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梅瘡七帖散中包含金銀花,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金銀花性寒,味甘,歸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之效。梅瘡,即梅毒,屬熱毒熾盛之症,金銀花能清解梅毒所致的熱毒,消腫止痛,緩解患者發熱、疼痛等症狀。同時,金銀花亦能抗菌消炎,抑制梅毒螺旋體的繁殖,有助於改善梅毒感染引起的皮膚損傷。因此,金銀花成為梅瘡七帖散中重要組成成分,以其清熱解毒之效,為患者緩解病痛。
梅瘡七帖散方劑中加入豬油,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軟化角質,促進藥物吸收: 梅瘡多發於皮膚,表面常有厚厚的角質層,阻礙藥物滲透。豬油具有潤滑作用,可以軟化角質,使藥物更容易滲入患處,發揮治療功效。
- 滋潤皮膚,緩解乾燥: 梅瘡患者皮膚常因病症而乾燥、粗糙,豬油具有滋潤作用,可以改善皮膚狀態,減少瘙癢、疼痛等症狀。
總而言之,豬油在梅瘡七帖散中起著軟化角質、促進吸收和滋潤皮膚的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效,緩解患者不適。
梅瘡七帖散中包含土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利濕排毒:土茯苓性甘平,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排毒的功效。梅瘡屬於濕熱毒邪侵犯肌膚所致,土茯苓能清解濕熱,並將毒素排出體外,有助於消除梅瘡的症狀。
- 專治梅毒:土茯苓在古代醫籍中被認為是治療梅毒的良藥,能有效清除梅毒毒素,緩解梅毒引起的各種症狀。因此,梅瘡七帖散中加入土茯苓,可加強其治療梅瘡的功效。
梅瘡七帖散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原因如下:
- 解毒消腫: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能有效抑制梅瘡病毒的繁殖,減輕其對人體的傷害。
- 活血化瘀:梅瘡常伴隨局部紅腫、疼痛,而白僵蠶亦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加速病竈的消退。
白僵蠶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活血化瘀等功效,有效治療梅瘡。
梅瘡七帖散中加入皁莢,主要原因有二:
- 消腫止痛: 皁莢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梅瘡常伴有紅腫、疼痛等症狀,皁莢可清熱解毒,消散腫脹,緩解疼痛。
- 化腐生肌: 皁莢還有化腐生肌的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梅瘡引起的潰瘍、膿瘡等病竈,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梅瘡七帖散方中包含蟬蛻,主要是藉其清熱解毒、透疹之效,以治療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變。
蟬蛻性涼,味甘,入肺經,能疏風散熱,解毒消腫。對於梅毒引發的皮膚疹、膿皰、潰瘍等症狀,蟬蛻能清熱解毒,消散熱毒,促使瘡瘍消退。同時,蟬蛻也能透發肌膚之熱,使疹子更容易發出,減輕病情。
總而言之,蟬蛻在梅瘡七帖散方中,扮演著清熱解毒、透疹的重要角色,有助於緩解梅毒引發的皮膚病變。
梅瘡七帖散中包含「肥皂核」,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肥皂核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清除梅瘡所帶來的熱毒。
- 消腫止痛:肥皂核亦具消腫止痛之效,可減緩梅瘡造成的腫痛,促進傷口癒合。
肥皂核的使用,是古人智慧的體現,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特性,對於梅瘡的治療有一定的幫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梅瘡七帖散」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梅瘡」,即傳統醫學中因梅毒(楊梅瘡)引起的皮膚潰瘍、瘡瘍腫毒等症。古籍認為梅瘡多因濕熱穢毒內侵,或淫毒蘊結血分所致,臨床表現為皮膚紅腫潰爛、流膿水,甚則蔓延全身。此方強調「未發者暗消,已發者收斂」,具預防與治療雙重作用,毒深者需加倍療程。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熱解毒為主:
- 金銀花(3兩):清熱解毒、消散癰腫,為治瘡瘍要藥,針對熱毒熾盛之梅瘡。
- 土茯苓(4兩,忌鐵器):明清後常用於梅毒,能除濕解毒、通利關節,解汞毒之副作用,古籍載其「專治楊梅毒瘡」。
- 直殭蠶(7條):化痰散結、祛風止痛,輔助化解痰熱瘀滯之瘡毒。
透毒外達為輔:
- 蟬蛻(7枚):輕清透表,助邪熱從皮膚外透,緩解瘡瘍瘙癢紅腫。
- 皂莢子(7粒)、肥皂核肉(7枚):二者均具滑利之性,能滌痰通絡、促毒排出,配伍金銀花增強解毒效力。
潤養與引經為佐使:
- 生豬油(1兩):潤燥護膚,緩解瘡瘍乾裂疼痛,兼能調和藥性,避免清熱藥過於苦寒傷正。
三、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清解濕熱毒邪」為核心,結合「透表排毒」與「潤養調和」:
- 攻邪:土茯苓、金銀花直折毒勢;皂莢、肥皂核通利二便,使毒從下竅出;蟬蛻、殭蠶從表透發。
- 扶正:生豬油滋潤血分,防燥藥傷陰。
- 分時服藥(晨、午、夜三服)可能意在因應人體陽氣盛衰,逐步引藥深入,晨起空腹助藥力速行,夜間緩收餘毒。
四、推測應用場景
此方可能用於梅毒初期(未潰)或輕症,藉清透之力防毒內陷;對已潰瘡瘍,則收斂生肌。然梅毒重症(如筋骨疼痛、內臟受損)或需更強峻之劑,或配合外用藥。
傳統服藥法
金銀花3兩,生豬油1兩,上茯苓4兩(忌鐵器,打碎),直僵蠶7條(研),皂莢子7粒(打碎),蟬蛻7枚(翅足全,洗淨),肥皂核肉7枚。
上作1劑。3次煎服,早晨空心用水6茶杯,煎3杯服;午前4杯煎2杯服;臨臥2杯煎1杯服。每日1帖,連服7日,末發者暗消,已發者收斂,永無後患。毒深者用14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梅瘡七帖散, 出處:《古方匯精》卷二。 組成:金銀花3兩,生豬油1兩,土茯苓4兩(忌鐵器,打碎),直僵蠶7條(研),皂莢子7粒(打碎),蟬蛻7枚(翅足全,洗淨),肥皂核肉7枚。 主治:梅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