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枳殼湯

JU GENG ZHI K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一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4%
肺經 20%
大腸經 15%
脾經 12%
肝經 12%
心經 7%
膽經 7%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桔梗枳殼湯中包含枳殼,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功效。桔梗枳殼湯主治胸脅脹滿、氣逆嘔吐,枳殼的疏肝理氣作用可以解除胸脅脹滿,降逆止嘔作用可以緩解氣逆嘔吐。
  2. 配合桔梗,增強藥效: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脾經,具有開宣肺氣、利咽排膿的功效。桔梗與枳殼相配,一開一降,相輔相成,既可宣肺降氣,又可疏肝解鬱,增強藥效。

總而言之,枳殼的加入,不僅可以疏肝理氣、降逆止嘔,更能與桔梗相配合,增強藥效,達到治療胸脅脹滿、氣逆嘔吐的目的。

桔梗枳殼湯中包含桔梗,主要原因有二:

一、宣肺利咽: 桔梗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之功效。它可以解除肺氣鬱結,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有助於改善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咳嗽、痰多等不適。

二、開胸散結: 桔梗能開胸散結,促進氣機運行,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氣血流通,配合枳殼的理氣消積作用,可有效治療胸膈滿悶、腹脹便祕等症狀。

桔梗枳殼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燥濕化痰之功效。方中桔梗、枳殼雖能理氣消痰,但其性偏燥,易傷津液,而半夏可協同其降逆止嘔,防止藥性過於燥烈,且有助於化解痰飲,使氣機通暢。
  2. 和胃止痛: 半夏能和胃降逆,對於因氣滯痰阻引起的胃脘脹痛、嘔吐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桔梗枳殼湯主治胸膈滿悶、脘腹脹痛、噯氣嘔逆等症,半夏的加入有助於改善胃腸功能,使藥效更加全面。

桔梗枳殼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是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

方中桔梗、枳殼主治胸膈滿悶、氣機阻滯,但若患者兼有熱毒內蘊、濕熱下注之症,則單用桔梗枳殼不足以完全解決。黃芩的加入,可清泄肺胃之熱,並能燥濕止瀉,避免濕熱加重病情,進一步疏通氣機,使患者症狀得到更全面有效的改善。

「桔梗枳殼湯」中加入瓜簍仁,主要是利用瓜簍仁的清熱化痰、潤肺止咳作用。瓜簍仁對於治療肺熱咳嗽、胸悶氣短等症狀有良好療效,與桔梗枳殼湯的其他成分相配伍,可以增強整體的清熱化痰效果。

桔梗枳殼湯的組成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桔梗枳殼湯主治胸膈痞滿,氣逆喘咳,其病機為熱邪壅肺,氣機不利。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之效,可清肺熱、化痰止咳,與桔梗枳殼相配,共奏清熱瀉火、化痰利氣之功。
  2. 緩解燥熱: 枳殼、桔梗等藥性偏燥,容易傷陰,黃連的寒涼之性可緩解燥熱,避免藥性過於偏燥,保護胃氣,防止副作用。

主治功效


桔梗枳殼湯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桔梗、枳殼(麩炒)

主治: 熱氣痞滿,胸膈兩脅按之則痛;傷寒痞氣,胸滿欲絕;諸氣痞結,滿悶,腹脅疼痛。

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桔梗枳殼湯主要用於治療因氣機壅滯導致的胸腹痞滿、疼痛等症狀。

  • 《衛生寶鑒》和《世醫得效方》記載其治療 “傷寒痞氣,胸膈欲絕”“熱氣痞滿,胸膈兩脅按之則痛”,表明其對於外感傷寒,邪熱鬱結於胸膈,導致氣機不暢的病症有良好療效。
  • 《仁齋直指方論》和《嬰童百問》中提到本方可治療 “諸氣,痞結滿悶”、“腹脅疼痛”,說明其對於各種原因導致的氣機鬱滯都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 《奇效良方》記載其治療 “結胸,心下痛欲死者”、“諸氣痞結滿悶”,強調了其在治療氣機壅滯嚴重,甚至出現結胸症狀時的應用。
  • 多部醫書都提到了 “治痞宜先用桔梗枳殼湯” 的觀點,如《本草綱目》、《本草擇要綱目》等,強調了本方在預防和治療痞證方面的重要性。這可能是因為桔梗和枳殼均有行氣寬胸的作用,能在痞證形成之初就疏通氣機,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
  • 《証治準繩‧幼科》和《丹溪治法心要》則提到了桔梗枳殼湯在兒科和一些特定病症中的應用,如 “初熱時腹脹痛”、“感冷則嗽,膈上多痰”,這表明該方劑可以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化裁,應用範圍較廣。

治療原理:

桔梗枳殼湯的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 行氣、降氣、消痞 來實現的。

  • 枳殼: 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經。具有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的功效。在本方中主要起到行氣消痞的作用,能夠疏通胸膈及中焦氣機,消除痞滿脹痛。
  • 桔梗: 味苦、辛,性平。歸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的功效。在本方中主要起到宣暢肺氣、開胸膈的作用,與枳殼相配,一升一降,加強行氣消痞的功效。

二藥合用,能夠有效疏通氣機,消除痞滿,緩解疼痛。

總結:

桔梗枳殼湯是一個經典的行氣消痞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氣機壅滯導致的胸腹痞滿、疼痛等症狀。其通過桔梗和枳殼的配伍,一升一降,達到行氣、降氣、消痞的功效,對於外感傷寒、內傷情志等原因導致的氣機鬱滯都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在臨床應用中,可以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化裁,以取得更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枳殼(制)2兩,桔梗2兩,甘草(炒)半兩。
上為散。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煎至中盞,溫服。
《醫方類聚》本方用法:加紫蘇莖葉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痛等症狀,因此在服用前應諮詢醫師。

相關疾病


大便秘結胃及十二指腸炎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胃下垂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桔梗枳殼湯, 出處:《直指》卷五。 組成:枳殼(制)2兩,桔梗2兩,甘草(炒)半兩。 主治:諸氣痞結滿悶。氣不下降,大便不通。

桔梗枳殼湯, 出處:《得效》卷十一。 組成:枳殼(去瓤)5錢,桔梗(去蘆)5錢,半夏(湯洗)3錢,黃芩3錢,瓜蔞仁3錢,黃連(去須)3錢。 主治:熱氣痞滿,胸膈兩脅按之則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