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脈訣闡微》~ 洞垣全書脈訣闡微 (1)

回本書目錄

洞垣全書脈訣闡微 (1)

1. 第一篇

鬼真君曰:脈理甚微,原非一言可盡;人病多變,又豈一脈能包。論其陰陽,別其生死,察其臟腑,觀其症候,既上中下之宜分,必寸關尺之自定。左寸心,左關肝,火木寧無至性;右寸肺,右關脾,土金本有深情。惟兩尺為腎,水火實難分配;中間是命,左右還可同觀。三焦別上中下以相診,余經合寸關尺而共視。

白話文:

鬼真君說道:脈象細微,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的。人的疾病變化多端,又豈是一條脈象就能概括的。討論陰陽虛實,分辨生死存亡,察看臟腑,觀察症狀,既要分上中下,定寸關尺。左手寸脈屬心,左手關脈屬肝,心肝兩脈自然相通;右手寸脈屬肺,右手關脈屬脾,肺脾兩脈本有密切聯繫。只有兩條尺脈屬腎,水火難以分配;中間的脈屬命脈,左右兩邊的脈象可一起參考。三焦分別在上中下部位,需要相應的診斷方法;其他經脈則與寸關尺脈相合,共同診察。

蓋部位烏容倒置,辨貴分明,而表裡何必細分,不宜拘執。雖按指以三部為法,數息便悟斷經。顧看脈以五臟為主,知臟即通治腑。察四令之節氣,春夏異於秋冬;審一日之晷時,寅卯殊於申酉。大約逢克則凶,逢生可救,我生則緩,我克難醫,因五行而推斷,舉一隅而可知。

白話文:

身體部位的烏青和腫脹會顛倒位置,辨別貴賤很明顯,外在和內在不必仔細區分,不宜拘泥。雖然按壓的手法以三部為準則,但數息之間就能領悟脈象的判斷。觀察脈象以五臟為主,瞭解了五臟就能通曉六腑。考察四季的節氣,春夏不同於秋冬;審查一日之中的時辰,寅卯不同於申酉。大致上,遇到相剋的因素則兇險,遇到相生的因素則可救治,我生克者進程緩慢,我克者難以醫治,根據五行推斷,舉一端就可以知道全貌。

弦似乎緊,澀似乎微,浮與芤相反,沉與伏寧殊,洪同實狀,弱帶濡形,辨之既清,病將安遁。故急則為痛,弦則為風,緊則為邪,緩則為虛,微則為冷,數則為熱,滑則痰多,澀則鬱塞,洪為火旺,大為血乾,沉為陰寒,遲為困乏,小者氣衰,細者血涸,浮者氣升,伏者脈結,芤多失血,實多壅氣,弱是陰虧,濡是濕犯,長是正氣之和,短是邪氣之克,代為正氣之衰,革為正氣之脫,結為邪氣之搏,促為正氣之耗,動有變動之機,靜有安寧之喜,毛主火之將旺,石乃水之極沉,耎是力薄,堅是邪深,鉤為氣血之和,躁為氣血之燥,搏擊指而有太過之虞,散去指而無可留之狀。脈嫌其絕,脈貴其平。

白話文:

脈象特徵:

弦脈:像弓弦一樣緊繃,但緊繃感不那麼明顯。

浮脈:與沉脈相反,脈位較表淺。

沉脈:與浮脈相反,脈位較深沉。

伏脈:比沉脈更深,幾乎摸不到。

洪脈:脈幅寬大,有力道。

弱脈:脈幅弱小,無力。

濡脈:脈搏滑膩,有濕氣的感覺。

辨別脈象精確,疾病就能及時發現。

脈象與疾病的關係:

