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金散

QING JI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1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肺經 22%
脾經 16%
腎經 12%
膀胱經 12%
胃經 10%
肝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青金散中加入松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引藥入骨: 松香性溫燥,能引導藥力深入骨骼,達到治療骨傷、骨痛等症狀的效果。例如,青金散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松香可助其他藥材深入病竈,發揮更好的療效。
  2. 活血化瘀: 松香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在治療跌打損傷、骨折時,松香可以幫助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松香在青金散中起到引藥入骨、活血化瘀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青金散中加入文蛤,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利濕:文蛤性寒,味甘鹹,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利濕、化痰止咳的功效。青金散以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為主要功效,文蛤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清熱利濕的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2. 軟堅散結:文蛤還具有一定的軟堅散結作用,對於痰火鬱結所致的瘰癧、癭瘤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青金散治療的疾病中,部分也涉及到痰火鬱結,文蛤的加入可以輔助其軟堅散結,促進病竈的消散。

因此,文蛤作為青金散的組成部分,可以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清熱利濕、軟堅散結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青金散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其主要成分靛藍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有效治療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症狀。
  2. 活血化瘀: 青黛亦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對於熱毒瘀滯導致的疼痛、紅腫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青黛在青金散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為治療熱毒瘡瘍腫毒等症狀提供了重要藥效。

主治功效


青金散主治功效分析

青金散的主治功效相當廣泛,涵蓋多個科別,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1. 外科瘡瘍:

  • 疥癬、濕瘡、眉煉: 最常被提及的主治,包含「小兒疥癬眉煉,或延及遍身瘙癢,或濃水淋漓,經年不癒」、「小兒濕癬、浸淫瘡」、「小兒胎毒、疳瘡、蠟梨頭瘡、男婦發癢濕瘡等症」。這些症狀多為皮膚感染,出現紅疹、瘙癢、流膿等表現。青金散中的松香、青黛、蛤粉等成分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燥濕收斂的作用,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例如:《經驗奇方》中詳細記載了「嫩松香(一斤鐵鍋內熬烊至沸平為度立刻取起切勿過時若遇時性太烈不用倒在紙鋪有凹泥地上候冷取起秤用四兩)煅蛤殼,青黛(各一兩)」的炮製方法,並指出「上藥各研細末。和勻再研。儲瓷瓶。用真麻油調敷患處。每日一換。切忌水洗。並須忌食發氣諸物。數日即愈。」這表明青金散外用治療瘡瘍的用法。
  • 走馬牙疳: 《奇效良方》和《外科集驗方》皆提到青金散可治「走馬牙疳,蝕損唇舌,肉腐牙落,臭爛,其效如神。」並指出其成分為「銅綠,砒(各等分)」。走馬牙疳是一種急性口腔壞疽性疾病,病情兇險。青金散中的銅綠、砒霜具有強烈的殺菌、腐蝕作用,可快速抑制病菌,清除壞死組織。

2. 兒科疾病:

  • 疳積、疳痢: 《聖濟總錄》中提到「治小兒一切疳痢,青金散方」,其組成包括「鉛丹,莨菪子,胡粉(各半兩),大棗(二十枚)」。疳積、疳痢是古代兒科常見病,主要表現為消化不良、營養障礙,甚至出現腹瀉、痢疾等症狀。方中的鉛丹、胡粉可能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而莨菪子、大棗則可能用於調節脾胃功能。
  • 鼻疳: 《兒科要略》和《証治準繩‧幼科》皆提及青金散可外用治療鼻疳,即鼻部感染、糜爛的症狀。其成分「銅青,白礬(生。各一錢)」具有收斂、殺菌的作用,可緩解鼻部炎症。

3. 五官科疾病:

