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腦丁香散

TONG NAO DING XI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熱 (1.3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脾經 23%
腎經 15%
大腸經 7%
胃經 7%
心經 7%
小腸經 7%
肝經 7%
肺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小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通腦丁香散中包含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通開竅:丁香性溫,味辛,入肺、脾、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通開竅的功效。對於腦部氣血運行不暢、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狀,丁香可溫通經絡,促進腦部氣血流通,恢復神志。
  2. 芳香闢穢:丁香氣味芳香,可闢穢濁,對於一些因外邪侵襲導致的腦部疾病,例如中風、腦卒中等,丁香可以起到驅邪辟穢的作用,輔助改善患者症狀。

通腦丁香散中加入蝸牛殼,實乃古人智慧的體現。蝸牛殼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效。

其清熱解毒之功,可有效緩解因熱毒上攻而導致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而鎮驚安神之效,則有助於平息心神、安神定志,從而改善失眠多夢、心神不寧等症狀。

因此,蝸牛殼在通腦丁香散中,起到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輔助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通腦丁香散方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利水: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心、小腸經,具有清熱利水、消腫排膿的功效。通腦丁香散為清熱解毒、通竅開竅之劑,赤小豆有助於清除體內熱毒,促進水液代謝,減輕腦部充血腫脹,利於藥物滲透,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健脾益氣: 赤小豆亦能健脾益氣,改善脾胃功能。通腦丁香散常用於治療腦部疾患,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則氣血不足,不利於腦部功能恢復。赤小豆有助於健脾益氣,為腦部提供充足的營養,促進其功能恢復。

「通腦丁香散」方劑中包含皁莢,主要原因有二:

  1. 活血化瘀,通絡開竅: 皁莢性寒,味苦,歸脾、胃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絡開竅的功效。對於因血瘀阻滯經絡,導致腦部供血不足、神志不清等症狀,皁莢能起到疏通經絡,改善腦部血液循環的作用。
  2. 消痰開竅,清熱解毒: 皁莢亦有消痰開竅、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因痰濁阻滯經絡、熱毒上攻腦竅所致的頭痛、眩暈、神志不清等症狀,皁莢能起到化痰開竅、清熱解毒的作用。

因此,「通腦丁香散」中加入皁莢,可起到活血化瘀、通絡開竅、消痰開竅、清熱解毒等功效,有助於改善腦部供血不足、痰濁阻滯、熱毒上攻等病症。

主治功效


通腦丁香散主治功效分析

通腦丁香散出自《幼幼新書》引用的《太平聖惠方》,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腦疳。

主治症狀

古文描述的症狀包括:

  • 頭髮乾豎作穗: 頭髮乾燥,豎立像穗子一樣,顯示營養不良,氣血虧虛。
  • 眼有白膜: 眼睛出現白色的膜狀物,可能是疳積上目所致。
  • 鼻頭有瘡: 鼻頭生瘡,反映體內有熱毒。

綜合這些症狀,古文將其歸納為「小兒腦疳」。

治療原理

古文雖然沒有明確指出藥物組成,但根據現代資料提供的「丁香、蝸牛殼、赤小豆、皂莢」等成分,可以推測其治療原理:

  1. 溫中健脾: 丁香具有溫中降逆,溫腎助陽的功效。腦疳患兒可能脾胃虛寒,消化吸收功能差,丁香可以溫暖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2. 清熱解毒: 皂莢具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鼻頭有瘡提示體內有熱毒,皂莢可以清熱解毒,消除瘡瘍。

  3. 利水消腫,活血化瘀: 赤小豆有利水消腫,健脾益氣的功效。蝸牛殼具有消腫止痛,化瘀活血的功效。這兩味藥可能有助於改善患兒的營養吸收,並消除體內的腫脹和瘀血。

綜合分析

通腦丁香散通過溫中健脾、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活血化瘀等功效,來改善小兒腦疳的症狀。該方劑針對小兒的生理特點,選用溫和的藥物,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現代醫學對於「小兒腦疳」的認識和治療可能與古代有所不同。因此,使用此方劑時應諮詢專業的中醫師,並結合現代醫學的診斷和治療方法,以確保安全有效。

傳統服藥法


丁香1分,蝸牛殼1分(炒令黃),赤小豆1分,不蛀皂莢1分(並子)。
上為細散。
每取少許,以竹管子吹入鼻中,每日2次。若病重者,鼻內出蟲子。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丁香散」,方中有辛夷,無皂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通腦丁香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丁香1分,蝸牛殼1分(炒令黃),赤小豆1分,不蛀皂莢1分(并子)。 主治:小兒腦疳,頭發乾豎作穗,眼有白膜,鼻頭有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