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去桂五苓散」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利水滲濕: 豬苓性甘淡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五苓散本就以利水滲濕為主要作用,而豬苓的加入,更能加強此功效,使水濕之邪更容易排出體外。
- 健脾益氣: 豬苓不僅能利水,同時也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能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進一步促進水濕的代謝,使利水效果更加顯著。
總之,豬苓在「去桂五苓散」中發揮著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水濕停滯導致的各種病症。
去桂五苓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燥濕: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五苓散本就以利水消腫為主要作用,加入白朮能加強健脾之力,使水濕運化更為順暢,利水消腫更有效。
- 防治脾虛: 五苓散利水性強,若患者脾虛,容易導致脾氣受損,出現腹脹、便溏等症狀。白朮能健脾益氣,保護脾胃,防止利水過程中損傷脾氣,使療效更穩定。
去桂五苓散中加入赤茯苓,主要考量其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
赤茯苓性甘淡平,入脾、肺經。其利水滲濕作用,可協助五苓散中澤瀉、豬苓等藥材,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改善水腫;其健脾和胃作用,可緩解因水濕困脾而引起的脾胃不適,提升整體療效。
此外,赤茯苓還有寧心安神的作用,對於水濕困脾、心神不安的患者,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去桂五苓散中加入羌活,主要針對兩方面原因:
- 利水消腫:羌活性溫,能發汗散寒、祛風濕,與五苓散的利水消腫作用相輔相成,有助於排除體內濕氣,改善水腫。
- 解表散寒: 五苓散原方偏於利水滲濕,若患者兼有表寒證,則加入羌活可解表散寒,消除寒邪,更利於利水消腫。
總體而言,加入羌活可提升去桂五苓散的療效,更全面地解決患者的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去桂五苓散]主治功效分析
去桂五苓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1. 嬰孩吐瀉:
- 熱吐: 表現為面赤脣紅,吐多於嘔,吐出物乳片已消化,顏色偏黃,身體發熱,精神煩躁。此為暑熱或食熱物導致胃熱,治宜清熱利濕,方用去桂五苓散及香薷飲。 (《古今醫統大全》、《原幼心法》)
- 熱瀉: 表現為大便黃,小便赤,口渴口氣熱,此為熱邪下注,治宜清熱利濕,方用去桂五苓散加木通、車前子、燈心草。(《古今醫鑒》)
- 傷熱泄: 表現為腹瀉急迫,聲音大,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小便赤澀,煩渴,脈象洪數。治宜清熱利濕,方用去桂五苓散送服黃連阿膠丸,若在夏季則用薷苓湯。(《保命歌括》)
2. 濕證:
- 身重疼痛: 表現為身體沉重,肢體疼痛,此為濕邪困阻,治宜利濕化濕,方用去桂五苓散。(《祖劑》、《脾胃論》、《醫學綱目》、《不居集》、《濟陽綱目》、《醫碥》)
- 傷冷飲不惡寒者: 表現為腹中悶脹,身體沉重,食慾不振,或小便不利,且無惡寒之症狀。此為濕邪困阻脾胃,治宜利濕化濕,健脾和胃,方用去桂五苓散。(《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祕藏》、《未知書本》)
- 濕溫: 表現為發熱、口渴,治宜清熱利濕,方用蒼朮白虎湯或去桂五苓散加石膏、知母。(《濟陽綱目》)
3. 小便不利相關病症:
- 小便不利之太陽證: 太陽證出現小便不利,是膀胱氣化不利,濕邪阻滯,治宜利水滲濕,方用小柴胡湯加去桂五苓散。(《醫學原理》、《醫學正傳》、《濟陽綱目》)
- 發黃 (黃疸): 若伴有小便不利,為濕熱鬱阻,治宜清熱利濕,方用小柴胡湯合去桂五苓散,若效果不佳則用茯苓滲濕湯。(《醫學原理》、《醫學正傳》、《方症會要》)
- 消渴 (糖尿病): 表現為煩渴多飲,咽乾面赤,此為熱傷津液,治宜清熱生津,方用益元散、白虎湯、去桂五苓散合方。(《世醫得效方》、《醫學入門》)
- 小便不禁有熱者: 表現為小便頻數,灼熱,治宜清熱利濕,方用去桂五苓散加黃連、黃柏、梔子、石棗、五味子。(《古今醫鑒》)
治療原理分析:
去桂五苓散由豬苓、白朮、赤茯苓、澤瀉、羌活組成。
- 豬苓、赤茯苓、澤瀉: 均為利水滲濕之品,能將體內多餘的水濕排出,解除濕邪困阻。
- 白朮: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能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從根本上解決濕邪產生之源。
- 羌活: 散寒止痛,祛風除濕,能解除表濕,緩解身體疼痛。
去桂五苓散的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從而達到祛除體內濕邪,恢復臟腑功能的目的。針對不同病症,去桂五苓散常與其他方劑合用,或加減藥物,以增強療效。例如,治療熱吐熱瀉,則合用清熱之品;治療濕重身痛,則合用祛濕止痛之品。
總而言之,去桂五苓散是一張以利濕為主,兼顧健脾祛風的方劑,臨牀應用廣泛,尤其適用於濕邪引起的各種病症。
傳統服藥法
豬苓5錢,白朮5錢,赤茯苓(去皮)5錢,澤瀉7錢半(一方加羌活)。
鎮心,加茱萸(炒);吐不止,加生薑自然汁;渴盛,加人參。
上為末。
用車前草、燈心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滑利之性,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本方有溫燥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去桂五苓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五。 組成:豬苓5錢,白朮5錢,赤茯苓(去皮)5錢,澤瀉7錢半(一方加羌活)。 主治:嬰孩吐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