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楊梅七帖散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楊梅七帖散以清熱解毒為主,金銀花能有效地抑制外感風熱邪氣,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清熱解毒效果。
其二,楊梅七帖散針對的病症多伴隨有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狀。金銀花能清熱解毒,利咽止痛,正好針對這些症狀,可以緩解患者的痛苦,促進疾病的康復。
總而言之,金銀花在楊梅七帖散中發揮著重要的清熱解毒、利咽止痛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楊梅七帖散中加入土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土茯苓性寒,味甘淡,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除濕止癢之效。楊梅七帖散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土茯苓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 利濕排毒: 土茯苓能利濕排毒,對於濕熱蘊結導致的瘡瘍腫毒,可促進體內濕熱毒素排出,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楊梅七帖散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息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解毒散結的功效。楊梅七帖散主治小兒驚癇、抽搐等症,白僵蠶可以有效抑制痙攣,緩解症狀。
- 清熱解毒:白僵蠶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內蘊引起的驚癇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楊梅七帖散中常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息風止痙的作用。
楊梅七帖散中包含蟬蛻,主要基於其疏風止痙的功效。蟬蛻性涼,味甘,入肺經,能清熱解毒,散風止痙,並可止癢。
方中加入蟬蛻,意在疏散風熱,解除痙攣,用於治療風熱感冒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咽痛、咳嗽等症狀,以及小兒驚風、抽搐等症。
「楊梅七帖散」方劑中含有「肥皂核」,主要原因如下:
- 消腫止痛: 肥皂核性寒,味苦,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楊梅七帖散主要針對外傷、跌打損傷,而肥皂核能有效消散瘀血腫痛,促進傷口癒合。
- 引藥入藥: 肥皂核質地堅硬,外用時可將藥物粉末包裹,形成藥膏,方便塗抹傷處,並能延長藥物作用時間,提高藥效。
因此,肥皂核在楊梅七帖散中起到重要的消腫止痛及引藥入藥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楊梅七帖散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化滯: 皁莢味甘、性寒,具有消積化滯、潤腸通便的功效。楊梅七帖散主治小兒積食、腹脹、便祕等症,皁莢可有效緩解腸胃積滯,促進消化,使食積得以降解排出。
- 清熱解毒: 皁莢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輔助清熱解毒,緩解因食積引起的發熱、口渴等症狀。
因此,在楊梅七帖散中加入皁莢,可起到消積化滯、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小兒食積、腹脹、便祕等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楊梅七帖散」》
楊梅七帖散,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由金銀花、土茯苓、白僵蠶、蟬蛻、肥皂核、皁莢六味藥組成,主要用於治療梅瘡,兼治瘰癧、瘡瘍腫毒、風濕骨痛、瘡毒楊梅等症。
金銀花
- 性味甘寒,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清虛火,退腫痛。
- 用於癰腫疔瘡、咽喉痛、感冒、流感、麻疹、風疹、水痘、丹毒、菌痢等。
土茯苓
- 性味甘平,清熱解毒,利水滲濕,健脾益胃。
- 用於梅瘡、瘰癧、瘡瘍腫毒、風濕骨痛、淋病、帶下、脾虛水腫、泄瀉、痢疾等。
白僵蠶
- 性味辛寒,散風除濕,平肝熄風,清熱消痰,化痰止咳。
- 用於風濕痹痛,肝風眩暈,頭痛目赤,咳嗽痰多,口瘡,吐血,驚風癲癇,小兒疳積,瘡瘍腫毒等。
蟬蛻
- 性味甘寒,散風熱,透疹解肌,化痰止咳,退翳明目。
- 用於風熱感冒,水痘,麻疹,風疹,咳嗽,哮喘,翳障,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
肥皂核
- 性味苦溫,潤腸通便,殺蟲止痢。
- 用於肺熱咳嗽,支氣管炎,哮喘,風濕痛,關節炎,痛風,腸燥便祕,蛔蟲性腸梗阻等。
皁莢
- 性味苦溫,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殺蟲驅蟲。
- 用於寒性咳嗽,肺熱咳嗽,支氣管炎,哮喘,風濕痛,關節炎,痛風,腸燥便祕,蛔蟲性腸梗阻等。
總結
楊梅七帖散是治療梅瘡的有效方劑,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消腫止痛的功效。臨牀應用廣泛,療效顯著。但由於方中含有蟬蛻、白僵蠶等藥材,服用時應注意避免過敏反應。
傳統服藥法
細葉野艾根2兩(無則用金銀花),土茯苓4兩(忌鐵器,打碎),生豬油1兩,直僵蠶7條(研),蟬蛻(翅足全,洗淨)7枚,肥皂核肉7粒,皂莢子7粒(打碎)。
上作1劑。用水6茶杯,煎3杯服;午前4杯,煎2杯服;臨臥2杯,煎1杯服;每日1帖,連服7日。未發者暗消;已發者收斂,永無後患,毒深者用14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楊梅七帖散, 出處:《村居救急方》卷六。 組成:細葉野艾根2兩(無則用金銀花),土茯苓4兩(忌鐵器,打碎),生豬油1兩,直僵蠶7條(研),蟬蛻(翅足全,洗淨)7枚,肥皂核肉7粒,皂莢子7粒(打碎)。 主治:梅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