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脈訣闡微》~ 洞垣全書脈訣闡微 (7)

回本書目錄

洞垣全書脈訣闡微 (7)

1. 第二篇

澀中兼小,氣血虧而鬱志莫伸;澀中兼實,氣血壅而思想難遂;澀中兼微,氣寒而滯;澀中兼細,血少而愁;澀中兼洪,鬱怒不解;澀中兼急,郁痛安禁;澀中兼結,邪搏於兩脅之間;澀中兼促,正虧於半表之際;澀中兼革,氣欲脫於腎肝:澀中兼代,氣將絕於脾胃;澀中兼石,寒鬱不宣;澀中兼堅,風鬱難出;澀中兼搏,郁甚莫解;澀中兼靜,鬱極安移。

滑而兼大,痰借血以為災;滑而兼小,痰借氣而作祟;滑而兼實,氣塞於痰中;滑而兼微,痰冷於胸次;滑而兼細,痰旺而血枯;滑而兼弦,水盛而風急;滑而兼洪,濕熱成黨;滑而兼芤,痰血為疴;滑而兼緊,邪得濕以助威;滑而兼急,邪乘濕而增痛;滑而兼濡,濕盛恐邪氣之添脹;滑而兼革,水多防正氣之難收;滑而兼動,水畜致腸腹之鳴;滑而兼毛,火沸召痰涎之吐;滑而兼耎,濕痰積而不消;滑而兼堅,濕邪留而不散;滑而兼搏,痰有傾盆之嘔;滑而兼散,水如走石之崩。

餘脈俱可類推,各經正當細晰。總以脾胃之氣為要,更以平緩之脈為先。倘下指之時,均有寧靜之致,庶幾藥餌之用,可許康健之祥矣。

陳士鐸曰:凡人之病,變遷不常,而脈亦因病殊形,必非一狀,大約一經之中必兼二脈以相見也。合二脈以論症,而症始出焉。合二脈以用藥,而藥始當焉。但二脈兼見甚多,不止浮沉遲數澀滑濡也。然苟知兼見之大旨,則以七脈為綱,以餘脈為紀,又何病之不可推測哉。

又曰:脈有同中之異,亦有異中之同。同是浮脈,而何以有各脈之異;同是沉脈,而何以有各脈之殊。蓋脈無一定之形,必兼兩脈而並見也。兩脈既然並見,合兩脈以治一病,自易見功。然而兩脈之現,必察其同異。知其同中之異,竟治其異而不必顧其同;知其異中之同,竟治其同而不必顧其異。從此消息,醫道烏得不神哉。

又曰:千態萬狀者,病也。千變萬化者,脈也。鬼真君以三十八字盡脈之理,毋乃太簡乎。故又取兼見之脈以示世,似乎克盡其變矣。然而兼見之脈,止取浮沉遲數澀滑濡之七脈,而其餘三十一脈不言兼見,或疑其訣之不全,而立法之未善也。不知脈之大綱,而浮沉遲數澀滑之六字耳。

舉其大綱,而余可類推,又何必瑣細之盡告哉。吾意於浮沉遲數澀滑之外,引濡脈之兼見者,亦可無事重宣耳。鬼真君惟恐人之拘執而不通也,故略舉一濡脈以訓世耳。

又曰:兼見之脈,須先看七脈為主,既得七脈,而後辨其兼見之形,則同中之異與異中之同,無難細得也。以七脈為綱,以兼見為緯,實切脈之權輿也。

又曰:切脈實難,而辨其異同不尤難乎。然而無難也。知浮沉遲數澀滑濡之七脈,而其餘三十一脈兼而察之,則其病可意會也。況鬼真君又明告之乎。細讀此訣,亦何患脈之難知,而病之難識哉。

白話文:

第二篇

脈象摸起來澀而兼帶細小,是氣血虛弱、導致情緒壓抑而無法舒展;澀而兼帶實,是氣血壅滯、思緒難以順暢;澀而兼帶微弱,是體內寒冷而導致氣血運行遲緩;澀而兼帶細微,是血液不足而令人憂愁;澀而兼帶洪大,是內心鬱悶憤怒而無法排解;澀而兼帶急促,是內心鬱痛而難以忍受;澀而兼帶結實,是邪氣侵犯在兩側脅肋之間;澀而兼帶短促,是正氣虧損於身體半表半裡的交界處;澀而兼帶像皮革一樣的硬,是氣將要從腎臟和肝臟脫散;澀而兼帶間歇,是脾胃的氣將要衰竭;澀而兼帶像石頭一樣的堅硬,是寒氣鬱結而無法宣洩;澀而兼帶堅硬,是風邪鬱結而難以發散;澀而兼帶強烈搏動,是鬱結到極點而無法排解;澀而兼帶靜止不動,是鬱結到極點而難以轉移。

