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闡微》~ 洞垣全書脈訣闡微 (3)
洞垣全書脈訣闡微 (3)
1. 第三篇
鬼真君曰:五臟之病,必以寸關尺為憑;七腑之症,亦以寸關尺為據。然不分晰其精微,又何能盡知其玄妙。
白話文:
鬼真君说:五脏的病症,一定要通过寸关尺来判断;七腑的状况,也依据寸关尺来确定。但是如果不能细致分辨其中的细微变化,又怎么能完全了解其中的奥秘。
試觀其寸口也:左寸見浮,風熱上越而頭疼;右寸見浮,咽喉中燥而鼻塞。左寸見芤,胸難藏血而嘔吐;右寸見芤,胃多瘀血而痛疼。左寸見滑,熱痰入心而舌強;右寸見滑,熱痰侵肺而皮折。左寸見實,火焚心而面赤;右寸見實,火生胃而唾干。左寸見弦,風入體必多頭痛;右寸見弦,風入腸定有筋攣。
白話文:
觀察他的寸口脈:
- 左寸脈浮起:風熱上行,導致頭痛。
- 右寸脈浮起:咽喉乾燥,鼻塞。
- 左寸脈沉弱:胸中藏血困難,嘔吐。
- 右寸脈沉弱:胃中有瘀血,疼痛。
- 左寸脈滑利:熱痰入心,舌頭強硬。
- 右寸脈滑利:熱痰侵肺,皮膚起皺。
- 左寸脈堅硬:火攻心,面部發紅。
- 右寸脈堅硬:胃熱上炎,唾液乾枯。
- 左寸脈弦緊:風邪入體,多有頭痛。
- 右寸脈弦緊:風邪入腸,會出現筋攣。
左寸見緊,邪盛而心痛;右寸見緊,氣嗽而肺傷。左寸見洪,心胸起熱悶之燒;右寸見洪,頭腦生炎蒸之楚。左寸見微,心寒而虛弱何辭;右寸見微,氣冷而崩陷難免。左寸見沉,心君失相火之助;右寸見沉,肺金召寒氣之侵。左寸見澀,心脈火鬱而未舒;右寸見澀,肺金金鬱而莫達。
白話文:
左寸脈象:
- **緊:**邪氣旺盛,導致心痛。
- **洪:**心胸感到悶燒。
- **微:**心陽虛弱,身體虛寒。
- **沉:**心臟功能失常,缺乏陽氣的溫煦。
- **澀:**心火鬱結,無法暢通。
右寸脈象:
- **緊:**氣機不暢,導致咳嗽肺傷。
- **洪:**頭部有炎症。
- **微:**氣息虛冷,容易導致崩陷(指肺部功能下降)。
- **沉:**肺部虛寒,容易受寒氣侵襲。
- **澀:**肺氣鬱結,不通暢。
左寸見遲,膻中虛乏而難以衛心;右寸見遲,上焦損傷而難以生氣。左寸見伏,氣匿於脅間;右寸見伏,氣積於脘內。左寸見濡,膀胱水畜而不消;右寸見濡,皮毛汗泄而未止。左寸見弱,無血以養心;右寸見弱,乏氣以生胃。左寸見大,心經血燥而怔忡;右寸見大,肺經血乾而閉結。
白話文:
左寸
- 脈搏緩慢:表示膻中氣血不足,難以保護心臟。
- 脈搏按壓後隱藏:氣血隱藏在脅部。
- 脈搏濡軟:膀胱水液積聚,無法消退。
- 脈搏虛弱:心臟缺乏血液濡養。
- 脈搏洪大:心經血燥,導致心慌意亂。
右寸
- 脈搏緩慢:表示上焦(胸腔以上)受損,難以產生元氣。
- 脈搏按壓後隱藏:氣血積聚在胃脘部。
- 脈搏濡軟:皮毛汗液過多,無法停止。
- 脈搏虛弱:胃部缺乏氣血生發。
- 脈搏洪大:肺經血燥,導致氣血凝滯。
左寸見小,驚悸時生;右寸見小,怯弱日甚。左寸見虛,心中恍惚;右寸見虛,胃內衰微。左寸見細,運行乏力;右寸見細,言語無神。左寸見微,包絡有寒邪之入;右寸見微,胸脘有陰氣之招。左寸見急,心疼不免;右寸見急,喉痛安辭。左寸見短,三焦之氣自怯;右寸見短,再宿之食難消。
白話文:
左寸脈小:
- 受驚嚇時會出現,表示心神不寧。
