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大成

《傷科大成》,一部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傳統傷科著作,由清代醫學家趙濂所著。其成書年代橫跨清朝近三百年,具體著成時間雖難精確至某一特定年份,但置於清代中醫發展的廣闊背景下,此書無疑是那個時代傷科領域集大成並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內容包羅萬象,體系嚴謹,在當時被譽為「傷科百科全書」,足見其重要性與影響力。時至今日,此書依然是研究傳統中醫傷科的重要文獻,對臨床實踐仍有一定的啟發與參考價值。

全書共分二十卷,這種分卷體例本身就暗示了其內容的龐雜與系統性。從目錄來看,《傷科大成》的前幾卷聚焦於傳統傷科的核心範疇,如骨折、脫臼、跌打損傷、刀傷、火傷、毒蛇咬傷等。這些都是因外力、創傷或毒蟲咬傷導致的疾病,是跌打損傷科或外科的傳統研究對象。然而,此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後半部分的內容,大幅擴展至中風、麻痺、頭痛、目疾、耳鼻喉疾患、牙齒疾患、咽喉疾患、胸腹疾患、腰背疾患、四肢疾患,乃至小兒科、婦科及各種雜症。這種編排方式,突破了現代醫學的學科界限,反映了傳統中醫在診治思維上的整體觀念。它可能暗示了作者認為這些看似與「傷」無直接關聯的病症,在某些情況下可能與外傷有關聯,例如外傷可能誘發中風、加重麻痺,或損傷經絡導致頭痛、四肢疾患;也可能反映了在傳統醫學實踐中,傷科醫生往往需要處理伴隨傷勢出現的各種併發症或相關疾病,甚至將一些症狀納入傷科的廣義治療範圍。無論何種理解,這種內容的豐富性和廣度,都使其成為一部不僅僅是關於筋骨外傷的專著,而更像是一部以傷科為核心,廣泛聯繫其他醫學領域的綜合性醫書。

書中開篇對傷勢的判斷和預後給予了極高的重視,這在中醫傷科中是至關重要的。「先看穴道吉凶」篇,明確列舉了多個人體要害部位,如囟門、節梁、太陽穴、突骨、心窩、丹田、兩腎穴、尾巴骨、海底穴、氣門、血海等,並指出這些部位一旦受傷(特別是骨破、打斷、碎裂等嚴重情況)往往預後不良,甚至「不治」(難以救治)。這反映了古代醫家對人體解剖結構中致命弱點的深刻認識,也為臨床醫者提供了迅速判斷傷勢輕重的初步依據。

「看傷吉凶」則進一步從患者的整體狀態和細微體徵來評估傷情。通過觀察眼睛是否有瘀血、活動是否自如,手指甲及腳趾甲的顏色及回血速度,手腳掌的顏色,甚至生殖器的狀態,來判斷瘀血的多寡、氣血的運行以及傷勢的嚴重程度。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書中提出了「順氣」、「塞氣」、「逆氣」的概念,並指出「倒插打傷」導致的「逆氣」最為凶險。這基於中醫「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逆則血滯」的理論。氣機不暢、氣逆血滯是傷後瘀血內停、病情加劇的關鍵病機。此篇還提示了陳舊性損傷可能導致癆病、黃病等慢性內科疾病,強調了傷科與內科疾病的相互影響,需要引起醫者警惕。

「死診」篇是全書中關於診斷預後最為集中和詳盡的部分。趙濂列舉了從頭到腳、從外到內,以及全身性體徵的多達數十項的危重或瀕死表現。這些徵兆涵蓋了面色、眼神、口唇、呼吸、脈搏、出血性狀、疼痛部位、肢體姿態、組織狀態等多方面。例如,氣喘急、痰響、目直視或斜視、唇吊、口臭、骨碎色青、血出不止且先赤後黑、痛不在傷處、肌肉腐敗等,都被視為凶兆。文中對於頭面部(腦骨破、太陽穴傷、天柱骨斷)、軀幹要害(氣喉斷、胸高、心肺脾肝腎卵子碎)等部位的嚴重損傷,都明確判斷為不治或極其危險。更為寶貴的是,此篇還記載了面對牙關緊閉、昏迷不語等危急情況下的急救方法,如用牙皂末吹鼻取嚏、用韭菜白梗汁和童便灌服等。這些雖然是歷史條件下的急救手段,但其核心思路——開通氣竅、恢復意識、活血化瘀(通過催吐瘀血)——與現代急救理念有相通之處,反映了古代醫者在極端情況下的臨床智慧和積極干預精神。