脈象摸起來滑而兼帶洪大,是痰借助血液而為害;滑而兼帶細小,是痰借助氣而作祟;滑而兼帶實,是氣被痰堵塞;滑而兼帶微弱,是胸中痰液寒冷;滑而兼帶細微,是痰液旺盛而導致血液枯竭;滑而兼帶像琴弦一樣的緊繃,是體內水液過多而風邪急迫;滑而兼帶洪大,是濕熱相互勾結;滑而兼帶空虛,是痰和血一起造成疾病;滑而兼帶緊繃,是邪氣得到濕氣的幫助而更加猖獗;滑而兼帶急促,是邪氣借助濕氣而加重疼痛;滑而兼帶柔軟,是濕氣旺盛,恐怕邪氣會更加膨脹;滑而兼帶像皮革一樣的硬,是體內水液過多,要防止正氣難以恢復;滑而兼帶跳動,是體內積水導致腸腹鳴響;滑而兼帶像羽毛一樣的輕柔,是體內火氣旺盛,導致痰液湧出;滑而兼帶軟弱,是濕痰積聚而不消散;滑而兼帶堅硬,是濕邪停留在體內而不散去;滑而兼帶強烈搏動,是痰液多到如同傾盆大雨般嘔吐;滑而兼帶散亂,是水液如同奔流的石頭般潰散。

其他脈象都可以依此類推,每一條經脈都要仔細分析。總體來說,以脾胃之氣為最重要,更要以平緩的脈象為先。如果把脈的時候,都能感受到脈象平靜祥和,那麼藥物的使用就能夠期望帶來康復。

陳士鐸說:人的疾病,變化無常,脈象也會因為疾病而呈現不同的形態,絕對不會只有一種樣子,大概來說,在一條經脈中一定會同時出現兩種脈象。把兩種脈象結合起來分析病情,病情才能顯現出來。把兩種脈象結合起來用藥,用藥才能準確。但是兩種脈象同時出現的情況有很多,不只有浮、沉、遲、數、澀、滑、濡這些。然而,如果能掌握兼見脈象的要旨,那麼以這七種脈象為綱領,以其他脈象為分支,又有什麼疾病是不能推測出來的呢?

他又說:脈象有相同中的不同,也有不同中的相同。同樣是浮脈,為什麼會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同樣是沉脈,為什麼會有各種不同的差異?這是因為脈象沒有固定的形態,一定會同時出現兩種脈象。既然兩種脈象同時出現,結合兩種脈象來治療一種疾病,自然容易見效。然而兩種脈象的出現,一定要觀察它們的同異之處。了解它們相同中的不同,就著重治療它們的不同,而不必顧及它們的相同;了解它們不同中的相同,就著重治療它們的相同,而不必顧及它們的不同。從這些方面去思考,醫術怎麼可能不神奇呢?

他又說:病症有千姿百態,脈象有千變萬化。鬼真君用三十八個字來概括脈象的道理,恐怕太簡略了吧。所以他又提出兼見脈象來示人,似乎就能夠窮盡脈象的變化了。然而兼見脈象只取浮、沉、遲、數、澀、滑、濡這七種脈象,而其餘三十一種脈象卻沒有提到兼見,或許會讓人懷疑這個口訣不夠完整,立法的也不夠完善。實際上,脈象的大綱就是浮、沉、遲、數、澀、滑這六個字而已。

只要舉出這些大綱,其他的就可以依此類推,又何必鉅細靡遺地全部說明呢?我認為,在浮、沉、遲、數、澀、滑之外,再加上濡脈的兼見脈象,也可以不必重複說明了。鬼真君是擔心人們固執而不能融會貫通,所以只是稍微舉一個濡脈來教導世人。

他又說:分析兼見脈象,必須先看七種基本脈象為主,在掌握七種基本脈象之後,再分辨它們兼見的形態,那麼相同中的不同和不同中的相同,就能夠很容易地掌握了。以七種脈象為綱領,以兼見脈象為緯線,這是切脈的入門之法。

他又說:切脈本來就困難,而辨別它們的同異之處不是更困難嗎?然而這並不困難。只要了解浮、沉、遲、數、澀、滑、濡這七種脈象,而將其他三十一種脈象放在一起觀察,那麼病情就可以意會了。況且鬼真君也已經明確地告訴我們了。仔細閱讀這些口訣,又何必擔心脈象難以掌握,疾病難以辨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