右寸脈小:
- 越來越小,表示膽小怯懦的情況加重。
左寸脈虛:
- 感覺恍恍惚惚,表示心神失守。
右寸脈虛:
- 說明胃氣虛弱。
左寸脈細:
- 氣血運行不暢。
右寸脈細:
- 說話無精打採。
左寸脈微:
- 表明包絡(胸腔或腹腔)受寒邪侵襲。
右寸脈微:
- 胸腔或胃脘有陰氣入侵。
左寸脈急:
- 會出現心痛。
右寸脈急:
- 可能有喉嚨痛。
左寸脈短:
- 三焦之氣虛弱。
右寸脈短:
- 隔夜食物難以消化。
左寸見代,心痛勿訝;右寸見代,痰塞何妨。左寸見結,邪搏於心包;右寸見結,邪蟠於胃脘。左寸見促,積聚有煩悶之苦;右寸見促,留滯興痞滿之憂。左寸見革,心氣散漫而不收;右寸見革,肺氣飛越而不返。左寸見動,歡娛妊子之祥;右寸見動,飲食傷氣之兆。左寸見毛,心火動而將刑肺金;右寸見毛,肺火起而將克肝木。
白話文:
左邊寸口脈跳動有力,心痛不必驚訝;右邊寸口脈跳動有力,痰塞也不妨礙。左邊寸口脈摸起來沉結,邪氣侵犯心包;右邊寸口脈摸起來沉結,邪氣停留在胃脘。左邊寸口脈摸起來跳動急促,積聚在體內,令人感到煩悶;右邊寸口脈摸起來跳動急促,留滯在體內,令人感到痞滿。左邊寸口脈摸起來跳動虛弱,心氣散漫而不收斂;右邊寸口脈摸起來跳動虛弱,肺氣飛越而不返。左邊寸口脈摸起來跳動有力且活躍,是歡娛妊子的吉兆;右邊寸口脈摸起來跳動有力且活躍,是飲食傷氣的徵兆。左邊寸口脈摸起來跳動微弱且細小,心火動而將要刑克肺金;右邊寸口脈摸起來跳動微弱且細小,肺火起而將要克制肝木。
左寸見鉤,心氣安而夢魂適;右寸見鉤,肺氣肅而膀胱通。左寸見堅,邪犯心而呼號;右寸見堅,邪侵肺而咳嗽。左寸見躁,無血養神;右寸見躁,無精定魄。左寸見搏,火太過而焚心;右寸見搏,火太過而爍肺。左寸見石,陰寒直搗於膻中;右寸見石,冷氣逼居於脘內。左寸見散,心有無可奈何之象;右寸見散,肺有但出無入之悲。
白話文:
左寸脈見鉤形:心氣安穩,入睡容易,夢境適意。
右寸脈見鉤形 :肺氣肅降,膀胱功能通暢。
左寸脈見堅硬 :外邪侵犯心臟,會出現呼號的症狀。 右寸脈見堅硬 :外邪侵犯肺部,會導致咳嗽。
左右寸脈見躁動 :氣血不足,無法滋養精神和魂魄。 左右寸脈見搏動 :火氣過盛,灼傷心肺。
左右寸脈見石硬 :陰寒之氣直衝胸腔。 左右寸脈見散漫 :心肺功能虛弱,氣息出多入少。
試觀其關中也:左關見浮,肝犯風而眼赤:右關見浮,胃入風而渴生。左關見芤,必肝傷而失血;右關見芤,必腸毒而便膿。左關見滑,頭目腫痛堪嗟;右關見滑,脾胃熱焚甚苦。左關見實,痎癖可徵;右關見實,心腹多痛。左關見弦,肝旺生風;右關見弦,脾崩不食。左關見緊,筋脈急拘;右關見緊,嘈雜嘔吐。
白話文:
觀察關脈中部的脈象:
左關脈浮,肝氣受風侵襲,導致眼睛發紅。
右關脈浮,胃氣受風侵襲,導致口渴。
左關脈沉細,必是肝臟受傷,失血過多。
右關脈沉細,必是大腸有毒,導致便中帶膿。
左關脈滑利,頭部、眼睛腫痛難耐。
右關脈滑利,脾胃內熱嚴重,灼痛不已。
左關脈實大,癲癇症狀明顯。
右關脈實大,心腹疼痛頻繁。
左關脈弦緊,肝氣旺盛,生風。
右關脈弦緊,脾臟功能失常,導致不思飲食。
左關脈緊促,筋脈急劇收縮。
右關脈緊促,噁心嘔吐難耐。
左關見洪,眼目生花;右關見洪,心腹結痛。左關見沉,必陰寒之癖積;右關見沉,定冷氣之難安。左關見澀,風邪寒閉,因氣鬱而有餘;右關見澀,飲食傷殘,實血虛之不足。左關見遲,兩脅多寒;右關見遲,中焦微冷。左關見伏,關格收藏;右關見伏,霍亂吐瀉。左關見濡,癉症將成;右關見濡,水臌可畏。
