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雄黑豆散中包含黑豆,主要是利用黑豆的藥性來治療疾病。黑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以下功效:
- 補腎益精: 黑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E等營養成分,有助於補腎壯陽,改善男性生殖機能。
- 烏髮黑髮: 黑豆中的黑色素可以促進頭髮生長,改善頭髮顏色,有效治療白髮、脫髮等問題。
- 健脾利水: 黑豆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緩解水腫。
因此,雄黑豆散中加入黑豆,旨在通過其補腎益精、烏髮黑髮、健脾利水的藥性,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雄黑豆散中加入黃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雄黑豆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導致的陰囊腫痛、濕疹等症狀。黃柏能清泄下焦濕熱,並能解毒消腫,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 收斂止癢: 黃柏還有收斂止癢的作用,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瘙癢症狀有緩解作用。雄黑豆散中加入黃柏,可以幫助減輕患者的瘙癢不適,提高治療效果。
雄黑豆散中添加蕓苔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陽利水,消腫止痛:蕓苔子性溫,味辛,入膀胱經,具有溫陽利水、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陽虛水腫、寒濕凝滯所致的腰膝痠痛、小便不利等症狀,能起到溫陽利水、祛寒止痛的作用,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溫陽利水之力。
2. 行氣活血,疏通經絡:蕓苔子還具有行氣活血、疏通經絡的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氣血運行,對於因氣血瘀滯所致的腰膝痠痛、肢體麻木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雄黑豆散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肺止咳: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功效。雄黑豆散本身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桑白皮的加入可增強其清肺止咳之效。
- 利水消腫:桑白皮還具有一定的利水消腫作用,可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肺部積水造成的胸悶氣短。對於痰多而稠、伴有水腫的患者,桑白皮的加入更有利於痰液的稀釋和排出,改善患者的呼吸道症狀。
雄黑豆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性寒涼,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功效,可針對雄黑豆散所治療的熱毒所致的病症,例如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等,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 抑制菌毒: 黃連中的小檗鹼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進一步增強雄黑豆散的治療效果。
雄黑豆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補腎壯陽、益氣養血。其成分中包含龍骨,這是因為龍骨在中醫理論中具有安神鎮靜的作用。龍骨是古代動物的化石,經過加工後可用來治療各種精神和神經系統的問題,如焦慮、失眠等。這對於需要補養的患者,特別是那些因腎虧而引起的神經過敏或情緒不穩的個體,具有良好的調理效果。
此外,龍骨的重質感也能幫助平衡方劑中其他成分的輕重,使整個處方的效果更加均衡。結合雄黑豆的補腎功效,龍骨的加入不僅提升了方劑的療效,還增強了其整體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整體而言,雄黑豆散中的龍骨無論是在理論基礎還是臨牀應用上,都是為了達到調和陰陽、增強補益效果的重要選擇。
雄黑豆散方劑中加入海螵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血: 海螵蛸性寒、味鹹,具有收斂止血、固澀止瀉的功效。方劑中若有出血、滑脫等症狀,海螵蛸可發揮收斂止血作用,穩定病情。
- 安神定驚: 海螵蛸還具有安神定驚的功效。若方劑中患者出現心神不寧、驚悸不安等症狀,海螵蛸能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輔助主藥治療。
綜上所述,海螵蛸在雄黑豆散中,可發揮收斂止血、安神定驚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雄黑豆散》主治「金瘡疼痛,血不止」,即兵器或金屬利器所致創傷,伴隨劇痛與出血不止。古代戰爭頻仍,金瘡爲常見外傷,此方外敷,以止血、止痛為主要目標。
- 止血:方中龍骨、烏賊魚骨(海螵蛸)均有收斂固澀之效,能直接吸附血液、促進凝血;黃連涼血止血,雄黑豆亦有散瘀止血之說。
- 止痛:黃柏、黃連清熱燥濕,降低局部炎症反應;桑白皮能緩解疼痛,《本草綱目》載其「療金瘡」。
- 生肌斂瘡:芸苔子(油菜籽)消腫散結,配合龍骨、烏賊魚骨之收斂,助傷口癒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雄黑豆(緊小者):
- 《本草備要》載黑豆能「活血解毒」,緊小者質地堅實,或取其收斂之力。
- 炒用或能增強止血效果(方未明言炮製,推測或生用)。
黃柏、黃連:
- 二者均屬苦寒藥,清熱燥濕,防止傷口化膿。黃柏長於瀉下焦濕熱,黃連專清心胃火毒,合用則加強抗炎抑菌之效。
芸苔子:
- 辛溫行散,能活血消腫。《日華子本草》言其「治產後血風心痛,金瘡血痢」,可能通過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緩瘀血疼痛。
桑根白皮:
- 甘寒入肺,瀉肺行水,古代亦用於金瘡。《名醫別錄》稱其「主傷中……縫金瘡」,可能與其纖維質地有關,外敷可保護創面。
龍骨、烏賊魚骨:
- 龍骨重鎮收斂,《神農本草經》謂其「主泄痢膿血」;烏賊魚骨鹹澀,富含碳酸鈣,直接吸附滲液與血液。二者為古代外傷常用礦物藥,能快速形成保護層。
整體方義
此方以 止血為主,清熱為輔,結合收斂與活血藥物:
- 寒涼藥(黃柏、黃連) 控制感染風險,避免熱毒蘊結。
- 收斂藥(龍骨、烏賊骨) 直接作用於創面,物理性止血。
- 行散藥(芸苔子、桑白皮) 防止血瘀留滯,兼緩疼痛。
- 雄黑豆 或爲賦形基質,同時具輕微活血散瘀之效。
全方針對「金瘡」急性期,止血與防感染並重,符合古代戰傷處置「先止其血,後去其熱」的原則。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傳統理論,未涉及現代藥理驗證。)
傳統服藥法
雄黑豆半升(緊小者是也),黃柏半斤(銼),芸苔子4兩,桑根白皮4兩(銼),黃連2兩(去須),龍骨2兩,烏賊魚骨4兩。
上為細末。
每用敷瘡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活血止血之功,適用於金瘡疼痛,血不止。但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同名稱方劑
雄黑豆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八。 組成:雄黑豆半升(緊小者是也),黃柏半斤(銼),芸苔子4兩,桑根白皮4兩(銼),黃連2兩(去須),龍骨2兩,烏賊魚骨4兩。 主治:金瘡疼痛,血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