急脈:主疼痛。

弦脈:主風邪。

緊脈:主邪氣。

緩脈:主虛弱。

微脈:主寒症。

數脈:主熱症。

滑脈:主痰多。

澀脈:主鬱結。

洪脈:主火旺。

大脈:主血虛。

沉脈:主陰寒。

遲脈:主睏乏。

小脈:主氣虛。

細脈:主血不足。

浮脈:主氣上逆。

伏脈:主脈絡不通。

芤脈:主出血。

實脈:主氣血瘀滯。

弱脈:主陰虛。

濡脈:主濕邪。

長脈:主正氣旺盛。

短脈:主邪氣侵襲。

代脈:主正氣衰弱。

革脈:主正氣耗盡。

結脈:主邪氣搏擊。

促脈:主正氣流失。

動脈:主變動。

靜脈:主安寧。

毛脈:主火熱將起。

石脈:主水寒極盛。

耎脈:主力道不足。

堅脈:主邪氣深重。

鉤脈:主氣血和順。

躁脈:主氣血燥熱。

搏擊脈:主氣血過度搏動。

散脈:主氣血虛弱無力。

脈象忌諱過於虛弱,宜平穩為佳。

既知各脈之異同,可斷諸症之常變。然而診脈必須得時,要在日之平旦,按指原無異法,貴取氣之甚清,自然虛實易明,盛衰易辨矣。

白話文:

瞭解了各條脈絡的特徵和差別,就可以判斷出各種疾病的常見變化。不過,把脈必須在適當的時候,應該選擇一日的早晨,按壓手指的方法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規定,重要的是選擇精神狀態非常清新的時候,這樣一來虛實強弱的辨別自然會容易許多。

陳士鐸曰:脈理之不明也久矣,以致看病不真,用藥寡效,是脈之精微不可不講也。然而精微出於淺近,過求乎窈杳,反致失之。此鬼真君脈訣之妙,妙在淺近,使人人易知而深入也。

白話文:

陳士鐸說:脈理的奧妙已經很久沒有弄清楚了,導致看病不準確,用藥效果不佳,因此脈象的精細微妙不可不深究。然而,精細微妙之處源於淺顯易懂的部分,過於追求深奧玄妙,反而會失去精髓。這部鬼真君脈訣的奇妙之處就在於淺顯易懂,讓每個人都能輕易理解並深入領會。

又曰:脈有陰陽之不同,王叔和分七表八里,似乎切脈之分明。不知無一脈無陰陽,非浮為陽而沉為陰,遲為陰而數為陽也。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於中消息,全在臨症時察之,心可意會,非筆墨能繪畫耳。

白話文:

另外,脈象也有陰陽之分,名醫王叔和將脈象分為七表八里,好像把脈搏分得非常清楚。但是要知道,沒有脈象是不包含陰陽的,並不是浮脈就是陽,沉脈就是陰,遲脈就是陰,數脈就是陽。陰中含陽,陽中含陰,其中的變化,需要在看病時仔細觀察,心裡可以領會,卻不是筆墨所能描繪的。

又曰:十二經各有脈,分十二經看之,自然玄妙入神。然一而過求其精,反失其約。蓋五臟之脈,能統攝七腑,腑病治臟,臟安而腑自安,故脈訣止消言臟而不必言腑也。

白話文:

另外也提到,十二經脈各有自己的脈路,如果分開來觀察十二經脈,自然會玄妙高深。然而如果過於追求精細的脈診,反而會失去整體的觀念。因為五臟的脈象可以統攝七腑,因此治療腑的疾病要從臟入手,臟腑安康,腑的疾病自然也會好轉,所以脈訣只消提到臟,不必提到腑。

又曰:切脈以呼吸為準,一呼脈二動,一吸脈二動,為是平人無病之脈,有餘不及皆病也。世人切脈,多以三指齊按於寸關尺,以候各脈,焉得備觀其陰陽虛實邪正之分哉。必須先以一指觀其左寸,後及左關,又及左尺,然後又及右寸,又及右關,又及右尺,逐部分別,再以三指准之,則何異何同,始瞭然於胸中。

見浮言其風,見沉言其積,見遲言其痛,見數言其熱,自能陰陽莫逃,邪正有別,虛實不淆矣。

白話文:

此外,切脈以呼吸為標準,一次呼吸脈搏動兩下,一次吸氣脈搏動兩下,這是健康人的脈象。過多或不足都表示生病了。世人切脈,大多是用三根手指同時按在寸、關、尺脈上,來察看各脈,怎麼能全面地觀察陰陽虛實邪正的差別呢?必須先用一根手指觀察左手的寸脈,再到左手的關脈,再到左手的尺脈,然後再到右手的寸脈,再到右手的關脈,再到右手的尺脈,逐一分別,再用三根手指確認,這樣才能知道哪個脈搏與哪個脈搏不同,它們的差別才會清楚地呈現在心中。