白話文:
左關脈象
- 洪大:眼睛發紅,視物不清。
- 沉伏:體內有寒氣,病邪積存。
- 澀滯:外感風邪或寒氣,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氣鬱過剩。
- 遲緩:兩脅受寒。
- 伏脈:脈搏隱沒,陽氣不足,閉藏之象。
- 濡軟:疾病將要形成。
右關脈象
- 洪大:心腹疼痛。
- 沉伏:體內寒氣過盛,難以安撫。
- 澀滯:飲食不當,導致血虛氣弱。
- 遲緩:中焦受寒。
- 伏脈:霍亂吐瀉。
- 濡軟:水腫嚴重,病勢兇險。
左關見弱,筋痿宜防;右關見弱,氣短鬚補。左關見數,肝火盛而目紅;右關見數,胃火旺而口渴。左關見大,怒氣傷肝;右關見大,狂陽傷胃。左關見小,肝膽氣衰;右關見小,脾胃血少。左關見虛,必益其血;右關見虛,須補其津。左關見微,溫其下元之憊;右關見微,暖其氣海之寒。
白話文:
左關脈搏
- 脈搏微弱:可能有經絡虛弱或筋骨痿廢的問題。
- 脈搏數跳:肝火旺盛,可能導致眼睛發紅。
- 脈搏粗大:氣血旺盛,但可能伴隨怒氣傷肝。
- 脈搏細小:肝膽氣虛。
- 脈搏空虛:需要補血。
- 脈搏微弱而細:需要溫補下焦。
右關脈搏
- 脈搏微弱:可能有氣短的問題,需要補氣。
- 脈搏數跳:胃火旺盛,可能導致口渴。
- 脈搏粗大:狂燥陽氣傷胃。
- 脈搏細小:脾胃氣血不足。
- 脈搏空虛:需要補津液。
- 脈搏微弱而細:需要溫暖氣海的寒氣。
左關見細,慮腳膝之酸;右關見細,恐肚腹之瀉。左關見急,肝痛而不能眠;右關見急,脾傷而自難臥。左關見代,肝絕而痛則無妨;右關見代,肝絕而安則無救。左關見結,胸滿而痰結於中;右關見結,脾傷而滯氣於下。左關見促,肝無腎水之滋;右關見促,脾無腎火之養。
白話文:
- **左關脈細:**擔心腳膝痠痛。
- **右關脈細:**擔心腹瀉。
- **左關脈急:**肝痛導致失眠。
- **右關脈急:**脾胃受傷,難以入睡。
- **左關脈代:**肝氣耗竭,疼痛程度降低。
- **右關脈代:**肝氣耗竭,但症狀嚴重。
- **左關脈結:**胸悶,痰液積聚在胸中。
- **右關脈結:**脾胃受傷,氣滯在下焦。
- **左關脈促:**肝臟得不到腎水的滋潤。
- **右關脈促:**脾胃得不到腎火的溫煦。
左關見革,氣脫於木旺之時;右關見革,氣脫於土崩之候。左關見動,兩脅有氣痛之愁;右關見動,中焦有火焚之懼。左關見毛,肝木旺而生風;右關見毛,胃土盛而動火。左關見耎,無病之人;右關見軟,加粲之客。左關見鉤,肝血之足;右關見鉤,脾氣之安。左關見靜,優遊享無事之福;右關見靜,舒暢享強食之愉。
白話文:
左關脈象:
- 見革脈: 氣虛,發生在肝氣旺盛的時候。
- 見動脈: 兩側脇痛。
- 見毛脈: 肝氣旺,生風。
- 見耎脈: 身體健康。
- 見鉤脈: 肝血充足。
- 見靜脈: 心情舒暢,安逸享福。
右關脈象:
- 見革脈: 氣脫,發生在脾胃虛弱的時候。
- 見動脈: 中焦有熱,如火焚燒。
- 見毛脈: 脾胃熱盛。
- 見軟脈: 脾胃虛弱,飲食不佳。
- 見鉤脈: 脾氣穩健。
- 見靜脈: 胃口好,消化順暢。
