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金箔散中添加蜜蠟,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藥效: 蜜蠟具有清熱解毒、生肌止痛、消腫止癢的功效,與金箔散其他藥材如金箔、珍珠、冰片等,共同作用,可增強消炎止痛、生肌止血的效果,對於外傷感染、瘡瘍潰爛等症狀,起到更顯著的治療作用。
- 緩和藥性: 蜜蠟的性味甘平,可緩和金箔散中某些藥材的偏寒或偏燥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提升藥物安全性。同時,蜜蠟也具有較好的潤滑性,可使藥物更容易塗敷於患處,增加藥效的吸收和利用。
金箔散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乳香性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生肌止血的功效。金箔散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而乳香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與金箔散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效果。此外,乳香還有生肌止血的作用,可以加速傷口癒合。因此,乳香的加入對於金箔散治療跌打損傷具有重要的意義。
金箔散中包含沒藥,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 沒藥味苦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金箔散常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沒藥的活血化瘀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達到治療效果。
- 生肌止痛: 沒藥還能促進傷口癒合,生肌止痛。金箔散中金箔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而沒藥則能促進組織再生,兩者協同作用,加速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金箔散中含有金箔,其主要原因如下:
- 金屬元素的特殊作用: 中醫認為金屬元素具有鎮心安神、解毒化瘀的功效。金箔性質穩定,不易與其他物質反應,在體內可起到調節氣血、平肝熄風的作用,適用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
- 貴金屬的特殊意義: 金箔自古以來被視為珍貴的藥材,其珍貴稀有性賦予了其特殊的藥效和文化意義。金箔的加入,除了藥理作用外,還具有心理暗示作用,可以提高患者的信心和療效。
金箔散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中包含了金箔與銀箔兩種珍貴成分。在中醫理論中,金屬類藥材常被用於治療神經系統相關疾病及增強心臟功能。金箔性味甘平,能安神定驚、開竅明目;而銀箔味辛寒,具有清熱解毒、鎮靜安神之效。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鎮靜安神的作用。在臨床應用上,金箔散多用於治療因心悸失眠、驚風抽搐等症狀所導致的精神不寧。金銀二箔的使用,不僅反映了中醫學對珍稀物質藥理作用的理解,也體現了古人對於藥物配伍精妙的掌握。此外,金銀箔的加入亦有象徵意義,象徵著對患者早日康復的美好祝福。
主治功效
金箔散主治功效分析
金箔散在古代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尤其是「杖打極重,痛不可忍,昏悶欲死者」。從多部醫書的記載中可以看出,金箔散具有以下功效:
治療原理分析
金箔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方中乳香、沒藥皆為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要藥,可迅速緩解杖打造成的瘀血腫痛。
保護、滋潤皮膚: 蜜蠟能夠保護和滋潤受損的皮膚,促進傷口癒合。
安神定志: 金箔在一些醫書中被認為有鎮心安神的作用,對於因疼痛導致的「昏悶欲死」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抗菌消炎: 銀箔有抗菌殺菌的功效,能預防傷口感染。
在其他古籍的應用
除了治療杖打外,金箔散在古代醫籍中也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小兒心膈邪熱,神志不寧: 多部醫書如《証治準繩‧幼科》、《奇效良方》、《幼幼新書》、《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均記載了辰砂金箔散,用於治療小兒心熱、驚惕、煩渴、夜臥不安等症狀。這可能是利用金箔的安神作用以及方中其他藥物的清熱、安神功效。
風驚,手足顫掉,神昏錯亂: 《証治準繩‧類方》記載的金箔散用於治療風驚,可能與金箔、琥珀等藥物的鎮驚安神作用有關。
咽喉腫痛,口舌生瘡: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提到金箔散外用可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這可能是利用金箔、銀箔的抗菌消炎作用。
喉閉、纏喉風: 《雞峰普濟方》記載金箔散可治療喉閉、纏喉風等症,這可能是利用金箔散中的其他藥物(未在原文中列明)的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總結
金箔散在古代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尤其是杖打造成的嚴重瘀血腫痛。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保護滋潤皮膚、安神定志、抗菌消炎等作用。此外,金箔散也用於治療小兒心熱、風驚、咽喉腫痛等病症,這可能與金箔的安神作用以及方中其他藥物的清熱、安神、抗菌消炎功效有關。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醫籍中記載的金箔散組成和劑量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具體應用時應參考相關醫書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金箔五十片(細研) 銀箔五十片 (細研) 鐵粉二兩(細研) 人參一兩(去 蘆頭) 龍齒一兩半 琥珀一兩(細研) 犀角屑一兩 茯神一兩半 酸棗仁一兩(微 炒) 防風三分(去蘆頭) 葳蕤三分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玄參三分 露蜂 房三分(炙微黃) 牛黃半兩(細研)
上為細散。入牛黃、金箔、銀箔,更研令勻。
每服1錢,以薄荷酒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金箔散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金箔散, 出處:《袖珍小兒》卷七。 組成:白礬半兩,胭脂半兩,金箔7片。 主治:聤耳膿水。
金箔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六引劉文庵方。 組成:白蠟1兩(生,研),乳香3錢,沒藥3錢,金箔20帖,銀箔20帖。 主治:杖打極重,痛不可忍,昏悶欲死者。
金箔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 組成:金箔50片(細研),銀箔50片(細研),鐵粉2兩(細研),人參1兩(去蘆頭),龍齒1兩半,琥珀1兩(細研),犀角屑1兩,茯神1兩半,酸棗仁1兩(微炒),防風3分(去蘆頭),葳蕤3分,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玄參3分,露蜂房3分(炙微黃),牛黃半兩(細研)。 主治:風驚,手足顫掉,精神錯亂。
金箔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一。 組成:第一爐:密陀僧1兩,黃丹1兩,水銀3铢,金箔2葉上藥先以鹽泥固濟爐子,着金箔1葉子于爐下,細研上藥令極細,着在爐中,以金箔1葉蓋上,以大火一煅,通赤爲度,鈐出良久,放冷。煅用炭3斤以來。第二爐:代赭半兩,白礬3铢,硇砂3铢,消石1兩半(明淨者),蛇蛻3铢(着在爐底)上件藥依前法以大火一煅,通赤爲度,鈐出良久,放冷。 主治:喉閉、纏喉風,諸梗物,及一切喉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