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莖散

GOU J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8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膀胱經 15%
腎經 15%
肺經 15%
胃經 15%
心經 5%
肝經 5%
脾經
膀胱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狗莖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狗莖散主要針對濕熱下注所致的泌尿系統疾病,白朮可健脾燥濕,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水濕代謝通暢,並能利水滲濕,促進濕熱排出。
  2. 扶正祛邪,固本培元:白朮能補中益氣,增強正氣,提高機體抵抗力,從而抵抗外邪入侵,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這對於濕熱下注引起的病症,有助於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加速康復。

狗莖散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狗莖散常用於治療溼熱蘊結、小便不利、水腫等症,豬苓的利水滲濕作用可以幫助去除體內溼氣,利尿消腫,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2. 清熱解毒:豬苓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可輔助其他藥材清熱解毒,緩解因溼熱蘊結而引起的各種不適症狀,例如口苦口乾、小便赤澀、腹脹腹痛等。

狗莖散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經通絡: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其能溫經散寒,通絡止痛,對於寒邪客於經絡,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調和營衛: 桂枝具有調和營衛之功效,可以改善氣血運行不暢,使經絡通暢,緩解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和麻木。

因此,桂枝在狗莖散中發揮溫經通絡、調和營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病症。

主治功效


狗莖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內容,狗莖散主治「少小偏(疒頹)」,即小兒疝氣,主要症狀為陰囊腫大。

治療原理分析:

古代醫籍未直接闡述狗莖散的治療原理,但我們可以根據其組成成分,結合中醫理論進行推測:

  • 白朮: 健脾益氣、燥溼利水。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白朮健脾益氣,可增強機體運化水濕的能力,從而減輕水濕下注導致的陰囊腫脹。
  • 豬苓: 利尿消腫。豬苓利水消腫之力較強,可直接作用於水道,促進水濕排出,減輕局部腫脹。
  • 桂枝: 溫經通陽、發汗解表。桂枝辛溫,具有溫通經絡、助陽化氣的作用。對於寒濕凝滯所致的疝氣,桂枝可溫陽散寒,通絡止痛。

綜合來看,狗莖散通過健脾益氣、利水消腫、溫經通陽等作用,達到治療小兒疝氣的目的。 其藥性偏溫燥,可能更適用於寒濕型的疝氣。

補充說明:

古文還提到了其他治療小兒疝氣的外用方:

  • 蛇床子末與馬鞭草汁調和外塗: 蛇床子具有溫腎助陽、祛風燥濕的作用;馬鞭草具有活血散瘀、利水消腫的作用。兩者合用外塗,可溫陽散寒,活血消腫。
  • 枳殼散用柏枝煎汁調塗: 枳殼具有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的作用;柏枝具有祛風止痛的作用。枳殼散外用,可行氣消脹,配合柏枝煎汁,可增強祛風止痛的效果。

這些外用方與狗莖散的治療思路有所不同,狗莖散以內服為主,通過調理臟腑功能來達到治療目的;而外用方則直接作用於患處,以疏通局部氣血、消腫止痛為主。

總而言之,狗莖散及其相關方劑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採用內服或外治的方法,以達到治療小兒疝氣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狗莖1具(燒),白朮3分,豬苓2分,桂心1分。
上為末。
米飲汁若酒服1刀圭,1日2次。灸其對(疒頹)足大指毛上各2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溫燥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狗莖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一引《嬰孺方》。 組成:狗莖1具(燒),白朮3分,豬苓2分,桂心1分。 主治:少小偏(疒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