左關見石,筋得寒而拘攣;右關見石,胃因冷而泄瀉。左關見堅,邪必留戀於經絡;右關見堅,邪必會聚於臟腑。左關見躁,必苦血乾而多怒;右關見躁,必苦液涸而善嘔。左關見搏,防太盛之中風;右關見搏,慮過旺之狂病。左關見散,筋馳而不能收;右關見散,肢解而不可舉。
白話文:
左關脈象
- **見石:**筋脈受寒,肌肉痙攣。
- **見堅:**邪氣滯留在經絡中。
- **見躁:**因血虛而容易發怒。
- **見搏:**中風的徵兆。
- **見散:**筋脈鬆弛無力。
右關脈象
- **見石:**胃寒導致腹瀉。
- **見堅:**邪氣聚集在臟腑內。
- **見躁:**液體不足,容易嘔吐。
- **見搏:**狂躁症的徵兆。
- **見散:**肢體無力,舉不起來。
試觀其尺下也:浮見尺左,水虧而雙耳齊聾;浮見尺右,火旺而大腸自秘。芤見尺左,小遺多膿血之災;芤見尺右,大便下赤紅之歡。滑見尺左,水入腰而作楚;滑見尺右,痰流足以成痹。實見尺左,膀胱水閉而不通;實見尺右,溺瀝火澀而難出。弦見尺左,腰腹重滯生疼;弦見尺右,腎臟風邪作耗。
白話文:
觀察脈搏尺部:
- 浮脈出現在尺部左側:表示腎水不足,雙耳可能失聰。
- 浮脈出現在尺部右側:心火旺盛,大腸容易便祕。
- 芤脈出現在尺部左側:小便可能混有膿血。
- 芤脈出現在尺部右側:大便呈紅色。
- 滑脈出現在尺部左側:腎水過多,腰部疼痛不適。
- 滑脈出現在尺部右側:痰濕過多,容易導致肢體麻木。
- 實脈出現在尺部左側:膀胱有水濕不通。
- 實脈出現在尺部右側:小便淋漓澀痛,難以排出。
- 弦脈出現在尺部左側:腰部和腹中疼痛沉重。
- 弦脈出現在尺部右側:腎臟有風寒侵襲,造成不適。
緊見尺左,耳似蟬鳴;緊見尺右,臍同蟲咬。洪見尺左,水熬干而消渴;洪見尺右,火炎上而夢遺。微見尺左,盜汗淋漓;微見尺右,腸鳴泄瀉。沉見尺左,精冷如冰;沉見尺右,腰寒若水。澀見尺左,陰寒疝結;澀見尺右,逆冷腸崩。遲見尺左,下焦寒冷;遲見尺右,小腹陰凝。
白話文:
緊:脈象緊,左側:耳朵像蟬鳴;脈象緊,右側:肚臍像蟲子咬。
洪 :脈象洪,左側:水份過多而口渴;脈象洪,右側:火氣旺盛而夢遺。 微 :脈象微,左側:盜汗不止;脈象微,右側:腸鳴腹瀉。 沉 :脈象沉,左側:精冷如冰;脈象沉,右側:腰部寒冷如水。 澀 :脈象澀,左側:陰寒,疝氣結塊;脈象澀,右側:寒氣上逆,腸子破裂。 遲 :脈象遲,左側:下腹寒冷;脈象遲,右側:小腹寒凝。
伏見尺左,陽氣不升;伏見尺右,陰氣更閉。濡見尺左,寒濕侵骨;濡見尺右,冷痿中腰。弱見尺左,雙足骨酸;弱見尺右,兩腿氣乏。大見尺左,腎涸於遺精;大見尺右,命殘於作用。小見尺左,水耗無多;小見尺右,火衰不旺。虛見尺左,心腎不交;虛見尺右,水火皆乏。
白話文:
陽氣不升
舌左邊凹陷:陽氣不足,無法上升。
陰氣更閉
舌右邊凹陷:陰氣過剩,更加閉塞。
寒濕侵骨
舌左邊濕潤:寒氣濕氣侵蝕骨頭。
冷痿中腰
舌右邊濕潤:寒氣濕氣導致腰部發冷發麻。
雙足骨酸
舌左邊虛弱:腎氣不足,雙腳骨頭痠痛。
兩腿氣乏
舌右邊虛弱:脾氣不足,兩腿氣力虛弱。
腎涸於遺精
舌左邊大而濕潤:腎氣虛弱,導致遺精。
命殘於作用
舌右邊大而濕潤:命門火衰,體力虛弱。
水耗無多
舌左邊小而乾枯:腎中津液不足。
火衰不旺
舌右邊小而乾枯:心火不足,無法溫暖身體。
心腎不交
舌左邊虛弱:心腎失調,無法互相溝通。
水火皆乏
舌右邊虛弱:水火不足,身體虛弱。
