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參煎

XUAN CAN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十一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極寒 (0.16)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8%
肺經 13%
肝經 11%
腎經 11%
大腸經 10%
脾經 9%
膽經 7%
小腸經 6%
心經 5%
三焦經 3%
膀胱經 3%
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脾經
膽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玄參煎」方劑中包含「玄參」,這主要基於玄參的藥性與功效:

  1. 清熱解毒:玄參味甘苦寒,入心、肺、腎經,能清熱解毒,尤其擅長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
  2. 滋陰降火:玄參具有滋陰降火的功效,可治陰虛火旺導致的虛熱、燥咳、盜汗、心煩等症狀。

因此,玄參成為「玄參煎」方劑的組成成分,是為了發揮其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功效,針對相關病症進行治療。

玄參煎方中加入升麻,乃取其清熱解毒,升散風熱之效。

玄參性寒,善於清熱降火,主治熱病、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但單用玄參清熱力量較強,易傷陽氣,且多偏於下焦。而升麻性微寒,具有升散之性,可將玄參的清熱之力引向上焦,並輔助其疏散風熱,避免其寒涼之性過於深入。

此外,升麻亦可解表透邪,輔助玄參清熱解毒,使藥效更為全面,更利於病邪的排出,達到清熱解毒,升散風熱之目的。

玄參煎中加入苦參,是基於兩味藥物在功效上的協同作用。玄參味甘苦寒,善於清熱解毒、涼血滋陰,主治熱病傷陰、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苦參味苦寒,亦有清熱解毒、燥濕殺蟲之效,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陰癢帶下、濕疹瘡瘍等。

將苦參加入玄參煎中,一方面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另一方面苦參的燥濕殺蟲作用,可以更有效地治療濕熱所致的各種症狀。兩者配伍,相輔相成,使得藥效更加顯著。

「玄參煎」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利用人參的大補元氣、復脈固脫作用。人參對於治療體虛乏力、氣虛不固等症狀有良好療效,與玄參煎的其他成分一起使用,可以增強整體的補氣作用。

玄參煎方劑中包含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祛風止痛: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擅長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秦艽性寒,味苦,入肝、膽經,以祛風濕、止疼痛著稱。二者合用,可協同增強清熱解毒、祛風止痛之效,對於風熱濕邪所致的發熱、疼痛、腫脹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2. 相輔相成,增效減毒: 玄參偏於清熱解毒,秦艽則以祛風止痛見長,二者性質相近,功效互補,可以有效降低單味藥物的毒副作用,同時提高藥效。

玄參煎方中加入芒硝,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一、清熱瀉火: 玄參本身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之效,芒硝則為寒涼之品,具有瀉火解毒、通利二便之功效。兩者合用,可加強清熱瀉火之力,適用於熱毒壅盛、口渴便祕等症。

二、軟堅散結: 芒硝具有軟堅散結之效,可促進局部瘀血消散,配合玄參清熱解毒之功,可有效改善因熱毒凝結而引起的腫塊、疼痛等症。

因此,芒硝的加入,可提升玄參煎的清熱瀉火、軟堅散結之效,並使其更能針對熱毒壅盛、口渴便祕、腫塊疼痛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玄參煎」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太平聖惠方》記載,玄參煎主治「傷寒,咽喉內痛,滿口生瘡,吃食不得。」

其他古籍則延伸了其應用範圍:

  • 《聖濟總錄》:「治熱毒發動,口瘡心煩躁」。
  • 《萬氏秘傳片玉心書》:用於「內解歸梢赤芍,羌活荊芥防風,升麻甘草地黃通,竹葉玄參煎用」的方劑中,與益元散、寒水石等合用,治療某些類型的驚搐。
  • 《醫鏡》和《洞天奧旨》:記載了玄參煎膏與貓頭、蹄骨、昆布、海藻、連翹等藥物合用,治療瘰癧腫硬疼痛久不瘥。
  • 《醫學入門》:在治療「腎水受傷」時,會使用「生地、玄參煎膏」。

總體而言,玄參煎主要用於治療與熱毒、陰虛火旺相關的疾病,特別是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治療原理

玄參煎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1. 清熱解毒:《聖濟總錄》指出口瘡的病因是「心脾有熱,氣衝上焦,熏發口舌」,因此清熱解毒是治療的核心。玄參本身具有滋陰降火的功效,能夠清除體內的熱毒。方劑中可能還會加入黃芩等清熱藥物,加強清熱解毒的作用。

  2. 滋陰降火:《醫學入門》提到「血虛火動」、「腎水受傷」等情況下可以使用生地、玄參煎膏,說明玄參煎還具有滋陰降火的功效。玄參滋陰生津,可以補充體內的陰液,抑制虛火上炎。

  3. 消腫散結:《醫鏡》和《洞天奧旨》將玄參煎膏與貓頭、蹄骨、昆布、海藻等藥物合用治療瘰癧,這些藥物多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配合玄參的清熱解毒、滋陰降火功效,可以達到消腫散結的目的。

  4. 引經藥:在《仁齋直指方論》中提到防己散可治諸丹,其中加入玄參煎可能起到引經的作用,加強藥物對病灶的針對性。

  5. 疏風透疹:《萬氏秘傳片玉心書》的方劑中,玄參與升麻、荊芥、防風等疏風透疹藥物合用,顯示其可能參與了疏風解表的作用。

綜上所述,玄參煎通過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消腫散結、可能兼具引經藥和疏風透疹等作用,達到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瘰癧等疾病的目的。其治療原理與中醫的「熱者寒之」、「虛則補之」、「結者散之」等基本治療原則相符。

傳統服藥法


玄參1兩, 川升麻半兩, 苦參半兩(銼), 人參3分(去蘆頭), 秦艽1兩(去苗), 馬牙硝半兩。
上為散。
每服5錢,用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入煉蜜1合,相和令勻,不拘時候,徐徐含咽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心情煩燥心胸煩熱

相同名稱方劑


玄參煎, 出處:《聖惠》卷十一。 組成:玄參1兩,川升麻半兩,苦參半兩(銼),人參3分(去蘆頭),秦艽1兩(去苗),馬牙消半兩。 主治:傷寒,咽喉內痛,滿口生瘡,吃食不得。

玄參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七。 組成:生玄參汁3升,生葛汁3升,銀10兩,寒水石(搗末)1斤,石膏(搗末)1斤,滑石(搗末)1斤,磁石(煅,醋淬7遍,搗末)1斤,升麻2兩,羚羊角(鎊)2兩,犀角(鎊)2兩,甘草(銼)2兩,芒消1斤,牛黃(研爲細末)2兩。 主治:熱毒發動,口瘡,心煩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