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脈訣闡微》~ 洞垣全書脈訣闡微 (12)

回本書目錄

洞垣全書脈訣闡微 (12)

1. 第三篇

又曰:看寸關尺三部之脈,先切關脈,而後看寸脈,由寸脈而後看尺脈,左右相同。

又曰:今人看脈,男先看左,女先看右。男女之脈,何常有異,正不必如此拘拘也。

又曰:凡人脈貴有胃氣。胃氣者,平氣也。毋論寸關尺,下指之時覺有平和之象,即是有胃氣也,非獨右關平和始有胃氣耳。

又曰:脾與胃為表裡,胃病則脾必病,脾病則胃亦病,病安有胃氣哉。故脾脈與胃脈同觀,所以脾胃之脈,皆在右關切之耳。

又曰:胃旺而脈愈微,胃衰而脈愈盛,故右關太旺,反是胃氣之虛也。然而右關之旺,又由於左關之旺也。左關旺而右關不能衰,此木來剋土之象,又不可不知之也。

又曰:三部之脈,前人以尺脈為根,似乎切脈重在尺也。不知本實先撥,固然枝葉難榮。然而過於摧殘,如狂風大雨拔木折枝,根亦隨竭。此脈所以必統三部而分觀之也。

又曰:寸關尺各有內外之分,尺外尺裡,關外關裡,寸外寸裡,皆從左右以分內外,而非上下以分內外也。余注《內經》已詳哉言之矣。而鬼真君不言及此者,蓋舉其要而示人耳。

又曰:脈分三部,上寸也,中關也,下尺也。寸之內又分左右,左寸候心,而包絡膻中統其內,右寸候肺,而胸脘咽喉統其內。關之內又分左右,左關候肝,而膽脅膈則統其內,右關候脾,而胃則統其內。尺之內又分左右,左尺候腎之水,而小腸膀胱小腹股膝統其內,右尺候腎之火,而大腸腰口脛胻統其內。

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異,上焦屬於寸,中焦屬於關,下焦屬於尺,不可於右腎候之也。命門為十二經之主,不屬於右腎,而不得不候之於右腎也。部位既明,切脈自無疑。

又曰:鬼真君所分之部位,一皆準於《內經》,與王叔和所定,大相懸殊,世人見之,未有不驚異者也。然而鬼真君正恐人驚異,單言五臟而不言七腑。鐸慮部位不明,又將何以診脈,故於前條細列以問世,第推鬼真君之意,但知五臟之脈,正不必又及七腑之脈也。鐸重言之,似乎饒舌矣。

又曰:五臟各有表裡,心則與小腸為表裡也,肝則與膽為表裡也,肺則與大腸為表裡也,脾則與胃為表裡也,腎則與膀胱為表裡也。表病則里病,原相關切,故治里正所以治表也。何必分表是表,而不屬之於臟,里是里,而不屬之於腑哉。

白話文:

再說,看寸、關、尺這三個部位的脈象時,要先摸關脈,然後再摸寸脈,從寸脈再摸到尺脈,左右兩邊的順序都是一樣的。

又說,現在的人把脈,男人先摸左手,女人先摸右手。難道男女的脈象會有什麼不同嗎?實在不必這樣拘泥。

又說,一般來說,人的脈象最重要的是要有胃氣。所謂胃氣,就是平和的氣。不論是寸脈、關脈、還是尺脈,當手指按下去的時候,感覺到有平和的現象,這就是有胃氣,並不是只有右關脈平和才有胃氣。

又說,脾和胃互為表裡,胃生病,脾一定也會生病,脾生病,胃也會生病,生病了怎麼會有胃氣呢?所以脾脈和胃脈要一起觀察,這就是為什麼脾和胃的脈象都要在右關脈摸的原因。

又說,胃氣旺盛,脈象反而會比較微弱,胃氣衰弱,脈象反而會比較強盛,所以右關脈太旺盛,反而代表胃氣虛弱。然而,右關脈的旺盛,又是因為左關脈旺盛造成的。左關脈旺盛而右關脈無法衰弱,這就是木來剋土的現象,這也是不能不知道的。

又說,三部脈中,前人認為尺脈是根本,好像把脈的重點在尺脈。卻不知道根本如果先受損,枝葉自然難以茂盛。然而如果過度摧殘根本,就像狂風暴雨把樹木連根拔起、折斷枝條一樣,樹根也會枯竭。所以把脈一定要統觀三個部位,然後再分別觀察。

又說,寸、關、尺各自有內外之分,尺外和尺裡、關外和關裡、寸外和寸裡,都是從左右來區分內外,而不是從上下來區分內外。我在註解《內經》的時候已經詳細說明了。而鬼真君沒有提到這點,大概是為了抓住重點給人看的緣故。

又說,脈象分為三個部位,上面是寸脈,中間是關脈,下面是尺脈。寸脈裡面又分左右,左寸脈對應心臟,而心包和膻中穴統管其內;右寸脈對應肺,而胸部、胃脘、咽喉統管其內。關脈裡面又分左右,左關脈對應肝,而膽、脅、膈統管其內;右關脈對應脾,而胃統管其內。尺脈裡面又分左右,左尺脈對應腎的水,而小腸、膀胱、小腹、大腿、膝蓋統管其內;右尺脈對應腎的火,而大腸、腰部、口腔、小腿統管其內。

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的區別,上焦屬於寸脈,中焦屬於關脈,下焦屬於尺脈,不可以在右腎脈去診察。命門是十二經絡的主宰,雖然不屬於右腎,卻不得不從右腎脈去診察。部位既然清楚了,把脈自然就沒有疑問。

又說,鬼真君所分的部位,完全依據《內經》,和王叔和所定的差別很大,世人看到,沒有不感到驚訝的。然而鬼真君正是怕人感到驚訝,只說五臟而不說六腑。我擔心部位不清楚,又如何診脈,所以才在前條詳細列出,以向世人說明。我推測鬼真君的意思,只要知道五臟的脈象,就不必再說六腑的脈象了。我再次說明,好像有點多餘了。

又說,五臟各有表裡,心和小腸互為表裡,肝和膽互為表裡,肺和大腸互為表裡,脾和胃互為表裡,腎和膀胱互為表裡。表生病,裡也會生病,彼此關係密切,所以治療裡,正是為了治療表。何必把表當作是表,而不歸屬於臟,把裡當作是裡,而不歸屬於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