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腫止痛膏

散腫止痛膏

SAN ZHONG ZHI TONG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9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1%
脾經 18%
大腸經 18%
肺經 18%
膽經 13%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散腫止痛膏中加入松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腫止痛: 松香性溫燥,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跌打損傷、外傷腫痛、筋骨疼痛等症狀。
  2. 粘合固形: 松香具有良好的粘性,可與其他藥材混合製成膏藥,使其緊貼患處,藥力更易滲透,並起到固定作用,避免藥膏脫落。

因此,松香在散腫止痛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能發揮藥效,又能起到輔助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散腫止痛膏中加入蓖麻,主要源於其消腫止痛的藥用功效。

蓖麻子性熱,味辛,具有散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明顯療效。其藥理研究表明,蓖麻子中含有的蓖麻油和蓖麻鹼等成分,具有抗炎、消腫、止痛的作用。

因此,散腫止痛膏中加入蓖麻,可以發揮其消腫止痛的功效,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散腫止痛膏中添加銅綠,其主要原因在於銅綠本身具備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功效。

銅綠,又稱鹼式碳酸銅,為一種天然礦物,具有抗菌、抗氧化、收斂等作用。古代醫藥典籍中,銅綠被用於治療外傷、燒傷、潰瘍等病症,其抗炎止痛效果明顯。

在散腫止痛膏中添加銅綠,可減輕傷口疼痛、消炎消腫,並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止痛散腫的效果。然而,銅綠具有一定毒性,應嚴格控制用量,避免過量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散腫止痛膏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專治「杖瘡」,即古代刑杖毆打所致之皮肉損傷,臨床表現為局部瘀腫、疼痛,甚則皮破血流。其功效以「散腫」「止痛」為核心,兼能防腐生肌,適用於外力創傷後之氣血瘀滯、熱毒壅結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嫩松香(燉化濾清)6兩

    • 松香性溫味苦,具燥濕殺蟲、拔毒生肌之效,為外科膏藥常用基質。經燉化後質地柔韌,易貼敷創面,既能固定藥力,又可形成保護層,防止外邪侵襲。
  2. 蓖麻仁(搗化)4兩

    • 蓖麻仁辛甘性平,外用能消散腫毒、通絡止痛。《本草綱目》載其「能出有形之滯物」,可透皮引藥深入,助他藥滲透至瘀滯之處,促進局部氣血流通。
  3. 潮腦(樟腦)1兩

    • 樟腦辛熱芳香,善走竄通絡,可速止疼痛,兼能辟穢防腐。其揮發特性可刺激皮膚,改善局部循環,減輕腫脹。
  4. 磦珠(飛過)5錢

    • 磦珠即硃砂,經水飛後質地細膩,能清熱解毒、鎮心安神。外用可抑制創面熱毒,防止瘡瘍恶化,與松香協同增強防腐生肌之效。
  5. 銅綠(水飛)2錢

    • 銅綠酸澀性平,有毒,外用可斂瘡止血、腐蝕惡肉。少量配伍能收斂創口,減少滲血,配合硃砂強化解毒作用。

整體配伍思維
此方以「通散收斂並用」為原則:

  • 松香、蓖麻仁為君,奠定膏體基礎,兼散腫通絡;
  • 樟腦為臣,行氣止痛,助君臣藥透散;
  • 硃砂、銅綠為佐使,清熱斂瘡,防邪內陷。
    諸藥共奏活血散瘀、消腫定痛、解毒生肌之效,尤適於杖瘡之「瘀熱未潰」階段,藉油紙隔絕水濕,保護創面。

科學邏輯推衍
從現代藥理觀之:

  • 松香、樟腦具抗菌抗炎作用,可減少感染風險;
  • 蓖麻仁含脂肪酸,能軟化角質、促進藥物吸收;
  • 硃砂(主含硫化汞)與銅綠(鹼式碳酸銅)外用可抑菌,但需注意劑量以防刺激。
    全方通過局部刺激與滲透,調節微循環,加速瘀血吸收,達到「散腫—止痛—護瘡」之序貫治療。

傳統服藥法


嫩松香(燉化濾清)6兩,蓖麻仁(搗化)4兩,潮腦1兩,磦珠(飛過)5錢,銅綠(水飛)2錢。
上先將松香用重湯燉化,再入四味調勻。將陳油紙用甘草湯煮過,陰乾,攤貼。
杖瘡不可見水,貼上扎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散腫止痛膏, 出處:《瘍醫大全》卷三十七。 組成:嫩松香(炖化濾清)6兩,蓖麻仁(搗化)4兩,潮腦1兩,磦珠(飛過)5錢,銅綠(水飛)2錢。 主治:杖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