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地膏
XIANG D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方出《本事》卷六,名見《衛生鴻寶》卷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6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香地膏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一、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香地膏多用於治療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症,生地黃可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並滋陰潤燥,促進傷口癒合。
二、 配伍相宜,增效減毒: 生地黃與香地膏中的其他藥材,如金銀花、黃連等,配伍相宜,相輔相成,可有效增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效果,並減低藥材的毒性,提高藥效。
香地膏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項功效: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香地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木香的疏肝理氣、活血止痛作用,能有效緩解疼痛,促進瘀血消散。
- 燥濕止瀉: 木香同時也具燥濕止瀉的功效。香地膏中可能包含其他潤腸通便的藥物,而木香的燥濕作用則能平衡潤腸藥物的寒涼之性,防止因過度潤腸而導致腹瀉。
綜上所述,木香在香地膏方劑中,可以發揮行氣止痛、燥濕止瀉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地膏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據古籍記載,此方主要用於「打撲傷損及一切癰腫未破」,尤其擅長處理外傷所致之瘀血腫脹。如宋人許元公案例所示,其能迅速緩解疼痛、消散局部瘀血腫黯,甚至促使深層瘀血外排(瀉黑血),最終恢復肢體功能。此方外敷,強調「封腫黯處」,透過藥力引導瘀血移行散退,屬中醫「導瘀外出」之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生地黃(主藥)
- 性味甘寒,傳統認為其具「涼血散瘀」之效,生用搗膏外敷,能直接作用於局部,清熱滋潤以防血熱瘀結,同時軟腫散血。《本草綱目》載其「消瘀血,續絕筋」,此處取其「研如泥成膏」之物理性,可緊密貼敷皮膚,形成藥力持續滲透之基礎。
木香(輔藥)
- 辛溫行氣,為「血中氣藥」。細末外摻,能破除氣滯以助血行,與生地黃寒溫相配,既防生地過於寒凝,又增強行氣活血之效。《本草正義》言木香「調氣滯,開結止痛」,此處用之引導瘀血移動(如案例中瘀血由臂漸移肩背),終至瀉出。
配伍思維與作用機理
- 氣血並治:木香行氣以通血滯,生地涼血以固其本,氣行則血活,血涼則瘀散。
- 層次滲透:地黃膏為基質,木香末分層摻入,形成藥力梯度,促使藥效由表入裡,逐步引瘀外透。
- 動靜結合:生地靜態敷貼固定腫處,木香動態行氣推動瘀血,二者協同達「消腫不傷正,祛瘀不留邪」之效。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原則,雖簡而針對「瘀熱互結」之病機,契合傷科「急則散瘀緩則養」的治療邏輯。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研如泥成膏)、木香(細末)。
內消傷腫。
上以地黃膏隨腫大小攤於紙上,摻木香末一層,又再攤地黃。
貼腫上。不過3-5次即愈。
跌打損傷:宋人許元公,赴省試卷,騎馬於途中跌傷,致右臂臼脫,神昏已不覺痛。後用香地膏封其腫黯處,至夜中方省,達旦已疼止。翌日至,悉去其封藥,損處已白,其瘀血青黯已移在臂臼之上,如是數日易之,其腫黯直至肩背,於是用藥之下,瀉黑血一二升,三五日如舊,臂亦不痛,遂得赴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香地膏, 出處:《本事》卷六。 組成:生地黃(研如泥成膏)、木香(細末)。 主治:內消傷腫。主治:打撲傷損及一切癰腫未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