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丸
YANG RO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局方》卷五(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3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羊肉丸方劑中加入川楝子,主要是針對其驅蟲止痛的功效。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驅除腸道寄生蟲、消積止痛的功效。羊肉溫補,性熱,可溫中散寒,與川楝子寒性相配,可緩解羊肉的燥熱之性,避免過於溫燥傷陰,同時也能增強驅蟲止痛的療效。
此外,川楝子還能降逆止嘔,對於羊肉引起的胃氣上逆、反胃等症狀也能起到緩解作用。因此,川楝子在羊肉丸方劑中起到平衡羊肉溫燥之性、驅蟲止痛、降逆止嘔的作用,提高整體療效。
羊肉丸方劑中包含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壯陽,強筋健骨:羊肉性溫,味甘,入脾、腎經,具有溫中暖脾、補腎壯陽、益氣補血的功效。續斷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續筋接骨的功效。兩者相配,可加強溫腎壯陽、補益精血、強健筋骨的效果,適用於腎虛腰痛、筋骨酸軟、行走不便等症。
- 溫補兼顧,緩解寒邪:羊肉溫熱,可溫補脾腎,驅寒散冷。續斷則能補肝腎,助陽氣,並能溫經散寒,緩解寒邪對人體的侵襲。因此,羊肉丸中加入續斷,可溫補脾腎,驅寒止痛,改善因寒邪引起的腎虛腰痛、肢體麻木等症。
羊肉丸方劑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羊肉性溫熱,易於助陽生熱,而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加入茯苓可以中和羊肉的燥熱之性,避免其過於溫補而傷陰,同時也能幫助脾胃運化,防止食用羊肉後出現消化不良或濕熱內蘊等問題。
- 益氣補虛:茯苓不僅能利濕,更能益氣補虛。羊肉雖然滋補,但過量食用易耗氣傷津。茯苓能補益脾氣,促進氣血生化,與羊肉搭配,可以更好地補益氣血,達到溫而不燥、補而不虛的效果。
羊肉丸方劑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羊肉性溫,具有溫中散寒、補益氣血的功效,但若脾胃虛寒者食用,易引發腹痛、腹脹等不適。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可助羊肉溫中散寒,緩解其寒性,防止食用後胃脘不適。
- 增香除腥,提升口感:茴香具有特殊的香氣,可增強羊肉的香味,掩蓋其羶味,提升羊肉丸的口感。同時,茴香的辛香之氣,亦有助於促進食慾,提高食慾。
羊肉丸方劑中添加補骨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腎壯陽,助陽氣生髮: 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補益精血的功效。羊肉亦屬溫熱之品,二者合用,可溫補腎陽,助陽氣生髮,尤其適合腎陽虛、體虛畏寒、腰膝酸軟等症狀者。
- 溫陽散寒,祛除寒濕: 補骨脂還有溫陽散寒、祛除寒濕的作用。羊肉亦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兩者相輔相成,對於因寒濕引起的腰膝冷痛、四肢不溫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羊肉丸方劑中加入附子,乃因其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羊肉性溫,補氣益血,與附子相配,可溫補脾腎,驅散寒邪,適用於陽虛畏寒、腰膝痠軟、體虛乏力等症。
附子辛熱,入心、腎經,善於回陽救逆,溫煦脾腎,並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冰涼等症狀。與羊肉一同使用,可增強其溫補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羊肉丸中加入葫蘆巴,主要是因為其藥性與羊肉相輔相成,達到以下目的:
- 溫補脾腎: 羊肉性溫,具有溫補脾腎的功效,而葫蘆巴亦有溫腎助陽之效。二者合用,可增強溫補效果,尤其適用於脾腎陽虛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症。
- 行氣止痛: 葫蘆巴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可緩解羊肉可能帶來的燥熱,並配合羊肉的溫補作用,共同改善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腰痛等症。
總體來說,羊肉丸加入葫蘆巴,既能增強溫補效果,又能改善羊肉的燥熱,使藥效更加溫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羊肉丸方劑中加入山藥,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 滋陰補腎,協調羊肉溫燥之性:羊肉性溫熱,易於助火生燥,而山藥味甘性平,能滋陰補腎,益氣健脾,可有效緩解羊肉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燥熱傷陰。