又曰:春夏秋冬長夏各有定脈,《內經》已詳言之矣。春主弦也,夏主鉤也,鉤即微洪之意,秋主毛也,冬主石也,長夏主耎弱也。太過不及,均是病徵。尤不可見者,克我之脈也。如春宜弦而見毛,夏宜鉤而見石,及至秋冬,未有不病者。余可類推矣。

白話文:

另外,中醫書中提到:春、夏、秋、冬、長夏各有其對應的脈象,《黃帝內經》已有詳細說明。春季脈象應為弦脈,夏季應為鉤脈(一種比正常脈搏略微強盛的脈象),秋季應為毛脈,冬季應為石脈,長夏季節應為弱脈。脈象過盛或過衰都是疾病的徵兆。尤其要注意的是,被其他脈象剋制的脈象。比如,春天應出現弦脈卻出現了毛脈,夏天應出現鉤脈卻出現了石脈,到了秋冬季節,必定會生病。其他情況可以類推。

又曰:脈隨血而行,而血隨時而運。病脈行至克我之脈,則病必重,行至生我之脈,則病必輕。蓋金脈逢金時必旺,木脈逢金時必衰,故木病值寅卯則木當其令,逢申酉則木失其時。觀寅卯申酉之旺衰,即知金木之病情症候矣。即一木而可通之火土水金,即寅卯申酉而可通之子午巳亥辰戌丑未也矣。

白話文:

又說:脈搏隨著血液運行,而血液則依照時間變換。病脈運行到會剋制我的脈搏時,病情就一定會加重;運行到會生我的脈搏時,病情就一定會減輕。金脈遇上金時一定會旺盛,木脈遇上金時一定會衰退。因此,木病遇上寅卯時,木氣正當令;遇上申酉時,木氣失去時機。觀察寅卯申酉的旺盛與衰退,就能知道金木疾病的病情症狀。一個木脈可以通達火、土、水、金,而寅卯申酉也可以通達子午巳亥辰戌醜未。

又曰:臟腑之病,雖各不同,要不外五行之生克,逢生則病易愈也,逢克則病難痊也,我生則泄我之氣,我克則勞我之神。臟腑為戰爭之地,胸腹為角鬥之場,敵則掃除,而斬殺甚多,傷損必過矣。調停於生克之間,和解於敗亡之內,仍於金木水火土而善用之也。

又曰:脈有相似而實不相同者,尤宜分辨。蓋脈似相同,而病實各異,一經錯認,死生反掌,可不慎歟。

白話文:

古文記載:各臟腑的疾病雖然不同,但都不會超出五行相生相剋的範圍。遇到相生的力量,疾病容易痊癒;遇到相剋的力量,疾病難以根治。相生的一方會消耗我的氣,相剋的一方會耗損我的精神。臟腑是戰爭的戰場,胸腹是角鬥的擂臺,交戰的雙方會掃蕩對手,殺傷很多,最終必然會造成過度損傷。調和生克關係,在敗亡中求和解,依然要善用金、木、水、火、土等因素。

又曰:脈之秘訣,大約三十八字盡之,而每字實有秘要,非一言可盡也。既非一言可盡,而鬼真君何以每一字皆用一言以詔示天下,豈脈訣貴少而不貴多乎。不知訣不必太多,而論訣正不必太少也。

白話文:

另外還有說:脈象的祕訣,大概可以用 38 個字來概括,每個字都蘊含著奧祕,不是一言半語就能說盡的。既然不能一言說盡,鬼真君為什麼每一字都只用一個字來告訴天下人呢?難道脈訣貴在精簡,不在於數量嗎?不知道的是,祕訣不必太多,但討論祕訣也不必太少。

又曰:急則為痛,言見急脈即為痛病也。急似乎數而未至於數也,急似乎緊而未至於緊也,有不可緩之狀,乃氣與火相鬥,邪與正相戰也。

白話文:

另外,(《內經》)還說:急,是指有疼痛;意思是如果發現脈象急迫,就是疼痛的病症。急好像脈搏跳動數次,但還沒達到數次的程度;急好像脈搏緊,但還沒達到緊的程度;有一種不能緩解的狀態,那是氣和火在相爭,邪氣和正氣在相戰。

