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千捶膏中加入天麻,主要是考慮其兩方面功效:
1. 舒筋活絡:天麻性平、味甘,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功效。千捶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天麻的舒筋活絡作用可以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2. 安神定志:天麻還能平肝熄風、安神定志,對於跌打損傷引起的頭暈、失眠等症狀也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總體來說,天麻在千捶膏方中,既能緩解疼痛,又能安神定志,有助於提高藥效。
千捶膏方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宣肺降氣的功效。對於因肺燥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杏仁可以起到潤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增強千捶膏的止咳效果。
- 消腫排膿: 杏仁還具有消腫排膿的功效。對於因外傷或感染導致的腫痛,杏仁可以幫助消散腫塊,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在千捶膏方中,杏仁可以配合其他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藥材,共同發揮消腫排膿的作用。
千捶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包含雄黃。雄黃在中醫中被廣泛使用,因其具備獨特的藥理特性。首先,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物,它被認為具有解毒、消腫和消炎的作用,因而能夠有效地用於治療中毒和皮膚病等症狀。
其次,雄黃含有的砷化物質雖然在現代醫學中被認為是有毒的,但在中醫理論中,適量使用具有療效,可以平衡體內的陰陽,促進氣血循環,強化免疫力。此外,雄黃的獨特性質使其在哮喘、風濕病及某些皮膚癢症中發揮著積極的療效。
然而,由於雄黃的潛在毒性,使用時需謹慎,並在專業指導下進行。因此,其在千捶膏中的運用,應該基於對病症的具體分析和中藥配方的綜合考量,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千捶膏中包含乳香,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味辛,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減輕疼痛。
2. 祛風止痛: 乳香還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濕痹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
因此,千捶膏中加入乳香,可發揮其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病症的效果。
千捶膏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沒藥性溫,味苦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骨折等症,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生肌斂瘡: 沒藥亦具生肌斂瘡之效,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外傷、潰瘍等症,能加速組織再生,促進傷口修復。
因此,千捶膏中加入沒藥,能夠有效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症,並促進傷口癒合,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綜合作用。
千捶膏是一種中藥外用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外傷、跌打損傷等情況。其組成中包含輕粉,這是不無道理的。輕粉,主要成分為硫酸鈣,具有一定的固結性和吸附性。其在千捶膏中的作用不僅是增強膏劑的粘附性,使藥物能更好地附著於皮膚表面,還能幫助藥劑深層滲透,發揮療效。
此外,輕粉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防止外部感染,促進創傷癒合。因為外傷處常伴隨著皮膚破損,使用輕粉能有效抑制細菌生長,保護受傷部位,減少炎症反應。
總之,千捶膏中加入輕粉,既能提升藥效,又能加強膏劑的物理特性,是一種切合臨牀需要的重要成分。這使得千捶膏在中醫治療中的應用更加廣泛和有效。
千捶膏中加入白芨,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止血生肌: 白芨性寒,味苦甘,入肺、胃經,具有涼血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對於外傷出血、創傷感染、潰瘍等症狀,白芨能有效止血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 消腫止痛: 白芨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可有效緩解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在千捶膏中,白芨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更佳的消腫止痛效果。
千捶膏中加入松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松香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千捶膏多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松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配合其他藥材,起到協同作用。
