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六香膏中包含檀香,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檀香氣味芬芳,能闢穢除臭,有助於去除口臭、鼻臭等異味,提升整體香氣。古人認為檀香能淨化氣場,去除邪氣,故常被用於香薰、薰香等儀式。
其二,檀香具有清心安神的功效,能舒緩緊張、焦慮情緒,有助於提振精神,使人感到愉悅放鬆。此外,檀香還能止咳化痰,對於因肺熱引起的咳嗽有緩解作用。
六香膏中包含丁香,主要原因在於其 辛溫走竄 的特性,可 行氣止痛 並 溫暖脾胃。
丁香氣味辛辣,性溫,入脾、胃、腎經,能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適用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同時,丁香亦具 溫腎助陽 之效,可改善因腎陽不足所致的腰膝冷痛、陽痿等問題。
因此,丁香在六香膏中發揮著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腎助陽 的作用,使其成為治療相關症狀的有效成分。
六香膏中包含零陵香,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零陵香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消腫生肌之功效。此功效能與六香膏中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增強整體止痛、消腫、生肌的效果,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痺痛、皮膚潰瘍等疾病。
其二,零陵香氣味芬芳,能起到芳香闢穢、醒神開竅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藥膏的氣味,使其更易於使用。同時,零陵香的香氣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疼痛、舒緩情緒的作用,增強藥膏的療效。
六香膏中加入松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一、增強膏體粘稠度和固形性: 松香具有較強的粘性,能增強膏體的粘稠度,使其更容易附着於患處,延長藥效作用時間。同時,松香還能提高膏體的固形性,使其不易融化和流失。
二、輔助治療皮膚病: 松香具有殺菌消炎、止癢止痛的功效,對於治療皮膚病,例如溼疹、皮炎等,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六香膏方劑中加入八角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炎止痛:八角楓性涼,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藥性可有效抑制炎症反應,緩解疼痛,對於六香膏治療的皮膚病、跌打損傷等症狀具有輔助作用。
- 活血化瘀:八角楓能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對於因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和腫脹有顯著效果。六香膏中其他藥材也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八角楓的加入,可加強藥效,使治療更為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六香膏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冬寒凍傷、皸瘃(皮膚因寒冷而乾裂或生凍瘡)。
此方為外敷膏劑,以芳香藥物為主,配合蜜製,具有溫通血脈、散寒行氣之效,適用於寒邪凝滯所致的皮膚凍裂或瘡瘍。《本草綱目》載甘松、白檀等香藥可「散鬱火、辟穢氣」,而蜜能潤燥護膚,故六香膏既能溫散寒邪,又可滋潤皮膚,改善皸裂。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芳香行氣,溫散寒凝
- 白檀香、沈香、丁香:辛溫香烈,能行氣活血、驅散寒邪,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 零陵香、甘松香、八角香:具芳香透竅之功,可開鬱通絡,助氣血運行,緩解皮膚麻木凍傷。
佐以潤燥與清涼之品
- 蜜浸製法:蜂蜜滋潤,能緩解皮膚乾裂,並作為賦形劑使藥性溫和持久滲透。
- 三柰子(山柰)、小腦(冰片):
- 山柰辛熱,散寒止痛;
- 冰片微寒,清熱防腐,與溫藥相配,防燥熱過度,並助藥力透達肌表。
- 冬瓜仁:甘涼潤膚,清熱利濕,可減輕凍瘡腫痛,預防潰爛。
焚滓為香,善用全物
藥渣製成「江梅香」焚燒,取其芳香化濕、辟穢之效,符合古人「物盡其用」的製藥邏輯。
推論可能功效
此方以「溫通」為核心,透過芳香藥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散寒止痛;蜂蜜與冬瓜仁調和,避免過度辛燥,適於寒性皸裂而未化膿者。現代可類比為「促進微循環」的外用劑,但需辨證屬寒證方宜。
傳統服藥法
白檀香1兩,沈束香1兩,丁香1兩,零陵香1兩,甘松香1兩,八角香1兩。
上為粗末,入3升蜜中浸之,封口,經七日或十日,取出於火上微溫,下篩去滓,乃入三柰子細末5錢、小腦末3錢、冬瓜仁細末7兩或10兩,攪勻,再下疏篩,貯器中用之。
其滓作團,於火中燒之甚佳,謂之江梅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六香膏外用,不可內服。
- 使用六香膏時,應避免接觸眼睛和黏膜。
- 六香膏使用後,如有不適,應立即停用並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六香膏, 出處:《東醫寶鑑·雜病篇》卷九。 組成:白檀香1兩,沉束香1兩,丁香1兩,零陵香1兩,甘松香1兩,八角香1兩。 主治:冬寒凍傷、皸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