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松膏

綠松膏

LU SONG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5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0%
膽經 20%
脾經 20%
大腸經 20%
肝經
膽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綠松膏中加入松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腫止痛: 松香性溫燥,具有較強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功效。其揮發油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減輕炎症反應,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2. 黏合劑作用: 松香具有較強的黏性,能將其他藥材緊密結合,形成膏狀,方便塗抹使用,並有助於藥物長時間接觸患處,發揮藥效。

此外,松香還具有殺菌、防腐作用,可進一步增強綠松膏的療效。

綠松膏是一種傳統的中藥外用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為銅綠。銅綠的化學成分為鹼式鹼銅碳酸鹽,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首先,銅綠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消炎作用,能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對於治療皮膚感染、創傷癱瘓等有顯著效果。其次,銅綠中的銅離子可以促進組織再生,促進傷口癒合,從而提高臨牀療效。此外,銅綠還具有一定的止痛效果,有助於減輕患者的疼痛感。

儘管銅綠在傳統醫療中有著悠久的應用歷史,但患者在使用含有銅綠的方劑時,仍需謹慎,避免過量或長期使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因此,綠松膏的使用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確保安全與療效。整體而言,銅綠作為綠松膏的組成成分之一,充分展現了其在中醫藥方中的重要性與實用價值。

綠松膏中添加麻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潤滑作用: 麻油具有良好的潤滑性,可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至患處,提高藥效。對於皮膚病、外傷等,麻油可以幫助藥物更容易地被吸收,促進藥效發揮。
  2. 滋潤作用: 麻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滋潤皮膚、防止乾燥的作用。對於因乾燥引起的皮膚病,麻油可以起到舒緩、滋潤的效果,幫助修復受損皮膚。

總而言之,麻油在綠松膏中起到潤滑和滋潤的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效並緩解皮膚問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綠松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綠松膏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癰疖」,即皮膚局部紅腫熱痛、化膿潰瘍的瘡瘍病症。其功效著重於「吸毒、解毒」,意指能吸附瘡毒、化解熱毒邪氣,適用於癰疽疔瘡初起未潰或已潰但膿毒未盡之證,尤其針對因熱毒壅滯所致的局部腫痛。然古籍註明「潰後不足用」,推測其藥性偏燥烈,潰後氣血已傷,恐不利生肌收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材配伍分析

    • 松脂(松香):性味苦甘溫,具燥濕殺蟲、拔毒生肌之效。古方常用於瘡瘍腫毒,其黏稠之性能吸附膿腐,並促進瘡面收斂。
    • 銅綠(銅青):性酸澀平,有毒,能腐蝕惡肉、斂瘡殺蟲。其色青入肝,善解肝經風毒,外用可直達病灶,攻毒化腐,對熱毒瘡癤尤效。
    • 麻油:性甘涼,潤膚解毒,兼能緩和松脂、銅綠之燥烈毒性,使膏體柔潤易敷貼。
  2. 製法與藥理協同

    • 先熬麻油:以文火煎沸,取其涼潤之性為基底,降低後續藥物刺激性。
    • 次入松脂:熔化後黏附毒邪,為「吸毒」關鍵;武火逼出其藥性,加強穿透力。
    • 後加銅綠:研末細粉利於分散,文火緩熬使其毒緩釋,集中作用於瘡面以「解毒」。
    • 綿紙攤貼:輕薄敷料使藥力持續滲透,避免過度封閉瘡口。
  3. 整體治療思維
    此方以「毒攻毒」為核心,松脂吸附膿涎、銅綠直蝕腐肉,麻油調和護膚。全方側重 拔毒外出,適用於癰疖膿成未潰或初潰膿腐未淨階段,藉由腐蝕、斂瘡雙重作用,加速瘡毒排出。然銅綠毒性較強,須嚴格控制劑量,且潰後氣血虛弱時不宜,恐傷新肉。

三、潛在功效推論
除癰疖外,依其組成特性,或可延伸用於:

  • 濕熱瘡瘍:如纏腰火丹(帶狀皰疹)膿皰期,藉銅綠殺蟲、松脂燥濕。
  • 慢性皮膚潰瘍:若膿腐膠結難脫,微量銅綠可化腐,但需配伍生肌藥。
  • 外傷感染:麻油潤護、松脂抗菌,銅綠抑制細菌滋生。

總結
綠松膏體現「以毒解毒、外治速效」的傳統思維,針對實熱型瘡瘍設計,藥簡力專。然其攻伐之性強,需精準辨證,凡瘡面晦暗、陰疽虛證或潰後久不生肌者,非其所宜。

傳統服藥法


松脂1斤(揀淨砂石木屑),銅綠半斤(研末),麻油1斤。
吸毒,解毒。
文火先熬油沸,旋入松脂熔化,武火熬之,旋入銅綠,文火熬成膏,綿紙攤貼。
潰後不足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綠松膏性溫,味苦,有小毒,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綠松膏, 出處:《醫林纂要》卷十。 組成:松脂1斤(揀淨砂石木屑),銅綠半斤(研末),麻油1斤。 主治:吸毒,解毒。主治:癰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