微見尺左,冷入關元;微見尺右,寒通腹裡。細見尺左,髓冷脛枯;細見尺右,命寒精泄。數見尺左,水少而火沸為痰;數見尺右,火炎而水隨作喘。急見尺左,痛入陰丸;急見尺右,疼添小腹。短見尺左,自無延齡之福;短見尺右,定含怯戰之羞。代見尺左,精敗欲絕;代見尺右,火熄將亡。
白話文:
脈象微見尺脈左方:
- 冷氣進入關元穴,造成身體虛冷。
脈象微見尺脈右方:
- 寒氣通達腹腔,引起腹部不適。
脈象細見尺脈左方:
- 骨髓虛寒,導致小腿枯瘦。
脈象細見尺脈右方:
- 命門寒弱,精氣外泄。
脈象數見尺脈左方:
- 水分不足,火氣亢盛,形成痰飲。
脈象數見尺脈右方:
- 火氣過旺,水液隨之而發,導致喘鳴。
脈象急見尺脈左方:
- 疼痛蔓延至睪丸。
脈象急見尺脈右方:
- 疼痛加重,波及小腹。
脈象短見尺脈左方:
- 壽命不長,福氣薄弱。
脈象短見尺脈右方:
- 膽怯畏戰,容易受驚。
脈象代見尺脈左方:
- 精氣衰敗,瀕臨死亡。
脈象代見尺脈右方:
- 陽火熄滅,生命垂危。
結見尺左,邪襲水而不散;結見尺右,邪乘火而不離。促見尺左,髓耗而足難行步;促見尺右,火衰而氣不通心。革見尺左,玉關不閉;革見尺右,河車俱焚。動見尺左,定然魂夢多遺;動見尺右,定然陽強不倒。毛見尺左,精耗而龍火將興;毛見尺右,焰騰而命門自熱。耎見尺左,腎弱相宜;耎見尺右,火衰當助。
白話文:
結見尺左:身體左側脈搏結實,表示邪氣侵襲到水中,無法散開。
結見尺右 :身體右側脈搏結實,表示邪氣乘著火勢而無法離開。
促見尺左 :身體左側脈搏急速,表示骨髓消耗,導致足部難以行走。
促見尺右 :身體右側脈搏急速,表示心火衰敗,導致氣血難以通達心臟。
革見尺左 :脈搏出現龜甲紋路,身體左側脈搏虛弱,表示玉關(肺門)無法閉合。
革見尺右 :脈搏出現龜甲紋路,身體右側脈搏虛弱,表示河車(心腎相交處)氣血耗盡。
動見尺左 :脈搏動得很快,身體左側脈搏強勁,表示魂魄容易離散。
動見尺右 :脈搏動得很快,身體右側脈搏強勁,表示陽氣過盛,難以平息。
毛見尺左 :脈搏出現似毛髮的細細脈象,身體左側脈搏虛弱,表示精氣耗損,龍火(腎火)將要旺盛。
毛見尺右 :脈搏出現似毛髮的細細脈象,身體右側脈搏虛弱,表示心火旺盛,導致體溫升高。
耎見尺左 :脈搏出現弱而緩慢的脈象,身體左側脈搏微弱,表示腎氣虛弱。
耎見尺右 :脈搏出現弱而緩慢的脈象,身體右側脈搏微弱,表示心火衰弱,需要滋補。
鉤見尺左,陰平之士;鉤見尺右,陽秘之徒。靜見尺左,閉關可信;靜見尺右,守真無疑。石見尺左,精無傾失之慨;石見尺右,陽有退藏之慶。堅見尺左,邪入於骨髓;堅見尺右,邪居於腰膝。躁見尺左,腎難上交於心;躁見尺右,陽且高越於膈。搏見尺左,膀胱越熱閉之淋;搏見尺右,咽喉長瘡蛾之腫。
散見尺左,腎水欲絕於須臾;散見尺右,元陽將逃於頃刻。
白話文:
尺脈見鉤形在左側: 脾氣陰虛,體質虛弱。
尺脈見鉤形在右側: 陽氣鬱閉,體內有熱。
尺脈見靜脈在左側: 體內寒凝,適合閉門休養。
尺脈見靜脈在右側: 陽氣充沛,身心健康。
尺脈見石脈在左側: 精氣充盈不散。
尺脈見石脈在右側: 陽氣旺盛,有收斂藏匿之象。
尺脈見堅脈在左側: 邪氣侵入骨髓。
尺脈見堅脈在右側: 邪氣停滯在腰膝。
尺脈見躁脈在左側: 腎氣虛弱,難以與心氣相交。
尺脈見躁脈在右側: 陽氣過旺,甚至高於橫膈。
