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七賢散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 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針對外感熱毒、瘡瘍腫毒等病症,配合其他藥材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 通便潤腸: 皁莢含有皁苷成分,具有一定的通便潤腸作用。對於因熱毒蘊結導致的便祕,可以幫助排泄毒素,改善腸道功能。
因此,七賢散中加入皁莢,不僅有助於清熱解毒,更能促進腸道排毒,達到整體的治療效果。
七賢散中包含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七賢散主治外感熱毒,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而連翹的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疏散風熱:連翹兼具疏散風熱之功,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疏散外感風熱,達到解表散邪的目的。七賢散中其他藥物如薄荷、荊芥等,也具有疏散風熱之效,連翹的加入可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七賢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解毒止痛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膽經,具有清心瀉火、除熱解毒的功效,可針對心火亢盛、肝火上炎、胃熱熾盛等症狀。七賢散主治心火亢盛,心煩不寐、口舌生瘡、耳鳴目赤等症,黃連的清熱瀉火功效正好能針對這些病症,起到清心降火、改善症狀的作用。
七賢散中包含金銀花,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有效緩解外感風熱所引起的發熱、咽痛、口渴等症狀。七賢散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金銀花能清熱解毒,消除病邪,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療效。
- 疏散風熱:金銀花能疏散風熱,使體內熱氣得以宣泄,並能緩解因風熱所致的頭痛、鼻塞等症狀。七賢散中包含金銀花,有助於促進體內氣血循環,疏散風熱,使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七賢散中包含土茯苓,主要由於其以下特性:
- 清熱解毒: 土茯苓味甘淡,性涼,能清熱解毒,善於治療濕熱所致的瘡瘍腫毒,而七賢散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土茯苓的加入可增強此功效。
- 利濕排毒: 土茯苓能利濕排毒,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梅毒等疾病,有良好的療效。七賢散中常配伍其他利濕藥物,如蒼朮、白朮等,土茯苓的加入可加強利濕排毒的作用,促進病邪的排除。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七賢散傳統古代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瘰癧」,即頸部淋巴結結核或慢性炎症,中醫認為多因痰火鬱結、熱毒壅滯所致。無論初起(腫硬未潰)或已潰(破潰流膿)皆可應用,顯示其兼具「消腫散結」與「托毒生肌」雙重作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攻毒散結:
- 皂角針、皂角子:辛咸性散,穿透力強,能直達病所「透膿消癰」,尤其皂角子潤燥化痰,助軟堅散結,針對瘰癧痰核之病理產物。
- 連翹、金銀花: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屬「瘡家聖藥」,抑制熱毒蔓延,控制局部發炎。
清熱袪濕:
- 黃連、花粉(天花粉):黃連苦寒瀉火,直折熱毒;天花粉清熱生津兼排膿,防止熱毒傷陰,尤其適合已潰瘡口。
- 土茯苓:重用八兩為君藥,除濕解毒,善治「楊梅毒瘡」(古稱瘰癧與梅毒相關),現代理解其能調節免疫,抗慢性感染。
配伍特點:
- 標本兼治:以土茯苓為主清濕毒治本,配合皂角類攻散、連翹金銀花清熱治標。
- 動靜結合:皂角針走竄力強,花粉滋潤防燥烈傷正,適合久病耗陰之瘰癧。
- 劑量設計:土茯苓獨重,側重「除濕通絡」;分七劑服用,符合中醫「緩消漸散」的治療思想,避免過度克伐正氣。
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清熱解毒→瓦解痰瘀→托裡排膿」三步,針對瘰癧「熱-痰-瘀」互結的病機。初起者可阻斷熱毒成膿,已潰者則促膿排出、加速瘡口癒合。其效「七劑即愈」可能與土茯苓協同金銀花、黃連形成廣譜抗菌抗炎作用有關,符合傳統「以毒攻毒」的治療邏輯。
傳統服藥法
皂角針1兩,皂角子1兩,連翹1兩,黃連花粉1兩,金銀花1兩,土茯苓8兩。
分7劑,每劑水5碗,煎2碗半,1-2日服完。7劑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部不適等副作用,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七賢散, 出處:《觀聚方要補》卷八引《外科纂要》。 組成:皂角針1兩,皂角子1兩,連翹1兩,黃連花粉1兩,金銀花1兩,土茯苓8兩。 主治:瘰癧初起或已潰者。
七賢散, 出處:《外科正宗》卷三。 組成:茯苓1錢,山藥1錢,牡丹皮1錢,山茱萸1錢,熟地黃1錢,人參1錢,黃耆2錢。 主治:腸癰潰後疼痛,淋瀝不已,或精神減少,飲食無味,面色萎黃,四肢無力,自汗盜汗,睡卧不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