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心滾痰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瀉火通便,清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火通便、清熱解毒之效。對於痰熱壅盛、胸悶氣促、大便祕結的症狀,大黃可以起到清熱瀉火,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毒素的作用,從而達到清心滾痰的效果。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大黃還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痰熱壅盛常伴有氣血瘀滯,大黃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緩解痰熱壅盛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清心滾痰丸中加入黃芩,主要源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心、膽經,可清肺熱、降心火、燥濕化痰。其清熱瀉火,可抑制痰火上炎所致的咳嗽、咯痰、胸悶等症狀;燥濕化痰,則可有效清除肺、膽濕熱,進一步緩解痰多、粘稠等症狀。
因此,清心滾痰丸中加入黃芩,可有效清熱化痰,達到治療痰火上炎、肺熱咳嗽等症狀的目的。
清心滾痰丸中加入青礞石,主要是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化痰: 青礞石性寒,味甘鹹,入肺經,能清肺熱,化痰止咳,對於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平肝熄風: 青礞石還有平肝熄風的功效,對於肝風內動所致的眩暈、頭昏、肢體麻木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清心滾痰丸中加入青礞石,是為了增強其清熱化痰、平肝熄風的功效,進一步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清心滾痰丸中加入沉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化痰降逆: 沉香氣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降逆、化痰止咳之效。其芳香之氣可助藥力下行,有助於清除痰濁,緩解痰阻氣逆之症。
- 溫補心脾: 沉香氣味溫和,能溫補心脾,有助於改善因痰濕阻滯心脾導致的心悸、胸悶、失眠等症狀。
沉香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能增強清心滾痰丸的化痰降逆、溫補心脾之效,達到治療心肺痰阻之目的。
清心滾痰丸古方中確實含有犀角,其主要原因為: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犀角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譫妄、吐血、衄血等症。古人認爲其可清心火、解毒熱,用於治療痰熱內盛、心煩躁動、神志不清等症狀。
- 鎮驚安神: 犀角亦有鎮驚安神之效,可用於治療神志不安、驚悸失眠等症。古人認為犀角可清心定神,故將其納入方劑以緩解痰熱所致的煩躁不安、神志不清等症狀。
然而,現今犀角已被列為瀕危物種,禁止使用。因此,清心滾痰丸的現代配方已改用其他中藥材替代犀角,例如羚羊角、珍珠母等,以達到類似的功效。
清心滾痰丸中添加皁莢,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
皁莢味苦、性寒,入肺、胃經。其苦寒之性可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功效則來自其對痰液的稀釋作用,並有助於痰液的排出。
此外,皁莢亦具有一定的潤腸通便作用,能促進腸道蠕動,對於痰熱阻滯腸胃者亦有一定療效。因此,在清心滾痰丸中添加皁莢,可增強其清熱化痰、潤腸通便的效果。
「清心滾痰丸」方劑中使用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開竅醒神,化痰開竅: 麝香性溫,味辛,具有開竅醒神、化痰開竅之效。對於痰迷心竅、神志不清的症狀,麝香可通過開竅醒神,使痰液得以化解,恢復神志。
- 通經活絡,行氣止痛: 麝香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止痛的作用。對於痰阻經絡、氣血不通導致的疼痛,麝香可通過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在「清心滾痰丸」中使用麝香,能夠有效地治療痰迷心竅、神志不清、痰阻經絡、氣血不通等症狀,達到開竅醒神、化痰開竅、通經活絡、行氣止痛的功效。
清心滾痰丸中加入硃砂,主要是利用其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
硃砂性寒,味甘,歸心經,具有鎮驚安神、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在清心滾痰丸中,硃砂主要用於治療心煩不寐、神志恍惚、痰熱咳嗽等症。
此外,硃砂還有輕微的鎮靜作用,可以緩解患者因痰熱上擾而引起的不安、焦慮等症狀。但由於硃砂含汞,長期服用會對人體造成損害,因此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主治功效
清心滾痰丸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綜合多部醫書的記載,清心滾痰丸的主要功效可以歸納為:
- 清熱瀉火: 針對痰熱、痰火壅盛的病機。
- 化痰降氣: 針對痰涎壅盛、氣機上逆的病理現象。
- 鎮驚安神: 針對癲狂、驚悸、神志不寧等症狀。
具體而言,清心滾痰丸主治以下病症:
- 癲癇: 包括各種證型的癲癇,如痰火壅盛型、風痰迷竅型等。
- 狂證: 表現為躁狂不安、胡言亂語、不識親疏等。
- 一切怪症: 泛指因痰火內擾所致的各種疑難雜症。
- 痰火實盛: 表現為發熱、口渴、便秘、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症狀。
- 痰迷心竅: 表現為神志不清、昏迷、胡言亂語等症狀。
- 心氣不足,神志不寧: 表現為怔忡、健忘、恍惚、虛煩、少寐等症狀。
治療原理
清心滾痰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對癲狂、痰火等病證的認識。
1. 針對病因病機:
- 癲狂: 多因痰火、肝風等邪氣擾亂心神所致。
- 痰火: 多因情志不遂、飲食不節等因素導致痰熱內生,或痰郁化火。
2. 方劑組成分析:
清心滾痰丸的組成,體現了清熱、化痰、鎮驚的治療原則:
- 大黃、黃芩: 清熱瀉火,導熱下行,為君藥。大黃苦寒,攻下通便,推陳致新;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青礞石: 煅後與焰硝配伍,增強其化痰、攻逐頑痰之力,為臣藥。
- 沉香: 行氣降逆,化痰平喘,輔助青礞石降氣化痰,為佐藥。
- 犀角: 清熱涼血,解毒定驚。但在現代中藥應用中,因犀角屬於禁用藥材,通常會以水牛角代替。
- 皁莖: 祛風痰,利關竅。因皁莖未在所有古籍配方中出現,且藥效與皁角雷同,可能是皁角的誤植。
- 麝香: 開竅醒神,活血通絡。
- 硃砂: 鎮心安神,清熱解毒。
3. 配伍特點:
- 清熱與化痰並重: 大黃、黃芩清熱瀉火,青礞石、沉香化痰降氣,二者相輔相成,針對痰火壅盛之病機。
- 攻下與開竅結合: 大黃通便瀉火,麝香開竅醒神,一降一升,使邪有出路,神志得清。
- 鎮靜安神: 犀角、硃砂均有鎮驚安神之效,緩解癲狂、驚悸等症狀。
4. 綜合作用:
清心滾痰丸通過清熱瀉火、化痰降氣、鎮驚安神等作用,達到:
- 清除痰火: 消散壅積於體內的痰熱、痰火。
- 恢復神志: 改善癲狂、神志不清等症狀。
- 調節氣機: 使上逆之氣機得以順降,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
- 疏通經絡: 清除痰濁對經絡的阻滯,令氣血經脈通暢,令癲癇患者停止發作。
總之,清心滾痰丸是一個針對痰火實證的經典方劑,其配伍嚴謹,療效確切,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於治療癲狂、痰火等病證。
傳統服藥法
大黃(酒蒸)4兩,黃芩4兩,青礞石(消煅)5錢,沈香2錢半,犀角5錢,皂角5錢,麝香5分,朱砂5錢。
上為細末,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
每服70丸,溫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年老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心滾痰丸,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大黃(酒蒸)4兩,黃芩4兩,青礞石(消煅)5錢,沉香2錢半,犀角5錢,皂角5錢,麝香5分,朱砂5錢。 主治:癲癇驚狂,一切怪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