二、 補脾益氣,增強肉丸營養價值:山藥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等營養物質,能健脾益氣,增強人體抵抗力。加入山藥,不僅可以提升肉丸的營養價值,更能使肉丸口感更為軟糯香甜,更易消化吸收。
羊肉丸方劑中加入桃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桃仁具有破血行瘀、潤腸通便的功效,可改善羊肉溫補陽氣後可能造成的血瘀症狀,如頭昏腦脹、肢體麻木等,平衡溫補與活血,使藥性更為平和。
- 輔助溫補: 羊肉性溫,而桃仁亦具有一定的溫陽作用,二者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溫補脾腎陽氣,改善虛寒體質,達到溫補而不燥的效果。
因此,桃仁的加入不僅能避免羊肉溫補過度,更能促進血液循環,使藥效更佳。
羊肉丸方劑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之效。羊肉性溫熱,易於燥熱,加入杏仁可平衡羊肉的燥性,避免燥咳、咽乾等不適。
- 消積化痰: 杏仁亦能消積化痰,對於因飲食不節或脾胃虛弱導致的食積痰阻,可起到輔助消化的作用。羊肉與杏仁搭配,可有效提升食慾,幫助消化,減少食積的形成。
總之,杏仁在羊肉丸方劑中起到了潤肺止咳、消積化痰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更利於身體健康。
主治功效
羊肉丸主治功效分析
羊肉丸,這個中藥方劑,從多部古代醫書中均有記載,其核心功效與治療原理,可以歸納如下:
主治功效:
羊肉丸主要針對真陽耗竭,下元傷憊所導致的一系列症狀,包括:
- 耳輪焦枯,面色黧黑: 腎陽虛衰,精血不足,無法濡養頭面所致。
- 腰重腳弱,陽事不興: 腎主骨生髓,腎陽虛則腰膝酸軟無力,生殖功能衰退。
- 元氣衰微: 腎為先天之本,腎陽虛則全身元氣不足,表現為精神萎靡,體力不支。
- **脾虛不納食,臟腑滑瀉,羸瘦困乏:**脾胃虛寒,運化失職,水穀精微無法吸收,而滑脫。
- 筋骨痿軟,不能步履: 也與肝腎陰虛,精血不足,無法濡養筋骨有關。
治療原理:
羊肉丸的組方及不同醫書中的變化,主要體現以下治療原理:
- 溫補腎陽: 方中多用附子、補骨脂、葫蘆巴、肉桂、鹿茸等藥材,這些藥物具有溫腎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能夠補充腎陽,恢復其溫煦、推動的功能。其中附子為溫陽主藥。
- 滋陰補血: 除了溫陽藥物外,方劑也常配伍熟地、當歸、白芍、龜板等滋陰養血的藥物,以平衡溫燥之性,並補充陰血,使陰陽平衡。
- 健脾益氣: 山藥、茯苓等藥物,可以健脾益氣,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運化,使氣血生化有源。
- 活血化瘀: 桃仁、杏仁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微循環,促進氣血流通。
- 引經藥: 川楝、茴香引藥入肝腎經,增強療效。
- 羊肉為丸: 羊肉本身具有溫補脾腎的功效,用其煮熟研細作丸,可以增強藥效,且易於吸收。
總結:
羊肉丸以溫補腎陽為主要治療手段,兼顧滋陰補血、健脾益氣、活血化瘀,通過恢復腎陽的功能,從而達到改善全身症狀的目的。不同醫書中對羊肉丸的加減變化,體現了根據不同症狀側重、體質差異進行個性化調整的思路,例如《世醫得效方》、《廣嗣要語》、《醫方集宜》、《風勞臌膈四大證治》、《萬氏家抄濟世良方》、《濟世珍寶》等著作中提到「冬加乾薑」,是因為冬季陽氣更虛,需要加強溫陽散寒之力。而《證治彙補》、《玉機微義》則加入了黃柏,知母等滋陰降火之藥,則適用於陰虛火旺之人。
綜上所述,羊肉丸是一個溫補腎陽的經典方劑,其治療原理清晰,應用廣泛,但在具體應用時,仍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才能取得最佳療效。
傳統服藥法
川楝子(炒)3兩,續斷(炒,去絲)3兩,茯苓3兩,茴香3兩,補骨脂(炒)3兩,附子(炮,去皮臍)3兩,葫蘆巴(微炒)3兩,山藥(炒)2兩,桃仁(麩炒,去皮尖,別研)2兩,杏仁(麩炒,去皮尖,別研)2兩。
固真補氣,益精駐顏。
上為末,精羊肉4兩,酒煮爛,研極細,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丸,空心以鹽湯、溫酒任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羊肉丸, 出處:《局方》卷五(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川楝子(炒)3兩,續斷(炒,去絲)3兩,茯苓3兩,茴香3兩,補骨脂(炒)3兩,附子(炮,去皮臍)3兩,葫蘆巴(微炒)3兩,山藥(炒)2兩,桃仁(麸炒,去皮尖,别研)2兩,杏仁(麸炒,去皮尖,别研)2兩。 主治:固真補氣,益精駐顔。主治:真陽耗竭,下元傷憊,耳輪焦枯,面色黧黑,腰重腳弱,元氣衰微。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