又曰:弦則為風,弦乃春天之正脈,春天見弦脈,正風木之得令,非病也。苟見於夏秋冬季,則弦為風矣。

又曰:緊則為邪,邪者,亦風之類,但風邪感之甚驟,則脈必現緊耳。

又曰:緩則為虛,虛者重按之不能鼓指也,鼓指亦非太勁之謂,言其不能微微鼓指耳,最宜活看。

又曰:微則為冷,冷者寒也。不論何部見微脈者,多是寒症。

白話文:

另外說,弦脈就是風,弦脈是春天的正脈,春天出現弦脈,是風木當令,不是病。如果在夏秋冬季出現弦脈,那就是風了。

又說,緊脈就是邪氣,邪氣也是風的一種,只是風邪侵入得很急,脈象就會顯得緊。

又說,緩脈就是虛,虛的人,按壓時不能鼓起手指,這裡說的鼓指不是用力按,而是說不能輕輕地鼓起手指,最好是活著看。

又說,微脈就是寒,寒就是冷。不論哪個部位出現微脈,大多是寒症。

又曰:數則為熱,熱乃火病,火性炎上,其性最速,故數脈作熱論也。但數有不同,有陰數陽數之異,有初數久數之分,然而熱則一也。

白話文:

此外,脈搏次數多表示有熱,而熱屬於火病,火具有向上燃燒的特性,發作速度最快,所以脈搏次數多時,通常會歸類為熱證。但是脈搏次數多的情況也有不同,有陰數和陽數之分,有脈搏一開始就次數多和持續一段時間後才次數多的區別,但是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屬於熱證。

又曰:滑則痰多,天下至滑者無過於水,痰亦水也。水多則痰生,痰多則滑見宜也。然而水病不一,滑脈不常,何故單以痰多屬之滑也。不知水未結痰其體靜,水既結痰其體動也。動極則滑極,脈見滑矣,非痰多而何。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滑脈常常伴隨著痰多,世界上最滑的東西莫過於水,而痰也是一種有水構成的物質。所以,水分多就會產生痰,痰多自然就會出現滑脈。但是,水病的種類很多,滑脈也不總是出現,為什麼單單把痰多歸因於滑脈呢?要知道,水在還沒凝結為痰時,它通常是靜止的;但當水凝結為痰後,就會開始運動。運動達到極致,就會出現極度的滑動,脈搏也因此會呈現滑脈,這不就是因為痰多嗎?

又曰:澀則鬱塞,澀脈乃往來之不甚舒暢也。此陰陽不和,氣血不達,外感於風寒,內阻於憂鬱,抑塞而不通,鬱而未發之狀。六部見此象,俱能成病,而尤於肝經不宜,一見澀脈,即以解鬱通塞之藥急治之,則隨手見功也。

白話文:

又說:脈象如果出現澀脈,表示氣血運行不太順暢。這是由於陰陽失調、氣血不通所導致的,可能是由於外感風寒,或是內因抑鬱,導致氣血運行受阻,出現鬱結未發的狀態。在人體的六條經脈中,如果發現這種情況,都可能導致疾病,但特別不適合出現在肝經上。一旦發現澀脈,就必須立即使用疏肝理氣的藥物治療,這樣才能快速見效。

又曰:洪為火旺,洪者來大而去數也。洪與大有分,按指若大,久之而不見其大,止見其數,重按之不見其數,而仍見其大者為洪也。夏見此脈為宜,否則皆火旺之極也。

白話文:

還有說法:洪就是火氣過旺,洪這個字是指脈搏來勢很大,但過後就消失了,與大脈不同。大脈按壓下去時,久按不覺得增大,只感到頻率,再用力按就不再感到脈搏,但仍然感覺到脈搏較大,這就是洪脈。夏天出現這種脈象是正常的,如果不是夏天出現,那都屬於火氣過旺的極致情況。

又曰:大為血乾,大者重按而仍洪也。火之有餘,乃血之不足,血不能制火,乃見大脈,在夏天則猶非大忌。然見大脈即宜補血滋陰,以水伏火之為得耳。

又曰:沉為陰寒,沉者至深之象,深則未有不陰,陰則未有不寒者也。入石洞而陰寒逼人者,正以其深沉耳。

白話文:

另外提到:脈搏跳動得很強勁,大力按壓後仍很洪強的稱為「大脈」。這是因為火氣過盛,導致血氣不足,血氣無法控制火氣,才會出現大脈。在夏天,大脈不算大毛病。但是發現大脈時,就應該補充血氣陰液,用水的性質來壓制火氣。

