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子散
QIAN NIU Z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二九二引《聖惠》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牽牛子散中包含牽牛子,其主要原因有二:
- 瀉下通便:牽牛子性寒,味苦,具有瀉下通便之效,能清熱解毒,通利大腸。方劑中加入牽牛子,旨在通過瀉下作用,清除腸道積熱,緩解便祕等症狀。
- 消腫散結:牽牛子還具有消腫散結之效,可用於治療腸癰、癓積等疾病。方劑中加入牽牛子,可增強方劑消腫散結的功效,促進病竈消散。
牽牛子散中加入麝香,是基於其特殊藥性與臨牀應用。
- 開竅醒神: 麝香性極溫,能開竅醒神,並能通經活絡,散瘀止痛。對於牽牛子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麝香可起到緩解作用,並能增強藥效。
- 調和藥性: 牽牛子性寒,容易傷及脾胃,而麝香性溫,可以溫陽散寒,調和牽牛子寒性,避免其副作用。
因此,牽牛子散中加入麝香,不僅能增強其治療效果,還能起到保護脾胃的作用。
主治功效
牽牛子散主治功效分析
牽牛子散,顧名思義,其主要藥物為牽牛子。 我們可以分析其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如下:
一、主治功效
從多篇古文記載來看,牽牛子散的主治功效廣泛,主要涵蓋以下幾方面:
通利大便:
- 《婦人大全良方》與《太平聖惠方》皆明確指出其可治療「婦人大便不通」。
- 《太平聖惠方》更進一步解釋其病理為「五臟不調,冷熱之氣,結於腸胃,則津液竭燥,大腸壅澀」。
- 張仲景亦提到「婦人經水過多者,則亡津液,亦大便難也」,這與牽牛子散的應用相符。
利水消腫:
- 《太平聖惠方》記載其可治療「婦人水氣,腹脅妨悶,四肢浮腫,喘息微促,小便不利」。
疏通臟腑,行氣消脹:
- 《聖濟總錄》指出其可應用於「一切癰疽瘡癤,焮腫未穴,先疏通臟腑」。
- 《太平聖惠方》亦提及可治療「心腹卒脹滿,肩背壅悶,大小腸氣滯」。
治風勞冷氣,骨熱羸瘦,產後諸疾:
- 《聖濟總錄》記載其可治療「風勞冷氣,骨熱羸瘦,及婦人產後諸疾,血氣衝心,腳手麻痹」。
止咳平喘:
- 《太平聖惠方》記載其可治療「咳嗽,肺氣不順,面目浮腫」。
二、治療原理
牽牛子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牽牛子的藥性: 牽牛子,尤其是黑牽牛,具有較強的瀉下通便、利水消腫的功效。這與古文記載中其治療大便不通、水腫的功效相吻合。
配伍藥物的協同作用: 古文記載的牽牛子散並非單方,而是常與木香、青皮、陳曲、郁李仁、枳殼、桂心等藥物配伍。
- 木香、青皮、枳殼等理氣藥,可以增強行氣消脹、疏通臟腑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氣滯、脹滿等症狀。
- 郁李仁潤腸通便,與牽牛子協同,增強通便效果。
- 桂心溫陽散寒,可應用於寒凝氣滯或產後諸疾。
- 陳曲消食化積,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
整體調節: 牽牛子散的應用,不僅僅局限於單一症狀的治療,而是通過疏通臟腑、調節氣血、行水消腫等途徑,達到整體調節的效果。例如,治療「風勞冷氣,骨熱羸瘦」,可能通過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氣血運行等方面來實現。
總結
牽牛子散是一個具有多種功效的複方,其主治涵蓋了通利大便、利水消腫、行氣消脹、止咳平喘等多個方面。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牽牛子的瀉下、利水作用,以及配伍藥物的協同作用,達到疏通臟腑、調節氣血、消除病邪的目的。從現代藥理學角度來看,牽牛子具有瀉下、利尿、抗菌等作用,這也為其古代應用提供了佐證。然而,由於牽牛子具有一定的毒性,其具體應用還需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進行辨證施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牽牛子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 組成:甘遂、川芎(切片,炒)、黑牽牛(青鹽炒)各等分。 主治:腳氣。
牽牛子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二引《聖惠》。 組成:牽牛子、麝香半錢(細研)。 主治:瘰癧頭多,經久不癒,膿血不止,極其疼痛者。
牽牛子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二。 組成:牽牛子3兩(炒),桂心半兩,羌活半兩,當歸半兩(炒),陳橘皮半兩(浸,去白瓤,焙,炒)。 主治:水氣腫滿,喘急,小便澀。
牽牛子散, 出處:《聖惠》卷四十三。 組成:牽牛子1兩,木通3分(銼),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桑根白皮3分(銼),檳榔1兩,赤茯苓半兩。 主治:心腹卒脹痛,肩背壅悶,大小腸氣滯。
牽牛子散, 出處:《聖惠》卷四十六。 組成:牽牛子半兩(微炒),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喘嗽,肺氣不順,面目浮腫。
牽牛子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九。 組成:牽牛子1兩(微炒),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1兩,漢防己半兩,赤茯苓半兩,木通3分(銼),桑根白皮3分(銼)。 主治:婦人水氣,腹脅妨悶,四肢浮腫,喘氣微利,小便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