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仙山何處士黑神丸
JIU XIAN SHAN HE CHU SHI HEI SHE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二五六引《博濟》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2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九仙山何處士黑神丸方中加入巴豆,主要是利用其峻下逐瘀的特性。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大腸經,具有強力瀉下、消積止痛、逐瘀通絡等功效。
由於方中巴豆用量極小,且需與其他藥材配伍,才能發揮其瀉下而不傷正的作用。在臨牀應用中,需謹慎使用,並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調整用量,避免藥物毒性反應。
九仙山何處士黑神丸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淡豆豉性寒,味甘,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方劑中加入淡豆豉,可幫助清熱解毒,消散體內熱邪,達到治療熱病、瘡瘍腫毒等症狀的目的。
- 行氣活血: 淡豆豉能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對於氣滯血瘀、經絡不通等症狀有改善作用。方劑中加入淡豆豉,可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
九仙山何處士黑神丸中包含三稜,主要原因如下:
- 破血行氣:三稜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的功效。方中以三稜破血行氣,可促進血行,改善氣血瘀滯,有助於治療女性月經不調、痛經等症。
- 消積化瘀:三稜可消食積、化瘀血,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腹部脹痛、經期腹痛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九仙山何處士黑神丸」方劑中包含大戟,主要考量其攻逐水飲,消腫散結之效。
大戟性味苦寒,入肺、脾、腎經,具有強烈的利水消腫作用,可用於治療水腫、腹水、胸水等症。此外,其還有破結散瘀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痰飲、積聚、癥瘕等病症。
然而,大戟毒性較強,應慎用。需由經驗豐富的醫師根據患者體質及病症,嚴格控制用量,以確保用藥安全。
九仙山何處士黑神丸中包含五靈脂,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五靈脂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功效。黑神丸常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五靈脂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 輔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 五靈脂與其他藥材配合,可增強藥效。例如,與其他活血化瘀藥材搭配,可更有效地治療跌打損傷,與消腫止痛藥材搭配,可更快地緩解疼痛。
九仙山何處士黑神丸方劑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方劑中加入杏仁,旨在緩解因肺氣不宣、痰熱壅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2. 消腫排膿: 杏仁亦可宣散風熱、消腫排膿。對於一些因外邪侵襲、痰濁阻滯所導致的癰腫、瘡瘍等,杏仁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總之,九仙山何處士黑神丸中加入杏仁,不僅有助於緩解呼吸道疾病,還能輔助治療一些外感熱毒所致的疾病,體現了中醫配伍的整體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分析:九仙山何處士黑神丸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活人書》及《王氏集驗方》,主攻以下證候:
