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闡微
清代醫學名家陳士鐸的《脈訣闡微》,是一部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中醫脈學著作。這部作品以其系統性的闡述和獨到的見解,為理解中醫脈診這門精微的藝術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全書共分十卷,結構上可歸納為上、中、下三篇,其內容層層深入,由基礎原理到複雜變化,再到具體的臨床應用。
《脈訣闡微》的開篇,即是作者陳士鐸為「鬼真君」所傳《脈訣》所作的序。這篇序言本身就為理解本書的性質和定位提供了關鍵線索。陳士鐸指出,《脈訣》不同於王叔和所注的《脈經》,認為王叔和並非《脈訣》的真正作者,而是對《脈經》進行了註解。他追溯了這部《脈訣》的傳承源流,提到得遇「雲中逸老」於燕市,並由其弟子「鬼真君」臾區傳授此法。這突顯了本書所承載的,是一條不同於常見醫經傳承的脈學體系,具有某種「秘傳」色彩。
序言中一個核心的討論是關於脈診應偏重於「臟」還是「腑」。鬼真君所傳的脈法,強調診脈止言臟而不及腑。陳士鐸對此進行了解釋,認為臟病與腑病常常是相互影響、兼而有之的,因此「治臟而腑在其中,切臟而腑亦在內」。這種將臟腑視為一體的觀點,並將診脈的重點聚焦於對臟腑功能狀態的把握,體現了一種化繁為簡、提綱挈領的思路。雖然鬼真君的傳法「止五篇,其言約矣」,但陳士鐸認為其約中寓精,皆是「切脈法」,且其對「臟」的論述足以涵蓋「腑」的病變。陳士鐸自謙為受教者,並以「山陰陳士鐸敬之甫」的身份題序,顯示了他對這部脈訣的珍視與推崇。
本書的上篇,主要圍繞脈象的基礎原理與辨別方法展開。鬼真君的脈訣在此開宗明義:「脈理甚微,原非一言可盡;人病多變,又豈一脈能包。」這點明了脈診的複雜性與挑戰性。接著,提出了診脈的幾個基本維度:「論其陰陽,別其生死,察其臟腑,觀其症候」。同時,明確了診脈的部位區分——寸、關、尺,並將其與臟腑對應:左寸候心,左關候肝,右寸寸候肺,右關候脾,兩尺候腎與命門。這種定位是中醫脈診的基礎,為後續的具體分析奠定了框架。
上篇詳細論述了脈象的八大特徵或其他基本類型。雖然陳士鐸在前言中提到「脈有陰陽、虛實、浮沉、長短、滑澀、遲數、洪細」等八大特徵,但在鬼真君的正文中,列舉和討論的基本脈象種類遠不止八種,包括弦、澀、浮、沉、洪、弱、濡、緊、大、小、長、短、代、革、結、促、動、靜、毛、石、耎、堅、鉤、躁、搏擊、散等二十餘種。書中對這些脈象的形態(如弦似乎緊,澀似乎微,浮與芤相反)進行了形象描述,並初步闡述了它們與疾病的基本關聯(如急則為痛,弦則為風,緊則為邪,緩則為虛,微則為冷,數則為熱等)。這種將脈象特徵與病機、病邪直接聯繫起來的方式,是《脈訣》類著作的典型風格,旨在提供快速診斷的「訣竅」。
上篇中,陳士鐸自己的注釋補充和強調了幾個重要觀點。他認為脈理雖然精微,但應從「淺近」入手,反對過度追求玄奧,強調鬼真君脈訣的妙處就在於其「淺近」,使得「人人易知而深入」。關於陰陽,他指出陰陽並非簡單的「浮為陽而沉為陰」,而應看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種辨別全在臨床實踐中的「心可意會」,難以筆墨盡述,體現了脈診經驗傳承的重要性。他再次重申了「五臟之脈,能統攝七腑」的觀點,並強調腑病治臟的原則,這是對脈訣偏重於臟的辯護。在診脈方法上,陳士鐸提出了獨特的「切脈六法」,雖然上篇僅提及「望、聞、問、切、觸、按」,但更具體的操作在鬼真君原文及陳氏注中有所體現,特別是陳士鐸強調的「必須先以一指觀其左寸,後及左關,又及左尺,然後又及右寸,又及右關,又及右尺,逐部分別,再以三指准之」,這種分部細察再綜合判斷的方法,比簡單的三指齊按更為精細,更能「備觀其陰陽虛實邪正之分」。同時,書中也提到了以呼吸作為衡量脈率的標準(一呼脈二動,一吸脈二動為平人),這是古代常用的脈診計時法。
