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疳散

下疳散

XIA G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極寒 (0.1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胃經 12%
腎經 12%
膀胱經 12%
肺經 12%
小腸經 6%
心經 6%
大腸經 6%
膽經 6%
脾經 6%
肝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肺經
小腸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下疳散中添加文蛤,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文蛤性寒,味甘鹹,入肝、脾、腎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下疳為梅毒初期病症,常伴有紅腫、潰瘍等症狀,文蛤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有助於緩解病症。
  2. 軟堅散結:文蛤亦有軟堅散結之效,可使硬結消散,促進傷口癒合。下疳初期常伴有硬結,文蛤的加入有助於軟化硬結,加速病症痊癒。

下疳散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苦參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功效。下疳為梅毒初期病症,常伴有紅腫熱痛等症狀,苦參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緩解病症。
  2. 殺蟲止癢: 苦參具有殺蟲止癢作用,可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防止下疳感染加重,促進傷口癒合。

總而言之,苦參在中藥方劑下疳散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作用,有效治療下疳病症。

下疳散中包含密陀僧,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燥濕殺蟲:密陀僧性寒燥,可有效抑制下疳處的濕熱之氣,並殺滅引起下疳的病菌,如梅毒螺旋體等。
  2. 收斂生肌:密陀僧能收斂潰瘍,促進傷口癒合,加速下疳的消退,並防止感染。

因此,密陀僧在中藥方劑下疳散中起到重要的治療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治療下疳。

下疳散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下疳為梅毒初期的病變,常伴有紅腫、潰瘍、疼痛等症狀,青黛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緩解局部炎症反應。
  2. 抑菌殺菌: 青黛中含有多種生物鹼,具有抑菌殺菌的作用,可以抑制梅毒螺旋體的生長繁殖,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加重。

因此,青黛作為下疳散的組成成分,能夠有效地治療梅毒初期的下疳病變,起到清熱解毒、抑菌殺菌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下疳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下疳,臁瘡」。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1. 下疳
    下疳在中醫理論中多指外陰部的潰瘍性疾病,主要由濕熱毒邪蘊結或肝腎陰虛導致。此方具有除濕、消腫之功,適用於濕熱下注引起的瘡瘍腫痛,尤其是潰爛流膿者。

  2. 臁瘡
    臁瘡即下肢慢性潰瘍,中醫認為與濕熱、血瘀、氣血虧虛有關。本方外用可收斂瘡口、祛濕解毒,適合濕熱壅滯、久潰不斂之證。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陳氈灰(3錢)

  • 傳統認為燒灰存性之品具收斂止血、吸附穢濁之效,可促進瘡面乾燥。

2. 橄欖核(煅灰,3錢)

  • 煅灰後增強澀斂作用,助於收斂瘡口,兼能清熱解毒。

3. 兒茶(3錢)

  • 關鍵藥材,有收濕斂瘡、生肌止血之效,能緩解潰瘍滲液,促進組織修復。

4. 輕粉(3錢)

  • 辛寒有毒,攻毒殺蟲,擅治惡瘡疥癬,其燥烈之性可殺滅局部濕毒。

5. 冰片(1錢)

  • 芳香走竄,清熱止痛,外用能透皮通絡,緩解腫痛並助藥力滲透。

整體配伍邏輯
此方以收斂燥濕為主軸,結合攻毒生肌

  • 陳氈灰、橄欖灰收斂固澀,減少瘡面滲出;
  • 兒茶協同收濕生肌;
  • 輕粉直攻濕毒,清除腐穢;
  • 冰片引藥透達,兼緩痛楚。

輔助用法解析
以「雞蛋軟皮黃連湯煮過貼之」,推測雞蛋膜(軟皮)具保護瘡面作用,而黃連湯加強清熱解毒,進一步增強方劑的濕熱清除效果。

綜上,本方通過收澀、燥濕、解毒的協同作用,針對濕熱瘡瘍腐爛之證,促進瘡面癒合。

傳統服藥法


陳氈灰3錢,橄欖核(煅灰)3錢,兒茶3錢,輕粉3錢,冰片1錢。
除濕,消腫。
上為極細末,
搽上。用雞蛋軟皮黃連湯煮過,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下疳散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軟性下疳臁瘡

相同名稱方劑


下疳散, 出處:《醫學綱目》卷二十引丹溪方。 組成:蛤粉、蠟茶、苦參、密陀僧、青黛。 主治:下疳,臁瘡。

下疳散,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四。 組成:陳(毛合)灰3錢,橄欖核(煅灰)3錢,兒茶3錢,輕粉3錢,冰片1錢。 主治:除濕,消腫。主治:下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