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皁莢煎丸方劑中包含皁莢,主要是利用其獨特的藥性。
皁莢味苦、辛,性寒,具有消積化痰、行氣止痛的功效。其皁苷成分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腸胃蠕動,有助於消食化積;同時,皁莢也能疏散寒邪,止咳化痰。
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化、腹脹腹痛、痰多咳嗽等症狀,皁莢煎丸中的皁莢能起到顯著的治療作用。
皁莢煎丸中包含威靈仙,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威靈仙性辛溫,入肝經,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皁莢煎丸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關節疼痛等症,而威靈仙的藥性正好能起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 配合皁莢,增強療效: 皁莢性寒,善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威靈仙的溫性可以中和皁莢的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同時也能增強皁莢的止痛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皁莢煎丸方中加入薄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解毒: 薄荷性寒,味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熱之效。皁莢煎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薄荷可以清熱解毒,輔助皁莢清熱消腫,增強療效。
二、 疏散風熱: 薄荷能疏散風熱,並可緩解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狀。皁莢煎丸常伴隨風熱症狀,薄荷的疏散風熱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臨牀表現,提升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皂莢煎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風墜痰,疏利臟腑」,乃針對風痰壅滯之證而設。「風痰」為內風挾痰濁上擾或流竄經絡所致,常見頭目眩暈、肢體麻木、咳喘痰多黏稠、甚則癲癇昏仆等症狀。本方以「墜痰」為核心,意指沉降滌蕩頑痰;「疏利臟腑」則強調通過化痰以通暢氣機,尤其針對肺、脾胃等痰濕易滯之臟腑。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皂莢(製膏)
- 皂莢辛鹹性溫,具強烈祛痰開竅之功,古代多用於頑痰膠結、咳喘痰壅之證。
- 本方取皂莢一斤,經水浸絞汁熬膏,既緩和其峻烈之性,又保留其滌痰之力,作為方中主體,直驅痰濁從上下二竅而出。
2. 臣藥:天南星(炮)、防風、天麻
- 天南星炮製後毒性減而祛風痰效存,協皂莢化痰,兼治風痰上擾之眩暈、抽搐。
- 防風辛散風邪,助疏散外風(風痰證常因外風引動內痰),並解天南星之毒。
- 天麻息內風、定眩暈,專治風痰上攻之頭痛肢麻,與防風一內一外共調風勢。
3. 佐藥:旋覆花、薄荷(乾)
- 旋覆花降氣消痰,助皂莢使痰濁從下而解,兼調肺胃氣逆。
- 薄荷輕清上行,疏風熱、開頭目,既能防皂莢過降致氣機鬱滯,又寓「治上焦如羽」之意。
4. 使藥:生薑湯送服
- 生薑溫中化痰、和胃止嘔,兼解天南星殘留之毒,並引藥力布散臟腑。
全方配伍特點
- 峻藥緩攻:皂莢量大卻製膏,配伍多味風藥,避免過烈傷正。
- 升降並用:薄荷升清,旋覆降濁,使痰濕分化而氣機復常。
- 風痰兼治:祛痰(皂莢、南星)與息風(天麻、防風)並重,契合「無痰不作眩」之病機。
此方適用於痰濁膠結兼風動之證,通過滌痰、疏風、調氣之合力,達成「痰消風熄,臟腑通利」之效。
傳統服藥法
皂莢1斤(細銼,去乾,用水7升,揉絞取汁,於銀鍋內煎熬如膏),天南星2兩(炮裂),防風2兩(去蘆頭),天麻2兩,旋覆花2兩,薄荷3兩(乾者)。
上為細末,人前煎中,拌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以生薑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辛散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皂莢煎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九。 組成:皂莢1斤(細銼,去乾,用水7升,揉絞取汁,于銀鍋內煎熬如膏),天南星2兩(炮裂),防風2兩(去蘆頭),天麻2兩,旋覆花2兩,薄荷3兩(乾者)。 主治:婦人風痰。
皂莢煎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 組成:皂莢1斤(肥好、不蛀者,以水洗去其塵,用河水5升煮令軟,挼濾取汁,入銀鍋內熬成膏),威靈仙(暖水浸過,削取其背,不用其根,冷水掏3-5度令淨,曬乾,搗細羅取末)4兩,薄荷(乾杵細羅取末)1兩。 主治:治風墜痰,疏利臟腑。
皂莢煎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皂莢1斤(不蛀者,捶碎,以淡漿水2升,挼濾取汁,慢火熬成膏),烏蛇肉3兩(酒浸,炙微黃),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防風1兩(去蘆頭),苦參1兩(銼),牛蒡子1兩(微炒),天麻1兩,荊芥1兩。 主治:頭面風,搔癢如蟲行,上焦痰滯,臟腑壅塞。
皂莢煎丸,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皂莢2斤(不蛀、肥好者,用1斤生搗碎,以水1鬭浸1宿,揉取汁),梨10個,生薄荷1斤,生荊芥1斤,上3味,入于皂莢水內,用揉洗令極爛,以生絹絞取汁煎。皂莢1斤(刮去黑皮,以酥3兩薄塗,慢火炙令黃焦,酥盡爲度),防風(去蘆頭)2兩,威靈仙2兩,獨活2兩,羌活2兩,甘菊花2兩。 主治:積年肺臟風毒,遍身生瘡,大腸壅滯,心神煩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