尺脈見搏脈在左側: 膀胱過熱,閉塞不通。
尺脈見搏脈在右側: 咽喉腫脹、長瘡。
此皆六部之專主,亦即各脈之旁通。然而各脈之中,緩急為要;六部之內,長脈為宗。脈長而命根深,脈緩而胃氣在,故上中下必取其緩,而寸關尺必尚其長也。
白話文:
這些都是六臟六腑的專門主治,也就是各經脈的旁通。然而在各經脈中,緩慢或急促很重要;在六臟六腑中,長脈是主導。脈搏長則壽命長,脈搏緩慢則胃中有氣,所以上中下三部都要採取緩脈,而寸、關、尺三部脈象都要重視其長。
陳士鐸曰:脈有兼見以觀其變,必有獨現以顯其常,常變之道,不可不分觀之也。鬼真君先言其變,示變之宜知也,再言其常,示常之宜諳也。知常而後達變,又寧至有治常之失哉。
又曰:脈不分觀部位,則病情不可得而知,此寸關尺必須分觀其脈也。
白話文:
陳士鐸說:運用脈象時,既要觀察其變化,又要看到其常態,因為變與常是不可分開的。鬼真君先講它的變化,表明變化要了解;然後又講它的常態,表明常態要熟悉。明白常態才能應對變化,否則怎能避免治療常態的失誤呢?
又曰:脈有寸關尺無脈,而脈見於列缺之間者,世人以為反關脈也,此乃經脈虛而絡脈盛也。經脈虛,故不現於寸關尺之三部,絡脈盛,故現於列缺之間。蓋直行為經而旁出為絡。列缺正絡脈之穴也,在兩手交叉食指盡處,兩筋骨罅中,屬肺經之絡別走陽明之絡也。此中原有動脈,宜細動而不宜大動。
白話文:
此外,古籍中提到:脈象中,寸關尺三部都沒有脈搏,但脈搏卻出現在列缺穴(手指交叉時,食指末端的凹陷處)的部位。世人認為這是反關脈,其實不然,這是因為經脈虛弱,而絡脈旺盛所致。經脈虛弱,所以寸關尺三部沒有脈搏;絡脈旺盛,所以脈搏出現在列缺穴。
因為絡脈是從經脈旁側分支出來的。列缺穴是絡脈上的穴位,位於兩手食指相交的盡頭,兩條筋骨之間的凹陷處,屬於肺經的絡脈,同時走陽明經的絡脈。這個部位原本就有一條動脈,應該輕微地跳動,而不適宜跳動過於劇烈。
今寸關尺三部無脈,而此處之脈大動,亦現三部之象,是陽勝於陰也。《千金翼》謂:陽脈逆反大於寸口三絡,正謂反關脈也,亦當分觀其動,以別疾病耳。
白話文:
現在寸關尺三部脈皆無,而這個地方的脈搏跳動很強,並且呈現三部的特徵,這是陽氣勝過陰氣的表現。《千金翼方》中說:陽脈逆行,跳動比寸口的三條絡脈還強,正是所謂的「反關脈」,也應該仔細觀察它的跳動,以區分不同的疾病。
又曰:寸關尺分上中下也。心肺居上而以寸觀之,象天也;肝脾居中而以關觀之,象人也;腎居下而以尺觀之,象地也。醫道必合天地人以論醫,則醫無剩義;脈訣亦必合天地人以示法,則法無遁情。非好作廣大之語也,實有不如此,則其法為不備耳。
白話文:
另外說:寸、關、尺這三個脈位分別代表上、中、下。心和肺位於上,所以用「寸脈」診察,就好比觀察天一樣;肝和脾位於中,所以用「關脈」診察,就好比觀察人一樣;腎位於下,所以用「尺脈」診察,就好比觀察地一樣。醫學必須符合「天地人」的原理來探討,這樣醫學理論才完備無缺;脈訣也必須符合「天地人」的原理來制定法則,這樣法則才沒有遺漏。這不是為了說好聽話而誇大其詞,而是如果缺少了這些,那麼這個法則就不周全了。
又曰:寸關尺分上中下切之是矣,然其中有上而兼中者,有中而兼下者,有中而兼上下者,又不可不知之也。如寸脈浮而連於關,關脈數而連於尺,如關脈大而連於寸尺者是也。此又當合寸關尺而同觀,又不可專主於寸而不及關,專主於關而不及寸尺,又在臨症切脈而變通之也。
