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脈訣闡微》~ 洞垣全書脈訣闡微 (1)

回本書目錄

洞垣全書脈訣闡微 (1)

1. 洞垣全書脈訣闡微

2. 第一篇

鬼真君曰:脈理甚微,原非一言可盡;人病多變,又豈一脈能包。論其陰陽,別其生死,察其臟腑,觀其症候,既上中下之宜分,必寸關尺之自定。左寸心,左關肝,火木寧無至性;右寸肺,右關脾,土金本有深情。惟兩尺為腎,水火實難分配;中間是命,左右還可同觀。三焦別上中下以相診,余經合寸關尺而共視。

蓋部位烏容倒置,辨貴分明,而表裡何必細分,不宜拘執。雖按指以三部為法,數息便悟斷經。顧看脈以五臟為主,知臟即通治腑。察四令之節氣,春夏異於秋冬;審一日之晷時,寅卯殊於申酉。大約逢克則凶,逢生可救,我生則緩,我克難醫,因五行而推斷,舉一隅而可知。

弦似乎緊,澀似乎微,浮與芤相反,沉與伏寧殊,洪同實狀,弱帶濡形,辨之既清,病將安遁。故急則為痛,弦則為風,緊則為邪,緩則為虛,微則為冷,數則為熱,滑則痰多,澀則鬱塞,洪為火旺,大為血乾,沉為陰寒,遲為困乏,小者氣衰,細者血涸,浮者氣升,伏者脈結,芤多失血,實多壅氣,弱是陰虧,濡是濕犯,長是正氣之和,短是邪氣之克,代為正氣之衰,革為正氣之脫,結為邪氣之搏,促為正氣之耗,動有變動之機,靜有安寧之喜,毛主火之將旺,石乃水之極沉,耎是力薄,堅是邪深,鉤為氣血之和,躁為氣血之燥,搏擊指而有太過之虞,散去指而無可留之狀。脈嫌其絕,脈貴其平。

既知各脈之異同,可斷諸症之常變。然而診脈必須得時,要在日之平旦,按指原無異法,貴取氣之甚清,自然虛實易明,盛衰易辨矣。

陳士鐸曰:脈理之不明也久矣,以致看病不真,用藥寡效,是脈之精微不可不講也。然而精微出於淺近,過求乎窈杳,反致失之。此鬼真君脈訣之妙,妙在淺近,使人人易知而深入也。

又曰:脈有陰陽之不同,王叔和分七表八里,似乎切脈之分明。不知無一脈無陰陽,非浮為陽而沉為陰,遲為陰而數為陽也。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於中消息,全在臨症時察之,心可意會,非筆墨能繪畫耳。

又曰:十二經各有脈,分十二經看之,自然玄妙入神。然一而過求其精,反失其約。蓋五臟之脈,能統攝七腑,腑病治臟,臟安而腑自安,故脈訣止消言臟而不必言腑也。

又曰:切脈以呼吸為準,一呼脈二動,一吸脈二動,為是平人無病之脈,有餘不及皆病也。世人切脈,多以三指齊按於寸關尺,以候各脈,焉得備觀其陰陽虛實邪正之分哉。必須先以一指觀其左寸,後及左關,又及左尺,然後又及右寸,又及右關,又及右尺,逐部分別,再以三指准之,則何異何同,始瞭然於胸中。

見浮言其風,見沉言其積,見遲言其痛,見數言其熱,自能陰陽莫逃,邪正有別,虛實不淆矣。

白話文:

[第一篇]

鬼真君說:脈象的道理非常細微,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盡的;人的疾病多變,又怎麼可能只靠一種脈象就能涵蓋所有情況。要分辨陰陽,區分生死,觀察臟腑,了解症狀,既要區分上中下三焦的適宜狀況,也必須明確寸關尺三個部位的歸屬。左手寸脈對應心臟,左手關脈對應肝臟,心火和肝木的屬性自然顯現;右手寸脈對應肺臟,右手關脈對應脾臟,肺金和脾土之間本來就有深厚聯繫。只有兩手的尺脈對應腎臟,水火的關係實在難以歸類;中間的關脈對應命門,左右兩邊都可以一同觀察。三焦區分上中下以診斷疾病,其他的經脈都結合寸關尺來一起判斷。