- 瘟疫時氣、中惡閉證:
- 症見「心氣悶絕,面青手冷」,屬氣機驟閉、痰瘀壅塞之急症,反映毒邪內攻、氣血逆亂之象。
- 針對時行疫癘或穢濁之氣(中惡)所致猝然昏厥、肢冷痰壅,屬中醫「閉證」範疇。
- 痢疾與疳疾:
- 痢疾主因濕熱積滯腸道,此方以峻下通逐之力,破滯消積。
- 疳疾多屬脾胃虛損夾蟲積食滯,方中巴豆、大戟可攻逐有形之積。
- 水腫脹滿:
- 適用於實證水腫,如腹水脹滿,因痰飲瘀血阻塞三焦,氣化不利而致。
二、組成藥味解析與治療邏輯
(一)組方核心:「逐邪三聯動」
巴豆(炮製去油)
- 為君藥,性熱大毒,擅「斬關奪門」。
- 炮製關鍵:流水浸、煮沸、壓榨去油(減毒性、留瀉下力)。
- 作用:
- 破寒積:針對陰寒凝滯(如中惡面青)。
- 通閉塞:瀉下痰涎水飲(如脹滿、痢疾)。
- 殺疳蟲:與疳疾蟲積相關。
豆豉(新軟者)
- 為佐藥,性涼解鬱。
- 與巴豆同研,可制其燥烈,兼「宣透伏邪」:
- 解表透熱(瘟疫時氣);
- 開鬱醒神(心氣悶絕)。
(二)輔助藥群:「破瘀消癥」
- 京三稜(生用)
- 破血行氣,消積止痛,專攻「血瘀氣結」(如脹滿、痢疾血滯)。
- 大戟(生用留皮)
- 瀉水逐飲,其「皮內白粉」為藥力精華,峻逐臟腑水濕(水腫、痰飲)。
- 五靈脂(選黑者)
- 活血散瘀,解「毒邪入血」之痛(瘟疫瘀熱、痢疾腹痛)。
- 杏仁(燒後研)
- 苦降肺氣,通利大腸(「肺與大腸相表裏」),助巴豆瀉下;燒後增強燥濕化痰力。
(三)賦形與調和:「緩峻護胃」
- 飛羅面(麵粉):
- 井花水調糊作黏合劑,取其甘緩護胃,減峻藥傷中。
- 搗杵千下:使藥性融合,丸如綠豆大,控制劑量安全。
三、治療原理推導
(1)「開閉通竅」法
- 巴豆+豆豉:一熱一涼,一降一宣,形成「通瀉透發」之力,針對瘟疫中惡之「陰陽氣不相順接」。
- 五靈脂+三稜:痰瘀並治,血氣同調,解除毒邪壅塞經絡之病機。
(2)「攻逐留飲」法
- 大戟+巴豆:分消水濕,從二便而出,尤善瀉胸腹積水(如脹滿)。
(3)「標本兼治」策略
- 急症(悶絕、脹滿)以峻瀉治標;
- 痢疾、疳疾則攻積殺蟲以斷病根。
四、總評
此方為**「毒藥猛劑」類型,全方以巴豆為主導,結合逐水、破血、宣透之品,形成強力「通下—透邪—消積」聯動,適用於實證、閉證、積滯重症**,體現「治急症須用峻藥」的中醫思維。然其炮製與配伍(如巴豆去油、豆豉制約、麵粉緩和)彰顯古人減毒存效之智慧。
傳統服藥法
巴豆(新好者)1兩(輕捶去皮,以長流水約兩碗,浸1宿,然後更煮三510沸後冷,粗去心膜,以布子拭去水,然後研如膏,用厚紙10數張裹,以重物壓去油用),豆豉3兩(須是新者好的,軟者為妙。不得用鹽煮乾,與上巴豆膏同研細勻),京三稜半兩(生用),大戟半兩(生用,不去皮。其裡面白如粉白者為妙),五靈脂1分(黑色者為上),杏仁半兩(燒過後研,入藥再研之)。
上為極細末,入巴豆、豉膏研勻,後入杏仁,更研令極細,別研入飛羅面半匙,以井花水調如糊,漸次拌藥搜和得所,入臼中搗2000-3000杵為丸,如綠豆大,曬乾,收入瓷瓶內合頓,或微微火焙亦
黑神丸(《活人書》卷十八)、九仙丹(《醫方類聚》卷八十九引《王氏集驗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不可過量。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九仙山何處士黑神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五六引《博濟》。 組成:巴豆(新好者)1兩(輕捶去皮,以長流水約兩碗,浸1宿,然後更煮30-50沸後冷,粗去心膜,以布子拭去水,然後研如膏,用厚紙10數張裹,以重物壓去油用),豆豉3兩(須是新者好的,軟者爲妙。不得用鹽煮乾,與上巴豆膏同研細勻),京三棱半兩(生用),大戟半兩(生用,不去皮。其裏面白如粉白者爲妙),五靈脂1分(黑色者爲上),杏仁半兩(燒過後研,入藥再研之)。 主治:瘟疫時氣及中惡,心氣悶絕,面青手冷,痢疾,疳疾,水腫脹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