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枳丸

芎枳丸

XIONG ZH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寒 (0.8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心經 11%
膽經 11%
心包經 11%
脾經 11%
肺經 11%
胃經 11%
大腸經 11%
肝經
心經
膽經
心包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芎枳丸中包含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心包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芎枳丸常用於治療氣血阻滯所致的胸痹心痛、頭風頭痛等症狀,川芎可有效改善氣血循環,緩解疼痛。
  2. 升陽散寒: 川芎能升散陽氣,並可溫經散寒,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胸痛、心痛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芎枳丸的方劑組成中,川芎與其他藥材互相配合,可達到溫陽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芎枳丸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1. 疏肝理氣:枳殼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散結之效。方中加入枳殼,可與芎藭、川芎等藥物協同作用,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胸脅脹痛等症狀。
  2. 降逆止嘔:枳殼能降逆止嘔,對於胃氣上逆、嘔吐反胃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在芎枳丸中,枳殼與其他藥物配合,能有效緩解因肝氣鬱結導致的嘔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芎枳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刺風」「勞風」「斑瘡入眼」等證,皆與風邪、痰滯、氣血不暢相關:

  1. 刺風遍身刺痛:風邪滯絡,氣血壅塞,不通則痛。其痛如針刺,遊走不定,屬風痰鬱結之象。
  2. 勞風強上冥視:過勞傷氣,風痰上擾清竅,致頭項強直、視物昏蒙,為風鬱兼痰濕上逆之證。
  3. 斑瘡入眼:熱毒斑疹餘邪未清,兼風痰上攻目絡,引發眼疾,需疏風透邪、化痰通絡。

【組成與方理探討】
君藥:芎藭(川芎)

  • 性溫味辛,行氣活血、祛風止痛。米泔浸後減其燥性,專走頭目肢節,善治「風痰頭痛」「血鬱氣滯」。
  • 《本草綱目》載其「上行頭目,下行血海」,能開鬱結、通血脈,緩解刺痛與目疾。

臣藥:枳殼

  • 苦辛微寒,理氣寬中、化痰消積。米泔浸去瓤減其破氣之性,麩炒增其健脾化痰之功。
  • 《藥性論》言其「主風痙麻木,化痰消食」,與川芎協力,一升一降,調暢氣機,散風痰之結。

配伍邏輯

  1. 風痰並治:川芎辛散風邪,枳殼化痰理氣,共解「風鬱痰實」之病機。
  2. 氣血同調:川芎活血,枳殼行氣,氣行則血行,經絡通暢而刺痛自除。
  3. 升降相因:川芎升發清陽,枳殼降濁化痰,使頭目清利,改善眩暈視矇。

【治療原理推論】

  • 刺風:風痰阻絡→川芎行血祛風,枳殼化痰通絡→氣血流暢,風散痛止。
  • 勞風:痰氣上逆→川芎升清開竅,枳殼降氣化痰→清陽得升,濁陰得降。
  • 斑瘡入眼:餘毒挾風→川芎引藥上行散邪,枳殼清泄痰熱→毒消目明。

蜜丸緩圖:煉蜜為丸,峻藥緩攻,適於風痰膠結之慢性病證,長期服用漸消痰瘀,契合「月余見效」之效程。

【附註】
《普濟方》改以茶湯送服,取其清上降火之性,助藥力速達頭目,顯見臨證靈活。

傳統服藥法


芎窮(米泔浸一宿,銼,焙)4兩,枳殼(米泔浸三宿,逐日換水,去瓤,再浸一宿,控乾,麩炒)4兩。
去風鬱痰實,清利頭目。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後溫熟水送下,至月余見效。
《普濟方》引《衛生家寶》本方用法:每服三十丸,茶湯送下,不拘時候連服,俟愈即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結核腹瀉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芎枳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二。 組成:川芎(米泔浸一宿,銼,焙)4兩,枳殼(米泔浸三宿,逐日換水,去瓤,再浸一宿,控乾,麸炒)4兩。 主治:去風鬱痰實,清利頭目。主治:刺風,遍身刺痛;及勞風,強上冥視;斑瘡入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