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甲煎口脂

JIA JIAN KOU ZHI

出處典籍: 《千金》卷六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0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脾經 29%
肺經 20%
肝經 17%
胃經 17%
心經 5%
腎經 5%
膽經 2%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唇白無血色及口臭。

傳統服藥法

沈香6兩,甲香6兩,丁香6兩,麝香6兩,檀香6兩,蘇合香6兩,熏陸香6兩,零陵香6兩,白膠香6兩,藿香6兩,甘松香6兩,澤蘭6兩。
用胡麻油5升。先煎油令熟,乃下白膠香、藿香、甘松、澤蘭,少時下火,綿濾,納瓷瓶中。余8種香搗作末,以蜜和,勿過濕,納著1小瓷瓶中令滿,以綿幕口,作十字絡之,以小瓶覆大瓶上,兩

方劑組成解釋

沉香性辛、苦、溫。主治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 用於胸腹脹悶疼痛、胃寒嘔吐呃逆、腎虛氣逆喘急。

丁香性辛、溫。主治溫中降逆、補腎助陽。用於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心腹冷痛、腎虛陽痿、脘腹冷痛、腰膝酸冷、陰疽等症。

麝香性味辛、溫。主治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用於熱病神昏、中風痰厥、氣鬱暴厥、中惡昏迷、經閉、癓瘕、難產死胎、心腹暴痛、癰腫瘰癧、咽喉腫痛、跌撲傷痛、痹痛麻木。

檀香性辛、溫。主治行氣溫中、開胃止痛。 用於寒凝氣滯、胸痛、腹痛、胃痛食少、冠心病、心絞痛。

蘇合香性辛、甘、溫、無毒。主治開竊、闢穢、止痛。用於中風痰厥、猝然昏倒、胸腹冷痛、驚癇。

零陵香性辛甘,溫《別錄》:"味甘,平,無毒"《藥性論》:"味苦,無毒"《海藥本》:"味辛,溫,無毒"。主要功效祛風寒,闢穢濁。治傷寒、感冒頭痛,胸腹脹滿,下利,遺精,鼻塞,牙痛。《別錄》:"主明目止淚,療洩精,去臭惡氣,傷寒頭痛,上氣,腰痛。"《藥性論》:"能治鼻中息肉、鼻齆。"《海藥本草》:"主風邪衝心,牙車腫痛,虛勞疳匿,凡是齒煮,煎含良。"《日華於本草》:"治血氣腹脹,酒煎服。"《開寶本草》:"主惡氣疰,心腹痛滿,下氣,和諸香作湯丸用之。"《廣西中藥志》:"散風寒,闢瘟疫嵐瘴。治時邪感冒頭痛。"

白膠香性《唐本草》:"味辛苦,平,無毒"《醫林纂要》:"苦鹹辛,平"。主治活血,涼血,解毒,止痛。治癰疽,瘡疥,癮疹,瘰癧,金瘡,齒痛,吐血,衄血。《唐本草》:"主癮疹風癢浮腫,齒痛。"《綱目》:"治一切癰疽瘡疥,金瘡,吐、衄、咯血,活血,生肌,止痛,解毒,燒過揩牙,無牙疾。"《本草求原》:"治中風,腰痛,行痹,痿厥,腳氣。"

藿香性味辛、性微溫。主治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表解暑。 用於濕濁中阻、脘痞嘔吐、暑濕倦怠、胸悶不舒、寒濕閉暑、腹痛吐瀉、鼻淵頭痛。

松香性苦、甘、溫。主要功效祛風燥濕、排膿拔毒、生肌止痛。主癰疽惡瘡、瘰癧、瘻症、疥癬、白禿、癘風、痹症、金瘡、扭傷、婦女白帶、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澤蘭性味苦、辛、性微溫。主治活血化瘀、行水消腫。 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血腹痛、水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甲煎口脂, 出處:《千金》卷六。 組成:沉香6兩,甲香6兩,丁香6兩,麝香6兩,檀香6兩,蘇合香6兩,熏陸香6兩,零陵香6兩,白膠香6兩,藿香6兩,甘松香6兩,澤蘭6兩。 主治:唇白無血色及口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濕香方

相似度 70%

乾香

相似度 70%

百和香

相似度 70%

裛衣香

相似度 57%

透香丸

相似度 55%

遇春仙

相似度 53%

六香膏

相似度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