又曰:遲為困乏,遲者言俟之而不能進也。行百里者半九十,非遲之之謂乎。是其力乏神困,欲進而不能,非可進而不肯進也。

白話文:

另外,「遲」是指疲睏。所謂「遲」,就是說等待它,但它卻不能前進。走一百里地的路,走到一半時感到疲倦,這不就是「遲」嗎?這是因為體力衰竭,精神睏乏,想要前進卻不能,並不是因為能前進卻不願前進。

又曰:小者氣衰,小脈言脈之小而不能大也,氣不充之故耳。

又曰:細脈言脈之細而不能粗也。江河細流,正水縮也。人身之血少,自然脈細矣。

又曰:浮脈指按即得,氣舉而升之也。

白話文:

又說:如果脈搏微弱,表示氣不足,所以脈搏顯得細小,這是因為體內的氣無法充分充盈所致。

又說:細脈是指脈搏細而不粗,就像江河中的細流,表明水勢縮減。人體內血液量少,自然脈搏就會細。

又說:浮脈是指輕輕按壓就能觸及,這是氣向上提升的表現。

又曰:伏脈指按始終不可得,或隱隱約約,或有或無者,是邪氣搏結正氣而不能出也。用藥出之者生,然出之驟亦非佳兆。

白話文:

此外,所謂伏脈,就是按脈始終都無法摸到,或者若有若無,這表示邪氣阻滯正氣,導致正氣無法發揮出來。如果透過用藥讓伏脈出現,患者就有生機;不過,如果一下子讓伏脈出現,也不是好的徵兆。

又曰:芤脈中空如無也,血失則內無血養,安得不中空乎。

又曰:實脈不獨按指有力,且有不可止抑之狀,非正氣之有餘,乃邪氣之有餘也。邪氣有餘,自然壅阻正氣矣。

又曰:弱脈不能強旺之狀,陰虛而不敢與陽氣相爭也。

又曰:濡脈言其濡滯也,濕則霑濡非歟。

又曰:長脈之現,正氣之和也。有胃氣則脈自修長,有從容和緩之象。

又曰:短脈者,欲長而不能,欲速而不達。因邪氣克犯正氣,正負而邪勝也。

白話文:

還有人說:芤脈摸起來像空空的,沒有東西一樣,這是因為血液流失了,內部沒有血液滋養,怎麼可能不空呢?

還有人說:實脈不只是按下去有力量,而且還有無法阻止、壓抑的狀態,這不是正氣充沛,而是邪氣充沛。邪氣充沛,自然就會阻礙正氣了。

還有人說:弱脈表現出無力、虛弱的狀態,這是因為陰虛,不敢跟陽氣爭奪力量。

還有人說:濡脈指的是脈象濡滯,濕氣重就會沾濕,不是嗎?

還有人說:長脈出現,代表正氣調和。有胃氣,脈象就會自然修長,呈現從容和緩的狀態。

還有人說:短脈指的是想要長但長不起來,想要快但又達不到。這是因為邪氣侵犯正氣,正氣不足而邪氣佔了上風。

又曰:代脈之現,正氣之衰,不得不止,以息其氣也。有痰氣之結,壅隔不散,亦現代脈者。然正氣不衰,痰安能作祟,使脈中止而不還乎。

白話文:

另有說法:脈搏出現間斷的情況,表示正氣衰退,必須停下來,才能讓氣息平息。有痰氣瘀結,阻滯不通,也會導致脈搏中止。然而,如果正氣不衰,痰氣怎麼能夠作亂,讓脈搏中斷且不恢復呢?

