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七帖散

楊梅七帖散

YANG MEI QI TI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2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胃經 19%
肝經 17%
大腸經 17%
心經 12%
脾經 7%
肺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楊梅七帖散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楊梅七帖散以清熱解毒為主,金銀花能有效地抑制外感風熱邪氣,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清熱解毒效果。

其二,楊梅七帖散針對的病症多伴隨有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狀。金銀花能清熱解毒,利咽止痛,正好針對這些症狀,可以緩解患者的痛苦,促進疾病的康復。

總而言之,金銀花在楊梅七帖散中發揮著重要的清熱解毒、利咽止痛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楊梅七帖散中加入土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土茯苓性寒,味甘淡,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除濕止癢之效。楊梅七帖散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土茯苓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2. 利濕排毒: 土茯苓能利濕排毒,對於濕熱蘊結導致的瘡瘍腫毒,可促進體內濕熱毒素排出,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楊梅七帖散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息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解毒散結的功效。楊梅七帖散主治小兒驚癇、抽搐等症,白僵蠶可以有效抑制痙攣,緩解症狀。
  2. 清熱解毒:白僵蠶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內蘊引起的驚癇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楊梅七帖散中常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息風止痙的作用。

楊梅七帖散中包含蟬蛻,主要基於其疏風止痙的功效。蟬蛻性涼,味甘,入肺經,能清熱解毒散風止痙,並可止癢

方中加入蟬蛻,意在疏散風熱解除痙攣,用於治療風熱感冒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咽痛、咳嗽等症狀,以及小兒驚風、抽搐等症。

「楊梅七帖散」方劑中含有「肥皂核」,主要原因如下:

  1. 消腫止痛: 肥皂核性寒,味苦,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楊梅七帖散主要針對外傷、跌打損傷,而肥皂核能有效消散瘀血腫痛,促進傷口癒合。
  2. 引藥入藥: 肥皂核質地堅硬,外用時可將藥物粉末包裹,形成藥膏,方便塗抹傷處,並能延長藥物作用時間,提高藥效。

因此,肥皂核在楊梅七帖散中起到重要的消腫止痛及引藥入藥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楊梅七帖散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滯: 皁莢味甘、性寒,具有消積化滯、潤腸通便的功效。楊梅七帖散主治小兒積食、腹脹、便祕等症,皁莢可有效緩解腸胃積滯,促進消化,使食積得以降解排出。
  2. 清熱解毒: 皁莢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輔助清熱解毒,緩解因食積引起的發熱、口渴等症狀。

因此,在楊梅七帖散中加入皁莢,可起到消積化滯、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小兒食積、腹脹、便祕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楊梅七帖散為傳統治療「梅瘡」之方劑,其組方與用法具特殊設計,以下分兩部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梅瘡」古稱多指楊梅瘡(即梅毒性皮膚潰瘍),屬濕熱毒邪蘊結血分之證。此方強調連服七日(或十四日)的階段性療程,旨在使未發之毒「暗消」、已潰之瘡「收斂」,反映其具「清熱解毒、透邪散結」之核心作用,且注重根治防復發。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土茯苓

    • 重用四兩,為解梅毒要藥,《本草綱目》載其「祛風濕、利關節、治惡瘡」,善除濕熱毒邪深入經絡者。忌鐵器可能為防藥性相剋。
  2. 臣藥:細葉野艾根/金銀花+皂類藥

    • 細葉野艾根(或金銀花)輔助清熱解毒,野艾兼散瘀結,金銀花長於透邪。
    • 肥皂核、皂莢子具「滌垢消癰」之性,古人認為其能「搜剔臟腑穢毒」,助土茯苓通利泄毒。
  3. 佐使藥:蟲類藥+生豬油

    • 僵蠶、蟬蛻為經典「風藥對」,既能搜風通絡,又可引藥上行外達,使深伏之毒從表透解。
    • 生豬油潤燥滑腸,一則緩和諸藥燥烈,二則通腑助排毒,符合「毒從下泄」思路。

治療原理推演
全方以「通利透達」為主軸:

  • 內清臟毒:土茯苓協同皂類藥直趨下焦,分解濕熱纏結之毒。
  • 外透邪瘀:蟲類藥引動氣血,開邪外出之路。
  • 標本兼顧:生豬油保護陰液,防祛邪傷正,合「峻藥緩攻」之智。

煎服法「遞減水量」可能寓含「先集中攻邪,後漸次調和」之意,符合梅毒病程纏綿的特性。對於毒邪深入者,倍增劑量(十四帖)以澈底肅清,展現分層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細葉野艾根2兩(無則用金銀花),土茯苓4兩(忌鐵器,打碎),生豬油1兩,直僵蠶7條(研),蟬蛻(翅足全,洗淨)7枚,肥皂核肉7粒,皂莢子7粒(打碎)。
上作1劑。用水6茶杯,煎3杯服;午前4杯,煎2杯服;臨臥2杯,煎1杯服;每日1帖,連服7日。未發者暗消;已發者收斂,永無後患,毒深者用14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楊梅七帖散, 出處:《村居救急方》卷六。 組成:細葉野艾根2兩(無則用金銀花),土茯苓4兩(忌鐵器,打碎),生豬油1兩,直僵蠶7條(研),蟬蛻(翅足全,洗淨)7枚,肥皂核肉7粒,皂莢子7粒(打碎)。 主治:梅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