  • 暴赤眼: 《聖濟總錄》記載了三個名為「青金散」的方劑,皆用於治療「暴赤眼,隱澀疼痛,眵淚不止」或「暴赤眼,澀痛難開」,即急性結膜炎的症狀。其中一方組成包括「黃連(去須),艾葉(燒黑灰各二兩)」,黃連清熱解毒,艾葉散寒止痛,兩者合用可緩解眼部紅腫熱痛。
  • 眼乾澀難開: 《聖濟總錄》中另一「青金散方」以「青蒿花(三月三日採陰乾)」單味藥組成,主治「五臟積熱,眼乾澀難開」,並提到「久服長生明目,可夜讀細書。」青蒿具有清虛熱、明目的功效,符合此方主治。

4. 內科疾病:

  • 霍亂吐瀉: 《聖濟總錄》、《雞峰普濟方》、《全生指迷方》皆提到「青金散」可治療霍亂,症狀包括「吐逆不定,手足厥冷麵青,諸藥不效」、「心下悶亂嘔吐不止夜臥不安手足躁擾水漿不下此由冷熱失和邪正相干清濁不分陰陽錯亂喜冷者因熱惡冷者因寒」。這些方劑中的「青金散」組成主要為「硫黃」和「水銀」,具有強烈的溫陽、逐寒、止吐的作用,可迅速緩解霍亂的危急症狀。然而,水銀具有毒性,因此這類青金散在現代中醫臨床已不使用。
  • 吐血、咯血: 《聖濟總錄》中提到一方名為「青金散」的方劑,組成僅為「荷葉(不拘多少)」,主治「吐血、咯血」。荷葉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符合此方主治。

治療原理分析: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青金散」並非一個固定的方劑,而是在不同醫書中出現的同名異方,其組成和主治也各不相同。這些方劑的治療原理主要包括:

  • 清熱解毒: 這是青金散最常見的治療原理,特別是在治療外科瘡瘍和部分兒科疾病時。青黛、松香、黃連、銅綠等藥物都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抑制病菌感染,緩解炎症反應。
  • 燥濕收斂: 針對濕瘡、流膿等症狀,青金散中常使用蛤粉、白礬、鉛丹等具有燥濕收斂作用的藥物,以促進傷口癒合,減少滲出。
  • 溫陽逐寒: 在治療霍亂吐瀉時,以硫黃、水銀為主的青金散則主要通過溫陽逐寒、止吐止瀉來發揮作用。
  • 涼血止血: 以荷葉為主的青金散則主要通過涼血止血來治療吐血、咯血。

總結:

「青金散」在中醫古籍中是一個多用途的方劑名稱,其具體組成和主治功效因醫書和病症而異。根據不同的病症,青金散可分別發揮清熱解毒、燥濕收斂、溫陽逐寒、涼血止血等多種治療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古代青金散方劑中含有毒性較大的藥物(如水銀、砒霜),現代中醫臨床已不使用,必須謹慎對待。

傳統服藥法


乾蓮葉(即經霜敗行葉最佳)。
燒存性。
每服2錢,食後及臨臥,飯飲或井花水調下。一方焙乾為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青金散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膀胱炎氣喘疥癬霍亂痔瘡容易流眼淚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癤和癰細菌性食物中毒麻疹軟性下疳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皮膚癬菌病(足)鼻息肉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嘔吐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青金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二。 組成:稻穰1兩,胡椒半錢,麝香少許。 主治:疳瘡。

青金散, 出處:《保嬰集》。 組成:白膠香2兩(研),蛤粉半兩,青黛2錢半。 主治:小兒濕癬,浸淫瘡。

青金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四。 組成:青黛1兩,寒水石1兩(煅過,酥爲度)。 主治:一切熱毒,膿窩瘡。

青金散,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七。 組成:信砒1分,銅綠1分。 主治:走馬惡疳,牙疳蝕損,唇舌肉腐,牙落臭爛。

青金散, 出處:《濟生》卷五引王一郎方。 組成:五倍子(去土垢)4兩,青黛4錢。 主治:小兒白口瘡,急惡,狀似木耳;兼治痔瘡。

青金散,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二。 組成:松香2兩,真蛤粉5錢,青黛2錢5分。 主治:小兒疥癬眉煉,或延及遍身瘙癢,或濃水淋漓,經年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