在治療原則方面,《傷科大成》強調了「跌打壓僕損傷者須用引經藥」。這意味著在跌打損傷的治療中,藥物的應用需要考慮其歸經特性,引導藥力直達病所。書中列舉了不同部位(上部、手臂、背脊、胸腹、腰臀、兩足等)和不同治療目的(順氣、通竅、破血、活血、補血、接骨)所需的常用引經藥或功效藥物,構成了一個基本的方藥框架。例如,川芎用於上部活血,桂枝用於手臂溫通經絡,桃仁、蘇木、紅花、三七用於破血活血,川斷、骨碎補、杜仲用於接骨等。這種藥物分類和應用原則,至今仍是中醫傷科臨床遣方的基礎。書中還提供了治療跌打損傷的通用流程,通常先用具有通竅、理氣止痛作用的藥物(如砂仁、吉利散),再使用具有順氣活血功效的方劑(如順氣活血湯),並結合使用成藥(如和傷丸)。這種分步驟、多層次的用藥策略,體現了治療跌打損傷需先理氣活血化瘀、再修復損傷的基本原則。

更為體現《傷科大成》特色和價值的是其對手法治療的系統論述。中醫傷科歷來重視手法,趙濂在書中將手法細分為「接骨摸法」、「接法」、「端法」、「提法」、「按摩法」、「推拿法」等。這不僅是對手法的命名,更是對其診斷和治療作用的清晰界定。 「摸法」是診斷手法,通過觸摸傷處,精確判斷骨骼、筋脈的具體損傷狀態,如骨斷、骨碎、骨歪、筋強、筋柔、筋斷等,為後續治療提供依據。 「接法」是將已斷或移位的骨骼重新合攏、歸位的基本手法,要求使陷下的骨骼復起、碎裂的骨骼復原、突出的骨骼復平。 「端法」是針對骨骼脫位或歪斜的手法,通過從不同方向(上下、內外、直斜)的托、推、擠、按等動作,將骨骼送回其正確的關節臼或原位,尤其強調防止癒後出現肢體長短差異等問題。 「提法」則用於處理陷下的骨骼,通過向上提拉使其恢復原位,有時輔以繩索等器具,並提示需注意力道的輕重。 「按摩法」主要針對皮膚筋肉損傷引起的腫硬麻木,特別是骨骼未折斷的情況,通過按壓、揉摩來舒筋活絡、消腫止痛。 「推拿法」則用於處理筋脈拘急或鬆弛,或骨節輕微移位的情況,通過推、拿等動作使其歸位或恢復功能。 這六種手法的明確區分與詳細描述,顯示了清代中醫傷科手法治療的高度成熟和系統性,為後世手法治療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總結。

除了對基本治療原則和手法的闡述,《傷科大成》還針對具體的傷病提供了詳細的治療方案。例如肩部脫臼的復位手法、固定方法及後期藥物調理;背部損傷,特別是腰椎或骱骨的損傷,書中竟記載了結合竹架、繩索、磚塊進行牽引復位的獨特方法,這種利用簡單器械進行復位的創意,展現了古代醫家因地制宜的智慧,並配合外敷藥、夾板固定等外治手段。對於胸部、肝、心口、腎、大腸等內臟損傷,書中不僅描述了其嚴重性及預後,還提供了相應的內服方藥。這表明,雖然名為「傷科」,但趙濂的著作涵蓋了因外傷可能導致的廣泛病症,並提供了內外兼治、藥物與手法並用的綜合治療策略。

總而言之,《傷科大成》作為清代趙濂所著的一部醫學巨著,其價值不僅在於其內容的豐富廣博,涵蓋了傳統傷科及相關多科疾病,更在於其對傷勢診斷、預後判斷的重視與詳細論述,對治療原則和藥物應用的系統歸納,特別是對中醫骨傷科手法治療的系統分類與精確描述。書中的許多診斷思路(如要害穴位、體徵判斷、氣血理論應用)、治療原則(如引經藥、先理氣活血)以及具體的手法和器械應用,都體現了傳統中醫傷科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雖然受限於時代,書中部分內容可能需要結合現代醫學進行理解和批判性繼承,但其作為中國中醫傷科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對後世傷科學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被譽為「傷科百科全書」實至名歸,至今仍是學習和研究傳統中醫傷科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趙濂憑藉此書,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醫學財富,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和傳承。


先看穴道吉凶

看傷吉凶

死診

跌打壓僕損傷者須用引經藥 (1)

跌打壓僕損傷者須用引經藥 (2)

接骨摸法

接法

端法

提法

按摩法

推拿法

接骨入骱(骨之小筍也)用手巧法 (1)

接骨入骱(骨之小筍也)用手巧法 (2)

接骨入骱(骨之小筍也)用手巧法 (3)

接骨入骱(骨之小筍也)用手巧法 (4)

接骨入骱(骨之小筍也)用手巧法 (5)

接骨入骱(骨之小筍也)用手巧法 (6)

應用諸方 (1)

應用諸方 (2)

應用諸方 (3)

應用諸方 (4)

應用諸方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