大體上來說,各部位的脈象不能顛倒,分辨時貴在明確,而表裡脈象不必過於細分,不應該拘泥於此。雖然按脈時是以三指按壓三個部位為標準方法,數幾次呼吸就能明白經脈的情況。看脈要以五臟為重點,了解臟腑就能貫通治療。觀察四季的節氣,春夏和秋冬有所不同;審視一天中的時間,寅卯時和申酉時也有差異。大致上,如果脈象遇到相剋的關係就凶險,遇到相生的關係就可以救治,我(指臟腑)生旺的則病情緩慢,我(指臟腑)剋制的則難以醫治,根據五行來推斷,舉一反三就可以理解。

弦脈像是繃緊的繩子,澀脈像是很微弱,浮脈和芤脈相反,沉脈和伏脈不同,洪脈和實脈相似,弱脈帶著濡脈的形態,能夠清楚分辨這些脈象,疾病就無處遁形。所以,脈象急促表示疼痛,弦脈表示有風,緊脈表示有邪氣,緩脈表示虛弱,微脈表示寒冷,數脈表示有熱,滑脈表示痰多,澀脈表示鬱結不通,洪脈表示火旺,大脈表示血虛,沉脈表示陰寒,遲脈表示困乏,小脈表示氣衰,細脈表示血枯竭,浮脈表示氣上逆,伏脈表示脈象阻塞,芤脈表示失血過多,實脈表示氣機壅滯,弱脈表示陰虛,濡脈表示濕邪入侵,長脈表示正氣平和,短脈表示邪氣旺盛,代脈表示正氣衰敗,革脈表示正氣脫失,結脈表示邪氣搏動,促脈表示正氣耗損,動脈表示有變動的跡象,靜脈表示安寧無憂,毛脈表示火熱將要旺盛,石脈表示水寒極度深沉,耎脈表示力量薄弱,堅脈表示邪氣深重,鉤脈表示氣血調和,躁脈表示氣血燥熱,脈搏跳動力量過大要小心,脈搏散亂沒有停留的跡象。脈象怕的是絕脈,脈象貴在平和。

已經了解各種脈象的差異,就可以判斷各種疾病的常態和變化。但是,診脈必須選擇恰當的時間,最好在每天早上,按脈的方法本來沒有什麼不同,貴在取其氣最清的時機,自然就能容易分辨虛實,判斷盛衰了。

陳士鐸說:對於脈理不夠明白已經很久了,導致看病不夠真實,用藥效果也不好,所以脈象的精微之處不可不講究。然而,精微之處是從淺顯的地方顯現出來的,如果過於追求深奧,反而會失去本質。鬼真君的脈訣的奧妙,就在於淺顯易懂,使人人容易理解並且深入體會。

又說:脈有陰陽的不同,王叔和將脈象分為七表八裡,好像把脈象的分辨說得很清楚。但是,要知道沒有一種脈象不包含陰陽,並非浮脈就是陽脈而沉脈就是陰脈,遲脈就是陰脈而數脈就是陽脈。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其中的變化,全在臨症時觀察體會,只能用心意領會,不是筆墨可以描繪出來的。

又說:十二經脈各有其脈象,如果分開十二經脈來觀察,自然會覺得玄妙入神。然而,如果過於追求精微,反而會失去簡要之處。因為五臟的脈象,能夠統攝七腑,腑的病變治療臟腑,臟腑安穩了,腑自然也會安穩,所以脈訣只說臟腑而不必說腑。

又說:切脈以呼吸為標準,一次呼吸脈搏跳動兩次,一次吸氣脈搏跳動兩次,這是正常人沒有疾病的脈象,多餘或者不及都是疾病的表現。世人切脈,多以三指同時按壓寸關尺,來觀察各個脈象,怎麼能全面觀察到陰陽虛實邪正的分別呢?必須先用一指觀察左手的寸脈,然後再觀察左手的關脈,接著觀察左手的尺脈,然後再觀察右手的寸脈、關脈、尺脈,逐個部分分辨,再以三指合按來驗證,這樣才能明白其中的異同,並在心中清楚明了。

看見浮脈就知道是風邪,看見沉脈就知道是積滯,看見遲脈就知道是疼痛,看見數脈就知道是有熱,這樣自然能夠使陰陽無處可逃,邪正分明,虛實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