又曰:革脈來渾渾而濁亂,至擊指者是,蓋正氣之欲脫也。

又曰:結脈其來則緩,而時又現止,是力不能不止也。明是正氣甚衰,不敢與邪氣相鬥,邪氣搏結於一身耳。

又曰:促脈,急遽之狀,氣耗而勢難寬舒也。

又曰:動脈有不能安靜之勢,動極生變也。

又曰:靜脈與動相反,不動則不變,自享寧靜之福矣。

白話文:

脈象浑浊混乱,击指时尤甚,表明正气将要耗散;脉象缓慢,时而停止,说明正气衰弱,无力抵抗邪气,邪气因此在体内结聚;脉象急促,说明气血耗竭,难于舒缓;脉象动荡不安,说明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发生变化;脉象平稳,说明气血运行平和,可以安享宁静。

又曰:毛脈言如羽毛之拂體,乃有餘之象,火將浮而又息之狀,夏秋之間之正脈也。在夏則生氣之旺也,在秋則旺氣之衰也,在他時則熱氣之盛也,宜於活看。

白話文:

古文中有提到:「毛脈就像羽毛拂過身體,代表津液充足,火氣將要躁動卻又平息的現象,是夏秋之間的正常脈象。」具體來說:

  • 在夏季,毛脈表示生氣旺盛;
  • 在秋季,毛脈表示旺氣衰退;
  • 在其他季節,毛脈則表示熱氣過盛;

因此,遇到毛脈時,需要仔細觀察脈象的變化。

又曰:石脈乃沉脈之至藏之極也,冬時正脈,余時見之為寒冷矣。

又曰:耎脈不能剛健之狀,明是力之不勝耳。

又曰:堅脈至硬之狀,邪氣深入,牢不可破也。

又曰:鉤脈洪而不大之象,如鉤之有留也。乃胃脈和平,火不盛而司其令,夏日見之尤為平脈也。

又曰:躁脈似動而非動,似數而非數,似促而非促,似急而非急也,若有乾枯煩擾之狀。

又曰:搏脈者,擊指之謂也。各脈皆能擊指,俱屬太過。

又曰:散脈者,即解索之兆,乃欲留而不能留,欲存而不能存也。

又曰:絕脈者,言脈之將斷而未斷,可續而不續也。死亡之時,必現此脈。

白話文:

此外,還有人說:石脈是沉脈中最深藏的極致,在冬天時,它是正脈,其他季節出現則表示寒冷。

又有人說:軟脈表示無法強健的狀態,明顯是力量不足。

又有人說:堅脈是硬到極點的狀態,邪氣深入,牢不可破。

又有人說:鉤脈看起來很洪大,卻又不太明顯,就像鉤子有留住的感覺。這是胃脈平和,火不盛而主導其運行,在夏季出現時,尤其屬於平和的脈象。

又有人說:躁脈看起來像是要動,卻又沒有動,像是要數,卻又沒有數,像是要促,卻又沒有促,像是要急,卻又沒有急,就像是有乾燥煩躁的狀態。

又有人說:搏脈,指的是用手指敲擊脈象,所有脈象都能敲擊手指,都屬於過度。

又有人說:散脈,指的是像解開繩索的徵兆,想要留住卻留不住,想要存在卻無法存在。

又有人說:絕脈,指的是脈象即將斷掉卻還沒有完全斷掉,可以續接卻無法續接。死亡的時候,一定會出現這種脈象。

又曰:平脈者,言各脈之得其平也。如浮不甚浮,沉不甚沉,遲不甚遲,數不甚數耳。人現平脈,多是胃氣之全也,胃氣無傷,又寧有疾病哉。此脈之所以貴得平耳。

白話文:

另外,所謂「平脈」,是指各個脈絡都處於平衡的狀態。比如,浮脈不過度浮動、沉脈不過度沉隱、遲脈不過度遲緩、數脈不過度急促。人體出現平脈,通常是胃氣充盛的表現,胃氣沒有受損,怎麼會有疾病呢?所以,平脈是最理想的脈象。

又曰:鬼真君脈訣止得三十八字,然而人之疾病已盡括於其內。要在辨其異中之同與同中之異。則因常可以通變,遇變可以用常,隨時、隨地、隨症、隨人,無不可起死以回生矣。又何必拘拘於日之平旦,乘人之清氣診脈治病哉。

白話文:

另外,有人說:鬼真君的脈訣只有三十八個字,但這三十八個字已經囊括了所有人的疾病。關鍵在於辨別它們之間的相同與相異之處。這樣就能因應平常的情況通權變達,遇到突變的情況也可以用平常的原則,隨時、隨地、隨症狀、隨個人,都能起死回生。又何必拘泥於每天的早晨,趁著人的清氣來診脈治病呢?

