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煮散

紫蘇煮散

ZI SU ZH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肺經 23%
胃經 15%
肝經 15%
心經 7%
膀胱經 7%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紫蘇煮散方劑中包含紫蘇葉,主要基於其藥理作用:

1. 解表散寒: 紫蘇葉性味辛溫,具有發汗解表、散寒止咳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氣喘等症狀,尤其適用於外感風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胸悶、腹痛等。

2. 行氣寬中: 紫蘇葉還具有行氣寬中、止嘔的效果,可用於治療胃氣不和、胸悶腹脹、嘔吐等症狀。

因此,紫蘇葉在紫蘇煮散方劑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幫助患者解表散寒、行氣寬中,緩解相關病症。

紫蘇煮散中加入防風,是基於其疏散風寒止咳化痰的功效。

防風味辛,性微溫,歸膀胱、肺經,具有祛風解表、止咳止痛、散寒止痛的功效。在紫蘇煮散中,防風可與紫蘇協同作用,共同發揮疏散風寒的作用,有助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鼻塞、頭痛等症狀。同時,防風還可止咳化痰,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呼吸道不適。

總之,防風的加入,提升了紫蘇煮散疏散風寒止咳化痰的功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相關症狀。

紫蘇煮散中加入桑白皮,主要是因為桑白皮具備以下兩項功效,與方劑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1. 宣肺止咳: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降氣化痰的功效。與紫蘇辛溫解表、行氣寬中之性相合,可加強宣肺止咳效果,適用於風寒犯肺、咳嗽氣喘等症。
  2. 利水消腫:桑白皮亦有利水消腫之效,可協助紫蘇散除體內水濕,減輕肺氣鬱滯,對於寒濕壅肺、咳嗽痰多者尤為合適。

因此,桑白皮的加入,可增強紫蘇煮散的宣肺止咳、利水消腫功效,使方劑更具療效。

紫蘇煮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益氣,助藥力: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生津等功效。紫蘇煮散以散寒解表為主,白朮的加入可以增強脾胃功能,使藥物更易吸收,藥力更強,提高療效。
  2. 和中調氣,協調藥性: 紫蘇煮散中,紫蘇辛溫解表,白朮溫和健脾,二者相配,既能散寒解表,又能和中調氣,避免藥性過於偏寒,達到協調藥性的目的,使藥效更加溫和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紫蘇煮散主治「水氣」,此處「水氣」在傳統中醫理論中多指水濕停滯所致的病證,可能表現為水腫、身重、小便不利,或兼風邪襲表(如惡風、頭面浮腫)等症。此方以解表行水、健脾祛濕為核心,針對水氣初起兼表證者,尤其適合外感風邪引動內濕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紫蘇葉

    • 辛溫解表,宣肺行氣,開泄腠理以散風邪。
    • 其芳香化濕之性可助氣機流通,促進水濕運化,符合「治水先治氣」的原則。
  2. 防風

    • 祛風勝濕,兼解表邪,與紫蘇葉協同增強發散風濕之力。
    • 風能勝濕,防風通過解散肌表風邪,間接調動水液代謝。
  3. 桑根白皮

    • 甘寒瀉肺行水,通調水道,既能利水消腫,又可制約紫蘇、防風之溫性。
    • 針對水氣上犯肺氣不宣之證,體現「提壺揭蓋」之法。
  4. 白朮

    • 健脾燥濕,固護中焦,從源頭上斷水濕生成。
    • 方後註明「覺熱即去白朮」,因白朮性溫,若內熱明顯恐助燥化熱,故去之。
  5. 加減邏輯(去白朮加甘草)

    • 熱象顯著時,改以甘草和中緩急,避免白朮溫燥之弊。
    • 甘草亦可調和諸藥,保護脾胃,防行散過度傷正。

【全方配伍特色】

  • 表裡分消:紫蘇、防風散表邪,桑皮、白朮治內濕,體現「開鬼門,潔淨府」的治水思路。
  • 動靜結合:紫蘇防風辛散流動,白朮健脾守中,桑皮沉降利水,形成升降有序的調節機制。
  • 隨證變通:依熱象調整白朮與甘草,展現中醫「觀其脈證,知犯何逆」的辨證思維。

此方結構簡練,重在風水並治,兼顧肺脾,對輕度水氣病或外濕引動內濕者尤為適宜。

傳統服藥法


紫蘇葉、防風(去杈)、桑根白皮(切)、白朮(銼碎)各等分。
覺熱,即去白朮,加甘草。
上為散。
如茶法煎2-3沸,渴即飲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體溫較高時服用。

相關疾病


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紫蘇煮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 組成:紫蘇葉、防風(去杈)、桑根白皮(切)、白朮(銼碎)各等分。 主治:水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