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保生丹

TAI YI BAO SHENG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誠書》卷八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偏熱 (1.6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肝經 20%
心經 20%
肺經 15%
膀胱經 6%
膽經 6%
腎經 6%
脾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膀胱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太乙保生丹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如下:

  1. 補氣固本: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太乙保生丹以補益氣血、固本培元為目的,人參作為方中主要藥材,可補益元氣,提升機體抗病能力。
  2. 扶正祛邪:太乙保生丹常用於治療氣虛體弱、脾胃不健等症狀,人參可扶助正氣,抵禦外邪,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太乙保生丹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其祛風解表、止痛止癢的功效。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方劑中加入防風,旨在祛除外感風寒,緩解因風寒引起的疼痛、瘙癢等症狀,如感冒初期、頭痛、鼻塞、風疹等。

此外,防風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例如,與其他解表藥配合使用,可增強解表之力,更有效地驅散風寒。

太乙保生丹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平肝熄風,止眩暈: 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眩暈的功效。方中若有肝風內動、頭昏眼花、眩暈耳鳴等症狀,天麻能有效平息肝風,改善頭部不適。

二、祛風通絡,止痛: 天麻還具有祛風通絡、止痛的功效。方中若有風濕痺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天麻能有效舒筋活絡,緩解疼痛。

總之,天麻在太乙保生丹中發揮平肝熄風、止眩暈、祛風通絡、止痛等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目的。

太乙保生丹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通絡止痛: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止痛之功效。其能疏通經絡,緩解痺痛、麻木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改善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引起的疼痛。
  2. 息風止痙:全蠍性寒,能清熱解毒,熄風止痙。其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緩解痙攣、抽搐等症狀,對因肝風內動、熱邪上擾所致的驚厥、抽搐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太乙保生丹方中加入冰片,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清熱解毒: 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太乙保生丹主治瘟疫、熱病,冰片的加入可有效緩解病症帶來的高熱、頭痛、咽痛等症狀。
  2. 開竅醒神: 冰片氣味芳香,可直達腦部,具有開竅醒神、清熱止痛之效。對於因熱邪矇蔽心神導致神昏譫語、昏迷不醒等症狀,冰片可起到醒神開竅,緩解病情的作用。

綜上,冰片在太乙保生丹中的加入,既可清熱解毒,又可開竅醒神,對治療瘟疫、熱病等疾病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

太乙保生丹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寧心安神:茯神性味甘平,入心、脾經,具有安神益智、健脾和胃的功效。太乙保生丹主治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而茯神可以起到寧心安神、改善睡眠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緩解心神不寧的症狀。
  2. 健脾益氣:茯神還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可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爲心神提供充足的營養,從而更好地發揮寧心安神的作用。

太乙保生丹中加入酸棗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安神定志:酸棗仁味甘酸,性平,歸脾、肝經,具有安神、養血、斂汗之效。其可緩解因心脾兩虛、心神不安導致的失眠、多夢、心悸等症狀,與太乙保生丹中其他補益心脾、寧心安神的藥物相輔相成,加強其整體療效。
  2. 調和藥性:酸棗仁性平,可調和方中其他藥物的偏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或偏寒,使整體藥效更加溫和,更易於患者接受。同時,酸棗仁也具有一定的補益作用,有助於提高患者的體質,促進身體康復。

太乙保生丹方中包含硃砂,其使用原因主要有二:

一、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其能抑制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達到鎮靜安神之效。

二、 化瘀止痛: 硃砂亦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然而,硃砂含有汞,長期服用會造成汞中毒,故現今醫學多已不再使用硃砂。

太乙保生丹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開竅醒神:麝香氣味辛香,性溫,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效。對於中風昏迷、神志不清、心悸氣短等症狀,能起到迅速改善的作用。

二、祛風止痛:麝香亦能祛風止痛,對於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病症,能起到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效。

因此,太乙保生丹中加入麝香,旨在通過其開竅醒神、祛風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太乙保生丹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古文記載,太乙保生丹主要用於治療慢驚尚有陽證,以及小兒急慢驚風,痰熱喘嗽

  • 《嬰童百問》:「治慢驚尚有陽證。」
  • 《奇效良方》:「治小兒急慢驚風,痰熱喘嗽。」
  • 《証治準繩‧幼科》:「治慢驚尚有陽證者。」
  • 《保嬰撮要》:「治慢驚尚有陽症者。」
  • 《景岳全書》:「治慢驚尚有陽證者。」
  • 《痙病與腦膜炎全書》:「太乙保生丹(《六科準繩》)」
  • 《赤水玄珠》:「治慢驚尚有陽症。」