又曰:五臟七腑各有脈,俱在寸關尺觀之。《內經》分三部之內外、前後、上下,以細察其部位,何其詳也。而鬼真君獨重五臟,將七腑略而不言,止將三焦命門以示世,又皆不專屬之於腎,何其略也。不知臟可以包腑,而腑不可以包臟,論腑太詳,必至反遺夫臟矣。不若專言五臟,治臟而治腑在其中矣。

白話文:

有人說:五臟七腑都有各自的脈象,都可以從寸口、關脈、尺部的脈象中觀察到。《內經》將脈象分為三部——內外、前後、上下,以仔細地考察其部位,真是詳細極了。而孫思邈特別重視五臟,卻略過了七腑,只將三焦和命門介紹給世人,並且都沒有專門歸屬於腎,這又是多麼簡略啊。不知道臟可以包含腑,而腑不能包含臟,如果論述腑太過詳細,必定會遺漏臟的問題。還不如專門論述五臟,治療臟的同時也會治癒腑。

三焦乃腑之一,何獨舉而言之?因世錯認三焦在於腎中,故特指明也。命門為十二經之主,世人不知,而以右尺觀之,恐失命主之義,故鬼真君辨明之也。

白話文:

三焦是人體的六腑之一,為什麼單特別提出三焦來說呢?因為世人錯誤地認為三焦位於腎臟中,所以特別指明三焦的位置。命門是十二經絡的主宰,世人不瞭解這一點,而依靠右手的寸口脈來診斷命門,恐怕會失去以命門為主導的意義,所以鬼真人口傳祕訣中特別辨明瞭這一點。

又曰:或疑王叔和《脈訣》因遺落心包,遂至傳疑千載。今鬼真君之訣,將七腑全然不講,不更滋甚乎。然而切脈止可切五臟也。七腑部位《內經》雖分,似乎有一定之理,而究難別臟腑之異,不若單切五臟,論其五行之生克,病情反無可遁也。此鬼真君不言七腑,真是至捷之法,亦是至玄之機,幸勿作王叔和遺落心包一例而並譏之也。

白話文:

有人質疑,王叔和的《脈訣》因為遺漏了心包絡,才導致後人產生千年的誤解。現在鬼真君的針灸法,完全不講七臟,不更是過分嗎?

然而,把脈時只能把五臟的脈象切出來。即使《內經》中把七臟的位置劃分清楚,看似有道理,但實際上還是很難區分臟和腑。不如只切五臟的脈,根據五行生剋的理論來推斷病情,反倒更能避免疏漏。

因此,鬼真君不提七臟的做法,確實是一種極為快捷的方法,也是一種極為高妙的訣竅。請不要把這和王叔和遺漏心包絡的錯誤相提並論,加以指責。

又曰:脈貴知微,然而得其微又甚難也。暗中摸索,而欲使臟腑之疾病了然手指之間,易乎不易乎。雖然切脈必須問症,症是腑病,即以臟之脈合之,臟之脈不病,便是腑病也,治腑而病可愈矣。症是臟病,亦以臟之脈合之,臟之脈病,是非腑病也,治臟而病亦愈矣。苟知此法,又何微之不可得哉。

白話文:

有人說:診脈的精髓在於敏銳感測,但要捕捉到微弱的脈象並不容易。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想在手指間清晰辨識出臟腑疾病,談何容易。雖然切脈必須詢問症狀,但症狀是反映腑的疾病,而臟的脈象與之相應,如果臟的脈象不異常,那麼就是腑的疾病了,治療腑的疾病就可以讓病痊癒。如果症狀是反映臟的疾病,同樣以臟的脈象相應,如果臟的脈象異常,那麼就不是腑的疾病了,治療臟的疾病就可以讓病痊癒。只要掌握這個方法,還有什麼微弱的脈象難以察覺呢?

