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普

吳普本草

基本信息

  • 書名:《吳普本草》
  • 又稱:《吳氏本草》
  • 作者:吳普
  • 朝代:魏晉
  • 年份:大約成書于3世紀,亡佚于宋。
  • 卷數:6卷

內容

《吳普本草》是一部中醫古代典籍,由吳普編撰,約撰於公元3世紀初期。該書共6卷,載藥441種,討論藥性寒溫五味良毒,最為詳悉。

成書背景

《吳普本草》成書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醫學史上第一部較為系統的本草學著作。該書的編撰,是由於當時社會上對本草學的需求日益增大。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頻繁,交通不便,各地的藥物難以交流,因此需要一部統一的本草書籍來指導臨床用藥。吳普本草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編撰而成的。

內容

《吳普本草》共6卷,分為上、中、下三部。上部主要論述本草學的基本理論,包括本草學的起源、發展、分類、採集、炮製、鑑別等內容。中部主要論述各類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等內容。下部主要論述各類藥物的附方、驗方等內容。

根據考證,《吳氏本草經》的原書共分為六卷,記錄了441種藥材。這本書對每一種藥材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包括其正名、別名、藥性、產地、藥物的形態特徵、采摘時間、加工炮製的方法,以及藥材的功能主治和配合使用時的宜忌等。這樣全面而細致的記錄,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

影響

《吳普本草》是中國古代醫學史上第一部較為系統的本草學著作,對後世本草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書在後世本草學的發展過程中,被不斷地增補、修改,並成為後世本草學研究的重要文獻。

不同於一般的《本草經》書籍,可能會缺少對產地、藥物形態等關鍵信息的描述,《吳氏本草經》則廣泛收集了先賢及各家的見解,並結合作者自己的實踐經驗,使得其論述不僅精闢,而且內容全面。這種對藥材細節的關注,包括對產地的記載、對藥材形態的描述,甚至對采摘時間的指定,都顯示了作者對本草學的深入理解和嚴謹態度。

此外,《吳氏本草經》也因其廣泛引用前賢諸家之言,並結合實踐經驗的方式,被認為是魏以前本草學成就的集大成者。它不僅為後世提供了一份珍貴的藥材學知識寶庫,也對研究我國本草學的發展歷程,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價值。透過對《吳氏本草經》的研究,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醫藥學的豐富內涵和發展脈絡,進一步認識到中醫藥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歷史價值。


玉石類

草木類

蟲獸類

果類

菜類

米食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