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枇杷膏

加味枇杷膏

JIA WEI PI PA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5.6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6%
脾經 20%
心經 13%
肺經 11%
腎經 7%
肝經 7%
膀胱經 7%
大腸經 5%
胃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枇杷膏中加入枇杷葉,是基於其潤肺止咳的藥性。枇杷葉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枇杷葉富含揮發油、苦杏仁苷等成分,能有效緩解肺熱咳嗽、痰多粘稠、咽喉乾燥等症狀。其清肺熱的功效能有效對抗炎症,而止咳化痰的作用則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呼吸道功能。因此,枇杷葉是加味枇杷膏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加味枇杷膏中添加蜂蜜,主要原因有二:

一、 潤肺止咳:蜂蜜性平味甘,入肺、脾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止痛的功效。枇杷膏本身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添加蜂蜜可增強此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二、 改善口感:蜂蜜具有天然的甜味,能掩蓋藥材的苦味,使藥物更易入口,提高患者服藥的順從性,有利於藥效的發揮。

總之,蜂蜜在加味枇杷膏中起到了潤肺止咳和改善口感的雙重作用,使其更具療效和服用體驗。

加味枇杷膏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大棗性溫和,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其潤肺之功,可配合枇杷葉、川貝母等藥材,緩解肺燥咳嗽,滋潤肺部,有助於痰液排出。
  2. 調和藥性:加味枇杷膏中多用寒涼藥材,如川貝母、薄荷等,而大棗的溫和性可中和藥性,避免過寒傷脾胃,同時亦可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易被人體吸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味枇杷膏中加入蓮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心潤肺,止咳化痰:蓮子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清心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枇杷膏本身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而蓮子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清熱化痰、滋陰潤燥的效果,更有效地緩解燥熱咳嗽、痰多等症狀。
  2. 健脾益腎,補益氣血:蓮子亦能健脾益腎,補益氣血,有助於提升機體抵抗力,更快恢復健康。枇杷膏多用於治療呼吸道疾病,而蓮子的加入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有助於患者的整體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枇杷膏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清代《惠直堂經驗方》,主治「氣血兩虛,身體羸瘦,四肢痠軟,精神倦怠,腰疼脊痛、飲食減少,一切不足弱症」。其功效以「潤肺健脾」為核心,適用於久病體虛、肺脾兩傷之證。肺虛則燥咳氣短,脾虛則運化無力,氣血生化不足,故見形體消瘦、倦怠乏力等虛損表現。此膏方以甘潤滋養為主,緩補氣血,兼顧肺陰與脾氣,乃「滋中寓補」之調養方。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枇杷葉(50-60斤)

    • 性味苦平,歸肺胃經,傳統用於「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此方重用至數十斤,取其煎汁為基,雖標明「不咳嗽不用」,然其質輕肅降,能通調肺氣,兼助脾胃運化水津。
  2. 臣藥:大梨、蜂蜜

    • 大梨(深臍者佳)甘微酸涼,生津潤燥,《本草通玄》謂其「潤肺涼心,消痰降火」。去皮心後更顯清潤,針對肺陰不足之燥。
    • 蜂蜜甘平,補中潤燥,熬至「滴水成珠」增其稠性,既能固護脾胃,又協梨子滋肺陰。若便溏去之,防其滑腸助濕。
  3. 佐藥:大棗、蓮肉

    • 大棗(8兩)甘溫補脾,《神農本草經》稱其「安中養脾,助十二經」,煮熟去皮去其滯膩,專取甘溫益氣之功。
    • 建蓮肉(4兩)甘澀平,健脾固腎,《本草備要》載其「清心除煩,開胃進食」,留皮以兼顧心腎之氣,與大棗共奏健脾實後天之效。

三、配伍特點
全方以「清潤肺燥」與「溫補脾氣」並行,形成「肺脾同調」之局:

  • 潤燥不礙脾:梨、蜜得棗、蓮制約,甘涼不致過寒傷中。
  • 補脾不助燥:棗、蓮佐以枇杷葉、梨蜜,溫補而不滋膩化熱。
    煎製時先取枇杷葉「清汁」為基,再納諸藥文火慢熬,使甘潤藥性融合,終成膏滋之劑,利於虛弱者長期調攝。

四、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除原文所述氣血虛弱諸症,此方因配伍滋潤與補益並存,或可延伸用於:

  • 久咳肺燥、痰少咽乾,兼見食少乏力者(肺脾兩虛型燥咳)。
  • 熱病後期津氣耗傷,口乾納差之調理。
  • 勞心過度,心脾兩虛所致失眠、怔忡,輔以養陰安神。

此方體現「培土生金」之理,透過健脾助運以資肺陰,然重用枇杷葉為獨特之處,或取其輕清宣透,使補益不滯,彰顯古人調治虛損之巧思。

傳統服藥法


枇杷葉50、60斤(乾鮮俱可,如不咳嗽不用), 大梨2個(要深臍的,去皮心,切碎), 蜜半杯(先熬滴水成珠,如大便溏瀉不用), 大棗8兩(或黑圓棗,或徽棗均可。煮熟,乘熱去皮), 建蓮肉4兩(不去皮)。
潤肺健脾。
先將枇杷葉放鍋內,用河水多煎幾滾,取湯用絹淋清汁,其煎過之枇杷葉棄之不用。後將梨、棗、蓮肉、蜜同放鍋內,鋪平,然後將枇杷葉煎的清汁淹滿略高些,蓋好,煮半枝線香翻轉,再煮半枝線香,用瓷罐收好。
隨意溫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 本方有滋膩的特性,體質偏胖、濕熱體質者不宜服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相關疾病


經常疲勞想睡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腰痛咳嗽腹瀉身體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枇杷膏,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枇杷葉50、60斤(乾鮮俱可,如不咳嗽不用),大梨2個(要深臍的,去皮心,切碎),蜜半杯(先熬滴水成珠,如大便溏瀉不用),大棗8兩(或黑圓棗,或徽棗均可。煮熟,乘熱去皮),建蓮肉4兩(不去皮)。 主治:潤肺健脾。主治:氣血兩虛,身體羸瘦,四肢痠軟,精神倦怠,腰疼脊痛、飲食減少,一切不足弱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