本書的中篇,主要聚焦於「兼脈」的辨識與意義。如第二篇(內容來自提供的「洞垣全書脈訣闡微 (6)」部分)所示,單一的脈象在臨床上往往不足以反映複雜的病情,疾病的變遷多樣,脈象也常呈現複合狀態。因此,辨識兩種或多種脈象同時出現時的意義至關重要。這一篇以主要的脈象(浮、沉、濡、遲、數等)為主線,詳細闡述了當這些脈象與其他脈象相兼時,所提示的病機和病證。例如,「浮而兼滑」提示「風痰之盛」,「沉而兼遲」提示「寒虛之至」,「濡遲兼見」提示「濕犯乎虛」,「數而兼滑」提示「亢炎之痰」。
兼脈的論述是《脈訣闡微》「闡微」之處的重要體現。它沒有停留在對基本脈象的簡單定義,而是深入分析了脈象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組合意義。例如,浮脈本主表、主陽,但兼以遲脈(主寒、主虛)則變為「虛風之害」,兼以濡脈(主濕)則變為「濕氣之侵」。沉脈本主裡、主陰,但兼以滑脈(主痰濕、主實)則變為「寒痰之不舒」,兼以實脈(主邪實)則變為「氣得寒而不揚」。這種組合分析極大地豐富了脈診的信息量,使醫生能夠更精準地判斷病邪的性質(風、寒、濕、痰、火等)、正氣的虛實以及病情的演變趨勢。透過這些兼脈的描述,讀者可以看到各種病機在脈象上的複雜投影,學習如何從多個脈象的組合中提取關鍵信息。
本書的下篇,則將診脈的重點轉向了具體的部位診斷和疾病診斷應用。如第三篇(內容來自提供的「洞垣全書脈訣闡微 (1)」部分)所示,這一部分將脈象特徵與寸關尺的特定部位結合起來,直接關聯到某一臟腑或部位的病證。例如,「左寸見浮,風熱上越而頭疼」,這是將左寸(心)的浮脈與頭痛這一病症聯繫起來,同時提示病機為風熱上擾。又如「右寸見芤,胃多瘀血而痛疼」,這是將右寸(肺)的芤脈與胃部病變(瘀血疼痛)聯繫。
這種將脈象、部位、病證、病機四者緊密結合的論述方式,是《脈訣闡微》最為實用和直觀的部分。它提供了大量具體的診斷範例,使得讀者可以根據在特定部位觸摸到的脈象,快速聯想到可能的疾病類型。雖然按照臟腑定位,左寸候心,右寸候肺,但這裡的描述有時看似超出單純的臟腑範疇,例如右寸候肺卻與「胃多瘀血」相關聯。這或許反映了中醫對臟腑之間廣泛聯繫的認識,或者脈診部位與病變部位之間並非簡單的一一對應,而是存在複雜的相互影響。無論如何,這種部位與病證的對應關係,為臨床診斷提供了直接的依據。篇中列舉了寸口(左寸、右寸)在見到浮、芤、滑、實、弦、緊、洪、微等脈象時,可能提示的具體症狀或病機,為醫生在診察寸口脈時提供了具體的思路和參考。
總而言之,《脈訣闡微》作為陳士鐸所著的重要脈學著作,有幾個顯著的特點。首先,它承載了一條獨特的脈學傳承體系,強調「鬼真君」所傳脈法的簡約與精髓。其次,它主張診脈應以「臟」為中心,認為把握臟的功能狀態足以判斷腑的病變,體現了一種整體觀和簡約原則。第三,書中不僅詳細闡述了基本脈象的辨識,更深入探討了臨床上常見的「兼脈」及其意義,大大提高了脈診的準確性和實用性。第四,它提供了具體的部位(寸關尺)與病證相結合的診斷範例,為臨床實踐提供了直接的指導。最後,陳士鐸在書中的注釋,補充了其個人的理解和經驗,特別是對診脈方法的細化(如一指分候六部再三指合按),使得這部著作既有理論深度,又不乏操作層面的指導。
《脈訣闡微》雖然名為「闡微」,但其行文風格,特別是鬼真君的正文部分,力求簡潔明瞭,用詞直接,意在使讀者易於領悟和記憶。陳士鐸的注釋則起到了畫龍點睛、引申發揮的作用。這部書對於學習者而言,提供了一套較為系統且注重實用的脈診方法。它提醒醫者,脈象是血液在脈管中流動的動態表現,是反映機體內部狀態的一面鏡子,但診脈並非孤立的技術,需要結合對病機的理解、臟腑功能的認識以及臨床症狀,方能作出全面準確的判斷。陳士鐸對《脈訣闡微》的整理和推廣,無疑為中醫脈學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使其成為後世醫家學習和研究脈診的寶貴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