治療原理

中醫認為,驚風的發生與風、痰、熱、虛等因素有關。太乙保生丹的組成為:

  • 人參: 大補元氣,補脾益肺。
  • 防風: 祛風解表,勝濕止痛。
  • 天麻: 平肝息風,通絡止痛。
  • 全蠍: 息風鎮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
  • 冰片: 開竅醒神,清熱止痛。
  • 茯神: 寧心安神。
  • 酸棗仁: 養心安神,斂汗。
  • 硃砂: 清心安神,解毒。
  • 麝香: 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
  • 其他藥物:
    • 白附子: 燥濕化痰,祛風止痙,解毒散結。
    • 殭蠶: 息風止痙,祛風清熱,化痰散結。
    • 牛膽南星: 清熱化痰,息風止痙。
    • 蟬蛻: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明目退翳,息風止痙。
    • 琥珀: 鎮驚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從藥物組成來看,太乙保生丹的治療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息風止痙: 方中天麻、全蠍、殭蠶、白附子等藥物具有息風止痙的功效,可緩解驚風抽搐的症狀。
  2. 清熱化痰: 硃砂、牛膽南星等藥物具有清熱化痰的功效,可清除體內痰熱,緩解痰熱喘嗽的症狀。
  3. 開竅醒神: 冰片、麝香等藥物具有開竅醒神的功效,可使神志清醒。
  4. 鎮驚安神: 茯神、酸棗仁、琥珀等藥物具有鎮驚安神的功效,可緩解驚恐不安的症狀。
  5. 調和陰陽: 古文提到「可冷可熱,惟均平陰陽而已」,說明此方在應用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藥物的用量和配伍,以達到調和陰陽的目的。

總體而言,太乙保生丹以息風止痙、清熱化痰、開竅醒神、鎮驚安神為主要治療原則,用於治療慢驚尚有陽證,以及小兒急慢驚風,痰熱喘嗽等症狀。

備註:

  • 古文中多次提及“慢驚尚有陽證”,這暗示了太乙保生丹主要針對的是慢驚的早期或中期階段,此時患者體內尚存一定的陽氣,因此治療上不宜過用寒涼,而是要注重調和陰陽。
  • 《赤水玄珠》中提到“若眼半合半開,手足不冷,此雖屬慢驚,而陽氣尚未全脫,不必用硫黃附子輩,只與截風謂胃,可冷可熱,和調陰陽,太乙保生丹、聚寶丹、蟬蠍散,皆可選用。” 這進一步佐證了太乙保生丹適用於陽氣未全脫的慢驚患者。

傳統服藥法


人參1錢,防風1錢,天麻(煨)1錢,蠍梢(去毒)1錢,龍腦(煅)1錢,茯神1錢,首草(炙)1錢,棗仁(去皮,炒)1錢,朱砂(飛)1錢,麝香1字。
上為末,飯心為丸。
麥門冬湯或鈎藤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大毒,慎用。

相關疾病


小兒驚巒四肢抽搐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太乙保生丹, 出處:《誠書》卷八。 組成:人參1錢,防風1錢,天麻(煨)1錢,蠍梢(去毒)1錢,龍腦(煅)1錢,茯神1錢,首草(炙)1錢,棗仁(去皮,炒)1錢,朱砂(飛)1錢,麝香1字。 主治:驚風痰熱。

太乙保生丹, 出處:《華氏醫方匯編》卷三。 組成:羚羊角1兩(煎濃湯,拌諸藥,曬研,如磨更妙),蟬衣3錢,牛蒡3錢,白附子(竹瀝錢半、薑汁錢半,拌、曬,研)3錢,橘紅3錢,僵蠶(漂淡)3錢,天麻(制)3錢,桔梗4錢,生南星(竹瀝1錢、薑汁1錢,拌、曬、研)4錢,全蠍(漂洗)4錢,牙皂1錢,蟾酥(酒蒸化,合星、附拌曬,研)1錢,當門子1錢5分,蜣螂12隻(去足翅,生合),車前5錢,天竺黃5錢,茯神5錢。 主治:小兒急驚,由外感風邪傳之,化熱化痰,動風動火所致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