二、粘合固定,促進癒合: 松香具有較強的粘性,能將藥物牢固地粘附在患處,起到固定作用,有利於藥物滲透,促進傷口癒合。同時,松香還能形成保護膜,防止傷口感染,加速康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千捶膏」主治功效分析
古代文獻記載之主治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千捶膏」主治包含:
- 瘰癧: 即現代醫學的淋巴結結核,多發生於頸部。
- 諸毒諸瘡: 泛指各種瘡瘍、腫毒,包含未潰破與已潰破的瘡瘍。但明確指出不適用於臁瘡(小腿慢性潰瘍)和楊梅毒(梅毒)。
- 疔毒初起: 疔瘡是一種好發於面部及四肢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初起症狀為紅腫熱痛。
- 大人臁瘡,小兒蟮拱頭: 儘管有些文獻記載「千捶膏」可用於臁瘡,但也有文獻明確指出不適用,應謹慎對待。蟮拱頭,又名「綠燕丹」,推測可能是兒童頭部或皮膚的化膿性感染。
- 無名腫毒: 不明原因的腫塊、瘡瘍。
- 偏風不舉,口目喎斜: 中風導致的肢體癱瘓、面癱。
- 腹中痞塊及瘧疾: 腹部腫塊和瘧疾。
- 大風腫脹黑瘡手足脹大者: 推測可能為麻風病或丹毒等嚴重皮膚感染。
- 癰瘍高腫將欲成膿,及陽發初起: 癰疽等化膿性疾病初期,紅腫明顯,即將化膿。
- 痘毒、痘疳: 天花病毒感染或天花接種後出現的毒瘡。
- 頑瘡不收口: 長期不癒合的慢性瘡口。
- 一切惡久不愈頑瘡: 泛指各種難以治療的慢性瘡瘍。
治療原理分析
從「千捶膏」的組成和文獻記載的功效來看,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消腫散結:
- 蓖麻子: 是「千捶膏」中的重要成分,具有消腫散結、拔毒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蓖麻子油外用具有抗炎、鎮痛作用。
- 松香: 具有活血消腫、排膿生肌的作用。
- 木鱉子: 能消腫散結,治療癰腫、瘰癧。
拔毒外出:
- 蓖麻子: 古籍中記載其有「追膿取毒,拔邪外出」的作用,但也有文獻指出其並非提毒外出,而是消散之功。
- 巴豆: 具有強烈的瀉下和腐蝕作用,能夠幫助排出毒素,但毒性較大,使用需謹慎。
活血化瘀止痛:
- 乳香、沒藥: 二者均為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要藥,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瘡瘍腫痛。
- 杏仁: 除了潤肺化痰,還有一定的活血作用。
- 天麻: 雖然主要功效是平肝熄風,但也有活血通絡的作用。
解毒殺蟲燥濕:
- 雄黃: 具有解毒殺蟲、燥濕祛痰的作用,對於一些皮膚感染性疾病有效。
- 銅綠: 外用具有解毒、燥濕、殺蟲的功效。
- 輕粉: 具有攻毒殺蟲、燥濕祛痰的作用,但毒性較大,使用需謹慎。
生肌收斂:
- 乳香、沒藥: 除了活血止痛,還具有生肌收斂的作用,能夠促進傷口癒合。
- 兒茶: 具有收斂、止血、生肌的作用。
其他:
- 麝香: 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的作用,能夠增強藥效。
- 銀硃: 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的作用。
總結
「千捶膏」是一個以外用為主的中藥方劑,其功效廣泛,主要針對各種瘡瘍、腫毒,尤其擅長治療瘰癧、疔毒初起等疾病。其治療原理是通過消腫散結、拔毒外出、活血化瘀止痛、解毒殺蟲燥濕、生肌收斂等多種作用機制來實現的。然而,由於不同醫家的經驗和用藥習慣不同,以及「千捶膏」的組成也存在一定差異,其具體療效還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同時,「千捶膏」中含有一些有毒性的藥物,如巴豆、輕粉等,使用時需要謹慎。
需要注意的是,本分析僅基於古代文獻的內容,並未結合現代醫學的研究成果,其療效和安全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傳統服藥法
白膠香16兩,蓖麻子20兩,乳香1兩2錢,沒藥1兩2錢。解毒消腫止痛。
上藥各為細末,和勻,打一千捶後,再加銀朱2兩5錢、麝香8分,拌勻,攤油紙上,貼於患處。
外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腎損害。
- 本方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千捶膏, 出處:《回春》卷八。 組成:松香(明淨者,爲末)不拘多少,蓖麻子仁。 主治:瘡瘍。
千捶膏, 出處:《急救經驗良方》。 組成:鮮桃仁1兩,松香3兩,樟腦3錢,朱砂5分。 主治:去腐生新。主治:大小火癤,及初起紅腫疼痛麻癢之癤。
千捶膏,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十六。 組成:蓖麻49粒,杏仁49個,山豆仁49個,胡桃仁49個,楓香脂4兩,乳香2錢半,沒藥2錢半。 主治:一切無名惡瘡。
千捶膏,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四。 組成:天麻子(肉)1兩,杏仁(去皮)7錢,雄黃5錢,乳香7錢,沒藥7錢,輕粉3錢,白及2兩(俱另爲末),松香1斤(另末)。 主治:瘰癧。
千捶膏,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十六。 組成: 千捶膏(《丹溪心法附餘》卷十六。)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十六。組成:瀝青1斤6兩,杏仁49粒,乳香1兩,沒藥1兩,輕粉2錢,香油5兩,黃蠟4兩。主治:外消癰疽。 。 主治:外消癰疽。
千捶膏, 出處:《吉人集驗方》下集。 組成:貝母子2兩,制松香1兩,阿魏6錢,兒茶4錢,銀朱6錢,沒藥6錢,炙文蛤8錢,掃盆3錢,川烏3錢,草烏3錢,生南星4錢,生半夏4錢,炙甲片5錢,桂心2錢,腰黃6錢,公丁香6錢,母丁香6錢,土狗6錢。 主治:癰疽發背,疔瘡流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