又曰:凡人之脈,多不相同,不可以此人之脈概論諸彼人也。看一人之脈,當取其左右兩手之各脈,一一而消息之,辨其何部獨異,乃斷何經之病,庶幾得之。

白話文:

另外,每個人的脈象都不盡相同,不能用一個人的脈象來概括所有人。觀察一個人的脈象時,應該取其左右兩手的各個脈位,逐一觀察和分析,辨別哪個部位與眾不同,才能判斷出哪條經絡有問題,這樣纔有可能得出正確的診斷。

又曰:看脈須看有神無神,實是秘訣。而有神無神何以別之?無論浮沉、遲數、澀滑、大小之各脈,按指之下若有條理,先後秩然不亂者,此有神之至也。若按指而充然有力者,有神之次也。其餘,按指而微微鼓動者,亦謂有神。

白話文:

還有說法:觀察脈象必須觀察其是否有神,這是一個祕訣。那麼有神和無神如何區分呢?無論是浮脈還是沉脈、遲脈還是數脈、澀脈還是滑脈、大脈還是小脈,按壓脈搏時如果感覺條理分明,前前後後井然有序,不混亂的,這就是最有神的徵象。如果按壓時感覺飽滿有力,就是次一等的「有神」。除此之外,按壓時有微微跳動的,也屬於「有神」的範疇。

倘按之而散亂者,或有或無者,或來有力而去無力者,或輕按有而重按絕無者,或時而續時而斷者,或欲續而不能,或欲接而不得,或沉細之中倏有依稀之狀,或洪大之內忽有飄渺之形,皆是無神之脈。脈至無神,即為可畏,當用大補之劑急救之。倘因循等待,必變為死脈,而後救之晚矣。

白話文:

如果按壓時脈搏很散亂,忽有時有、忽而沒有;或者來脈有力而去脈無力;或者輕輕按壓時有脈,但重按時卻沒有;或者一會兒有脈一會兒沒有;或者想要脈相連續卻無法延續,或者想要接上卻做不到;或者在脈搏沉細中突然出現微弱的脈象,或者在脈搏強盛中忽然有虛無飄渺的形狀,這些都是無力的脈象。脈搏無力,就非常危險,必須立即用大補藥物進行急救。如果猶豫不決、等待觀望,必定會變成死脈,到那時救治就太遲了。

又曰:人有天生細微之脈,不可動曰虛弱,當統六部同觀之。倘一脈獨旺,一脈獨急,餘脈皆現細微,此非虛弱之脈也。旺乃火盛,而急乃邪侵也,以此消息,斷然不差。

白話文:

另外,人還有與生俱來的細微之脈,不要輕舉妄動,稱為虛弱脈,必須綜合考察全身六個部位的脈象。如果有一條脈尤其旺盛,另一條脈尤其急促,其餘脈象都表現得細微,這並不是虛弱的脈象。旺盛表示火氣旺盛,而急促表示有外邪入侵。根據這些徵兆推斷,肯定不會有錯。

又曰:切脈貴先調息,吾息調而後可以察病人之息。蓋病人之息,呼吸不到,未有能調者也。倘醫者之息不平,又何以知病人之息哉。故學醫者,平日學導引之法,則呼吸之間,無太過不及,自然下指之時息數分明,可以察病人之脈也。

白話文:

他們還說:把脈之前要先調息,我調息之後,才能察覺病人的呼吸。因為病人的呼吸,脈搏不到,就不可能調息了。如果醫生的呼吸不平穩,又怎麼能知道病人的呼吸呢?所以學習醫術的人,平時要學習導引的方法,這樣呼吸之間才能沒有過度或不足,自然在下指切脈時呼吸次數分明,就能察覺病人的脈象了。

又曰:看脈必須看症,蓋症所以印證夫脈也。夫人之脈不同,有天生陰脈而不現之於皮毛之內,又將可處看脈?故必觀其症候之若何,而症候正難辨也。或者其起居之靜躁,靜為陰而躁為陽也。看其飲食之寒熱,喜寒為熱而喜熱為寒也。問其大小便之燥濕短長,燥短為實而濕長為虛也。

辨其口舌之黃白峭滑,黃峭為邪盛,而白滑為正衰也。是觀症所以濟切脈之窮,而切脈所以輔觀症之妙耳。

白話文:

又說:看脈象一定要看症狀,因為症狀可以印證脈象。每個人的脈象不同,有人生來脈象為陰性,卻不表現在皮膚表面,這樣怎麼能只看脈象呢?所以一定要觀察他的症狀如何,而症狀卻很難分辨。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判斷:

  • 起居是否沉靜或躁動:沉靜屬於陰,躁動屬於陽。
  • 飲食是否偏愛寒涼或溫熱:喜歡寒涼表示熱,喜歡溫熱表示寒。
  • 大小便是否乾燥短促或濕潤綿長:乾燥短促表示實證,濕潤綿長表示虛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