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蕩邪散方劑中包含雷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驅蟲消積: 雷丸性味辛溫,具有驅蟲消積之功效,能有效殺滅腸道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等,並能消食積、化瘀滯。配合方中其他藥材,如蒼朮、厚朴等,可增強驅蟲消積功效,治療因蟲積導致的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等症狀。
- 清熱解毒: 雷丸除了驅蟲消積外,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清除體內濕熱邪氣,配合方中其他清熱解毒藥材,如黃芩、梔子等,可有效治療因濕熱內蘊導致的發熱、口渴、煩躁、便祕等症狀。
綜上所述,雷丸在蕩邪散中起到驅蟲消積、清熱解毒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有效治療因蟲積、濕熱等病因導致的相關疾病。
蕩邪散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之功效。蕩邪散為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方,其中桃仁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進一步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通絡止痛: 蕩邪散治療的疾病多伴有疼痛,桃仁能活血通絡,改善血脈運行,解除經絡阻滯,從而起到止痛的效果。
總之,桃仁在蕩邪散中起到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蕩邪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一、 活血化瘀,補益氣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之功效。蕩邪散主要針對外感熱毒所致的疾病,當歸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因熱毒入侵導致的氣血瘀滯,幫助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二、 和解藥性,調和脾胃: 蕩邪散中多用辛溫解表藥,容易耗傷脾胃,而當歸具有補血健脾的功效,可以緩解辛溫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出現燥熱傷陰等副作用。
蕩邪散方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效。對於外感熱邪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舌紅等症狀,牡丹皮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症狀。
- 解毒消腫:牡丹皮亦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癰腫瘡毒、丹毒等病症。在蕩邪散中,牡丹皮配合其他清熱解毒的藥材,可增強藥效,更有效地驅除外邪,消解毒素。
蕩邪散中包含甘草,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蕩邪散方中多用辛溫燥烈之品,容易耗傷津液,而甘草性甘平,能緩和藥性,保護正氣,避免藥物過於峻猛,避免傷及脾胃。
二、解毒護胃: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具有解毒、緩和藥性、保護胃粘膜等作用,可減輕藥物對胃的刺激,防止藥物毒性對人體的傷害。
主治功效
蕩邪散主治功效分析與治療原理
主治功效分析
蕩邪散主治「鬼胎」,中醫古籍中描述為「女子有在家未嫁,月經忽斷,腹大如妊,面色乍赤乍白,六脈乍大乍小。人以爲血結經閉,或精神恍惚而夢裏求親,或眼目昏花而對面相狎,或假托親屬而暗處食歡。」,並非真正的懷孕,也非一般氣血瘀滯所造成的癥瘕積聚。患者可能出現類似懷孕的症狀,如月經停止、腹部脹大,同時伴有精神異常,如幻覺、妄想等。
治療原理
從中醫角度來看,「鬼胎」的形成是因「邪氣」侵入人體,與精血相搏,盤踞於腹中所致。古文提到「一身之精血僅足以供腹中之邪,則邪日旺而正日衰,勢必至經閉而血枯」,說明邪氣會消耗人體正氣,導致精血虧虛,進而引發一系列症狀。
因此,蕩邪散的治療原則是「先祛邪而後補正」。方中:
- 雷丸 為君藥,具有強力殺蟲消積的功效,直搗邪氣巢穴。
- 桃仁 活血祛瘀,協助清除邪氣與瘀血結聚。
- 當歸 補血活血,兼顧扶助正氣。
- 牡丹皮 涼血解毒,清除邪氣所產生的熱毒。
- 甘草 調和諸藥,益氣和中。
諸藥合用,以祛邪為主,兼顧扶正。古文記載「一劑必下惡物半桶」,說明此方能有效排除體內邪氣。邪氣祛除後,再使用「調正湯」(白朮、蒼朮、茯苓、陳皮、貝母、薏米)等健脾益氣、化痰祛濕之品,以恢復脾胃功能,增強正氣,進一步鞏固療效。
總之,蕩邪散以「先祛邪後補正」為原則,通過雷丸等強力祛邪藥物,結合活血、補血、涼血之品,有效清除體內邪氣,改善「鬼胎」所致的各種症狀。其後的「調正湯」則著重於扶助正氣,恢復機體平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蕩邪散, 出處:《傅青主女科》卷上。 組成:雷丸6錢,桃仁60粒,當歸1兩,丹皮1兩,甘草4錢。 主治:女子有在家未嫁,月經忽斷,腹大如妊,面色乍赤乍白,六脈乍大乍小。人以爲血結經閉,或精神恍惚而夢裏求親,或眼目昏花而對面相狎,或假托親屬而暗處食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