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脾腎氣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脾腎氣虛是中醫學上的一個病症,是指脾臟和腎臟的氣虛。脾主運化,腎主藏精,脾腎氣虛則會導致運化失常、精血不足。
脾腎氣虛的症狀包括:
- 疲倦乏力,四肢無力
- 食欲不振,腹脹便溏
- 腰膝酸軟,夜尿頻多
- 面色蒼白,頭暈目眩
- 耳鳴耳聾,健忘失眠
- 女性月經不調,男子陽痿早泄
脾腎氣虛的治療以補益脾腎為主,常用中藥有:
- 黃芪、黨參、白朮、茯苓、山藥、蓮子、芡實等補益脾氣的藥物
- 熟地、山茱萸、枸杞子、杜仲、牛膝、肉蓯蓉等補益腎氣的藥物
脾腎氣虛患者平時要注意飲食調理,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要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波動。
脾腎氣虛是中醫學上的一個常見病症,如果出現相關症狀,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歸脾湯
- 1.《類證治裁》:「一人事不暢,精道逆而為帶濁者,初宜威喜丸,久宜固陰煎。一濕熱下流而為帶濁,脈必滑數,煩渴多熱。保陰煎、加味逍遙散,若熱甚兼淋而赤者,龍膽瀉肝湯。一元氣虛而帶下者,壽脾煎、七福飲、十全大補湯。若陽氣虛寒,脈見微澀,腹痛清冷帶白者,家韭子丸。如脾腎氣虛下陷者,補中湯,或歸脾湯。」
- 2.《婦人規》:「脾腎氣虛下陷而多帶者,宜用壽脾煎、歸脾湯、補中益氣湯之屬。」
- 3.《醫述》:「一濕熱下流,而為濁帶,脈數,色赤,煩渴多熱者,宜保陰煎、加味逍遙散。若熱甚兼淋而赤者,宜龍膽瀉肝湯。一元氣虛而帶下者,宜壽脾煎、七福飲、十全大補湯。若陽氣虛寒,脈微澀,腹痛多寒者,宜加薑、附。一脾腎氣虛下陷而帶下者,宜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張景岳)」
- 4.《景岳全書》:「一、脾腎氣虛下陷而多帶者,宜用壽脾煎、固陰煎、歸脾湯、補中益氣湯之屬。」
逍遙散
- 1.《婦人規》:「如脾虛而氣不行者,宜四君子湯,甚者,八珍湯。若脾氣虛而兼寒者,宜五君子煎。若脾腎虛寒不行者,宜理陰煎。若脾腎氣虛兼火者,宜逍遙散,或加黃芩、枳殼、砂仁。」
- 2.《景岳全書》:「若脾腎氣虛兼火者,宜逍遙散,或加黃芩、枳殼、砂仁。若胎死腹中,冷氣上逼,嘔惡面青者,治如後胎動欲墮條。」
補中益氣湯
- 1.《錢氏小兒直訣》:「一個兒,三歲,夜啼,面色白,黑睛少,小便清。此脾腎氣虛,朝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五味子,夕用地黃丸,頓愈。」
- 2.《保嬰撮要》:「一女子患流注,大便不通,乾澀色赤或黃,頭暈惡寒,此脾腎氣虛而血弱也,用補中益氣湯加桃仁、杏仁、麻子仁而大便潤,去三仁加蔓荊子而頭暈愈,又用托裡散而瘡痊。」
- 3.《景岳全書》:「一、脾腎氣虛下陷而多帶者,宜用壽脾煎、固陰煎、歸脾湯、補中益氣湯之屬。」
- 4.《醫述》:「一濕熱下流,而為濁帶,脈數,色赤,煩渴多熱者,宜保陰煎、加味逍遙散。若熱甚兼淋而赤者,宜龍膽瀉肝湯。一元氣虛而帶下者,宜壽脾煎、七福飲、十全大補湯。若陽氣虛寒,脈微澀,腹痛多寒者,宜加薑、附。一脾腎氣虛下陷而帶下者,宜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張景岳)」
- 5.《婦人規》:「脾腎氣虛下陷而多帶者,宜用壽脾煎、歸脾湯、補中益氣湯之屬。」
托裡散
- 1.《保嬰撮要》:「一女子患流注,大便不通,乾澀色赤或黃,頭暈惡寒,此脾腎氣虛而血弱也,用補中益氣湯加桃仁、杏仁、麻子仁而大便潤,去三仁加蔓荊子而頭暈愈,又用托裡散而瘡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