白話文:
又有人說:寸、關、尺分為上、中、下三部,以手指切脈於這三個部位是正確的。不過其中也有上部兼中部的,中部分下部的,中部分上下部的,這些情況也要知道。例如:寸脈浮起而與關脈相連,關脈快速而與尺脈相連,關脈強大而與寸尺脈相連等。這種情況需要將寸、關、尺三脈合起來看,不能只關注於寸脈而忽略關脈,也不能只關注於關脈而忽略寸尺脈。在實際診脈時應靈活變通。
又曰:脈宜分觀,以別虛實。然又有合寸關尺以分虛實者,大約左之寸關尺齊旺者,乃外感居多。右之寸關尺齊旺者,乃內傷居多。非單左寸旺為外感,右寸旺為內傷也。
白話文:
另一個說法:把脈時要分開來看,用來區分身體的虛弱和強壯。然而還有一種根據寸關尺合起來區分虛實的方法,大體上來說,左手寸關尺脈都很興旺,多是外感風寒邪氣造成的疾病。右手寸關尺脈都很興旺,多是內傷引起的疾病。並不是單純地以左手寸脈興旺作為外感,右手寸脈興旺作為內傷的依據。
又曰:寸關尺分觀之後,又宜合觀。不分觀不知其細,不合觀不得其和。故分觀之時,當以一指切其脈,合觀之時,又當以三指切其脈也。
白話文:
又說:診察了寸關尺三部脈位後,還需要綜合觀察。不分開觀察,就無法瞭解各部脈位的細微特徵;不綜合觀察,就無法得到整體脈象的和諧性。所以,分開觀察的時候,應該用一個手指切脈;綜合觀察的時候,又應該用三個手指切脈。
又曰:看寸關尺三部之脈,先切關脈,而後看寸脈,由寸脈而後看尺脈,左右相同。
又曰:今人看脈,男先看左,女先看右。男女之脈,何常有異,正不必如此拘拘也。
白話文:
又說:診察寸關尺三個部位的脈象時,先按關脈,然後再看寸脈,從寸脈再看尺脈,左右手都是一樣的。
又說:現在的人診脈,男性先看左手,女性先看右手。但是男女的脈象並沒有固定的不同,所以不必如此刻板地去做。
又曰:凡人脈貴有胃氣。胃氣者,平氣也。毋論寸關尺,下指之時覺有平和之象,即是有胃氣也,非獨右關平和始有胃氣耳。
白話文:
另外,古人說:一般人的脈象,最重要的是要有胃氣。胃氣,指的是平和的氣。不論是寸脈、關脈、尺脈,只要在下指的時候,感覺到平和的感覺,那表示就有胃氣,並非只有關脈平和纔有胃氣。
又曰:脾與胃為表裡,胃病則脾必病,脾病則胃亦病,病安有胃氣哉。故脾脈與胃脈同觀,所以脾胃之脈,皆在右關切之耳。
白話文:
文中又說:脾臟和胃相輔相成,胃出現問題,脾臟也會受影響;脾臟出現問題,胃也會出現問題。這種情況下,怎麼還會出現胃氣呢?所以,需要同時診視脾臟和胃的脈象。正因如此,脾臟和胃的脈象都位於右側的手腕關脈上。
又曰:胃旺而脈愈微,胃衰而脈愈盛,故右關太旺,反是胃氣之虛也。然而右關之旺,又由於左關之旺也。左關旺而右關不能衰,此木來剋土之象,又不可不知之也。
白話文:
古文說:胃氣強盛時,脈搏會變得微弱,胃氣衰敗時,脈搏會變得強盛。因此,右手關脈過於強盛,反而是胃氣虛弱的徵兆。然而,右手關脈過於強盛,又往往是由於左手關脈過於強盛所致。左手關脈過於強盛,而右手關脈不能衰弱,這是木來剋土的徵象,不可不知曉。
又曰:三部之脈,前人以尺脈為根,似乎切脈重在尺也。不知本實先撥,固然枝葉難榮。然而過於摧殘,如狂風大雨拔木折枝,根亦隨竭。此脈所以必統三部而分觀之也。
白話文:
