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濕熱下注引起的諸症,故加入寒水石可加強利濕通淋的效果。
「會仙救苦丹」方劑中使用白僵蠶,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
白僵蠶為僵蠶的乾燥幼蟲,性寒,味辛,入肝經。其具有疏散風熱、化痰止咳、清熱解毒等功效,對於風熱痰阻、驚癇抽搐、中風口歪等病症有較好的療效。
在會仙救苦丹中,白僵蠶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化痰止痙、鎮驚安神的效果,進而治療小兒驚癇、癲癇、中風等病症。
會仙救苦丹中包含砂仁,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行氣止痛: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行氣散寒,溫中和胃,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脘疼痛、腹痛、嘔吐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健脾開胃: 砂仁能增進食慾,促進消化,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有一定的調理功效。
會仙救苦丹以砂仁作為其中一味藥材,可起到行氣止痛、健脾開胃的作用,進一步提高藥方療效。
會仙救苦丹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能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各種症狀,如水腫、小便不利等。會仙救苦丹主治脾胃濕熱、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健脾益氣:茯苓還具健脾益氣之效,能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改善因脾虛導致的消化不良、乏力等症狀。會仙救苦丹亦有健脾益氣的功效,茯苓的加入可增強整體藥效。
會仙救苦丹中包含貫眾,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驅蟲止痢:貫眾性寒,善於殺蟲止痢,對於腸道寄生蟲感染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會仙救苦丹主治腸胃積熱、蟲積腹痛、瀉痢不止等症,貫眾的驅蟲止痢作用可有效改善病症。
- 清熱解毒:貫眾除了驅蟲之外,也具備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熱毒蘊結、發熱煩躁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會仙救苦丹中常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材,貫眾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會仙救苦丹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藥理作用:
- 開竅醒神,回陽救逆: 麝香氣味辛香,性溫,入心、脾、肝經,能開竅醒神,回陽救逆。對於因寒邪侵襲、氣血瘀滯導致的昏迷、厥逆、神志不清等症,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麝香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也能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會仙救苦丹中加入麝香,可以增強其開竅醒神、回陽救逆、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會仙救苦丹」方劑中含有硼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硼砂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症狀。方劑中加入硼砂,可增強其清熱解毒功效。
- 消腫止痛: 硼砂亦有消腫止痛的作用,能有效緩解炎症反應,減少疼痛。此特性對於治療由熱毒引起的疼痛性疾病,如牙痛、耳痛等,具有一定的輔助療效。
會仙救苦丹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身體和緩解病症。在其組成中,象牙被視為重要成分之一,其使用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象牙本身具有滋陰潤燥、清熱解毒的特性。根據中醫理論,象牙被認為能夠幫助平衡人體的陰陽,特別適合用於治療因陰虛導致的熱病、煩躁、口渴等症狀。
此外,象牙還具有寧心安神的作用,能夠幫助緩解焦慮和緊張,促進心理健康。這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尤為重要,因為很多現代疾病都與壓力和焦慮有關。象牙的成分也含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有助於強健骨骼和牙齒,利於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因此,會仙救苦丹中的象牙不僅增強了療效,還豐富了藥方的整體作用,體現了中醫藥學對自然資源的深刻理解與運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會仙救苦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咽喉閉塞不通,有妨咽物」及「骨鲠」,針對咽喉腫痛、阻塞不適,甚至異物(如魚骨)卡喉的急症。其劑型設計為「丸劑噙化」,使藥物長時間作用於咽喉局部,發揮消腫、止痛、化結、通利之效,符合古代對咽喉急症的用藥思維。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組方分析(按藥性分類)
- 清熱解毒:
- 寒水石:性寒,清肺胃實熱,緩解咽喉腫痛。
- 貫眾:解毒散結,針對熱毒壅滯。
- 甘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 化痰散結:
- 白僵蠶:祛風化痰,散結利咽,擅治喉痹。
- 烏魚骨(海螵蛸):鹹澀收斂,可化淤結,輔助消除骨鲠異物。
- 南硼砂:腐蝕軟堅,傳統用於骨鲠及痰熱結塊。
- 行氣開竅:
- 縮砂仁:辛香行氣,化濕開郁,助通滯塞。
- 麝香:芳香走竄,開竅通閉,急症常用。
- 保護黏膜:
- 象牙末:古代用以緩解骨鲠摩擦,保護咽喉。
- 白茯苓:甘淡滲濕,防止痰濕滯留。
- 賦形與增效:
- 朱砂衣:鎮心安神,兼防腐;麵糊丸緩釋藥性。
2. 方劑配伍邏輯
- 核心思想:清熱解毒為主,輔以化痰散結、行氣通閉,標本兼治。
- 熱毒壅滯咽喉,以寒水石、貫眾、甘草清瀉火毒;
- 痰凝血瘀致腫痛,用僵蠶、硼砂、烏魚骨軟堅散結;
- 氣滯加劇閉塞,佐砂仁、麝香辛散開郁。
- 針對骨鲠:
- 硼砂腐蝕、烏魚骨研磨、象牙末潤滑,物理性化解異物;
- 麝香助藥力穿透,加速異物鬆脫。
3. 治療原理
- 局部作用:噙化丸劑使藥物直接作用患處,清熱消腫、軟堅散結。
- 整體調節:通過清肺胃之熱、化痰行氣,改善咽喉氣血瘀滯狀態。
- 急症設計:麝香、硼砂等藥迅捷開閉,符合「急救咽喉」的臨床需求。
三、總結
「會仙救苦丹」為古代咽喉急症專方,結合清熱、化痰、行氣、軟堅四法,既適用於熱毒壅塞之喉痹,亦能處理骨鲠等實症。其組方體現「急症治標,兼顧病機」的中醫思維,尤其注重藥物局部作用與整體協同效應。
傳統服藥法
揀甘草1兩,寒水石(燒)1兩,烏魚骨1兩,白僵蠶1兩,縮砂仁(炒)半兩,白茯苓半兩,貫眾半兩,麝香少許,南硼砂1錢,象牙(末)1錢。
上為細末木,重羅,面糊為丸,如雞頭子大,用朱砂為衣。
每服1丸,噙化咽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宣通肺氣、化痰散結的功效,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會仙救苦丹,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二引《聖惠》。 組成:揀甘草1兩,寒水石(燒)1兩,烏魚骨1兩,白僵蠶1兩,縮砂仁(炒)半兩,白茯苓半兩,貫眾半兩,麝香少許,南硼砂1錢,象牙(末)1錢。 主治:咽喉閉塞不通,有妨咽物。骨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