又有另一種說法:三部的脈象,前人認為尺脈是根本,好像把脈診斷的重點在尺脈上。然而如果本末倒置,先對本體進行治療,勢必枝葉難以繁榮。但是如果過度地破壞,就像狂風暴雨刮倒樹木、折斷枝條,根本也會隨之枯竭。因此,診脈時必須綜合三部的脈象,進行區別觀察。
又曰:寸關尺各有內外之分,尺外尺裡,關外關裡,寸外寸裡,皆從左右以分內外,而非上下以分內外也。余注《內經》已詳哉言之矣。而鬼真君不言及此者,蓋舉其要而示人耳。
白話文:
又說:寸、關、尺三部脈位各有內外之分,尺外尺裡、關外關裡、寸外寸裡,都是從左右來區分內外,而不是從上下來區分內外。我在給《內經》作注釋時已經詳細地說過了。而鬼真君沒有提到這一點,可能是為了抓住主要問題告訴別人而已。
又曰:脈分三部,上寸也,中關也,下尺也。寸之內又分左右,左寸候心,而包絡膻中統其內,右寸候肺,而胸脘咽喉統其內。關之內又分左右,左關候肝,而膽脅膈則統其內,右關候脾,而胃則統其內。尺之內又分左右,左尺候腎之水,而小腸膀胱小腹股膝統其內,右尺候腎之火,而大腸腰口脛胻統其內。
白話文:
另外說:脈搏分為三部,上面為寸,中間為關,下面為尺。寸部內又分左右,左寸反映心臟,連同膻中這個部位,右寸反映肺臟,連同胸腔、咽喉這個部位。關部內又分左右,左關反映肝臟,連同膽囊、脅肋、膈膜這個部位,右關反映脾臟,連同胃這個部位。尺部內又分左右,左尺反映腎臟的水液,連同小腸、膀胱、小腹、大腿、膝蓋這個部位,右尺反映腎臟的火氣,連同大腸、腰部、小腿脛骨、肌肉這個部位。
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異,上焦屬於寸,中焦屬於關,下焦屬於尺,不可於右腎候之也。命門為十二經之主,不屬於右腎,而不得不候之於右腎也。部位既明,切脈自無疑。
白話文:
三焦分為上焦、中焦、下焦。上焦對應寸脈,中焦對應關脈,下焦對應尺脈,不能僅以右腎脈來判斷。命門是十二經穴的主穴,不屬於右腎,但不得不以右腎脈來判斷。部位清楚後,切脈就不會有疑問。
又曰:鬼真君所分之部位,一皆準於《內經》,與王叔和所定,大相懸殊,世人見之,未有不驚異者也。然而鬼真君正恐人驚異,單言五臟而不言七腑。鐸慮部位不明,又將何以診脈,故於前條細列以問世,第推鬼真君之意,但知五臟之脈,正不必又及七腑之脈也。鐸重言之,似乎饒舌矣。
白話文:
鬼真君所提出的穴位部位,完全符合《黃帝內經》的記載,與王叔和所定的穴位大不相同。世人看到鬼真君的說法,無不感到驚訝。然而,鬼真君正是擔心人們驚訝,因此只講五臟而不講七腑。但如果穴位部位不明確,我們怎能診脈呢?所以我之前的文章才詳細列出穴位部位,並向世人請教。但如果按照鬼真君的想法,只要瞭解五臟的脈絡,就不必再關注七腑的脈絡。我多次重申此事,似乎有些囉嗦了。
又曰:五臟各有表裡,心則與小腸為表裡也,肝則與膽為表裡也,肺則與大腸為表裡也,脾則與胃為表裡也,腎則與膀胱為表裡也。表病則里病,原相關切,故治里正所以治表也。何必分表是表,而不屬之於臟,里是里,而不屬之於腑哉。
白話文:
文中表示:五臟各自分為表裡,心和肺互為表裡,肝和膽互為表裡,肺和大腸互為表裡,脾和胃互為表裡,腎和膀胱互為表裡。表裡關係密切,因此治療裡症也能治好表症。何必非要將表症單獨列為表症,而與臟腑不相關聯,將裡症單獨列為裡症,而與臟腑不相關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