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下元虛冷」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下元虛冷

下元虛冷是中醫學的病症名,指的是下焦虛寒,症見腰膝酸軟、下腹冷痛、小便清長、夜尿頻數、舌淡苔白、脈沉細等。

下元虛冷的病因多由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所致。先天不足者,多因父母遺傳,或孕育期間受寒邪侵襲,導致腎陽不足、下元虛冷;後天失調者,多因過度勞累、房事不節、飲食不慎,導致腎精虧損、下元虛冷。

下元虛冷的治療以溫補腎陽、散寒止痛為主。常用方藥有附子理中湯、金匱腎氣丸、八味地黃丸等。

下元虛冷的預防應注意以下幾點:

  • 平時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 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 飲食有節,不吃生冷寒涼食物。
  •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波動。

如果出現腰膝酸軟、下腹冷痛、小便清長、夜尿頻數等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八味地黃丸

  • 1.《赤水玄珠》:「腎虛者背脊腰膝厥逆而痛,耳鳴精滑,小便頻數,宜八味地黃丸去附子,加鹿茸、五味子、山藥,以生其精。若腰背肩胛頭痛,不任房事,十全大補湯。腰胯腿膝無力,牛膝丸。腳膝痠軟,下元虛冷,八味地黃丸。腳弱脛痠,無比山藥丸。腎冷精虛,陽事不舉,還少丹、離珠丹、金鎖正元丹、三才封髓丹選用。
  • 2.《風勞臌膈四大證治》:「腎虛者,背脊腰膝及陰內痛,耳鳴精滑,小便頻數,宜八味地黃丸去附子,加鹿茸、五味、山藥,以生其精。若腰背肩胛頭痛,不任房事,十全大補湯。腰胯腿膝無力,牛膝丸。腰膝痠軟,下元虛冷,八味地黃丸。腳弱腰痠,無比山藥丸。腎冷精虛,陽事不舉,還少丹、離珠丹、金鎖正元丸、三才封髓丹選用。

四生丸

  • 1.《外科備要》:「若年久頑臁,皮色烏黑,瘡根下陷,臭穢不堪者,用蜈蚣餞法重,去風毒,化瘀腐,蓋貼黃蠟膏芥,漸漸取效。初服黃耆丸,日久潰爛,兼服四生丸潤,下元虛冷者,宜虎潛丸,常服之甚效玉。但腿脛在至陰之下,患者當戒勞動發物,其證可愈,否則難痊。
  • 2.《外科心法要訣》:「初服黃耆丸,日久者服四生丸,下元虛冷者宜虎潛丸,常服甚效,但腿脛在至陰之下,生瘡者當戒勞動,發物,其證可愈,否則難痊。

虎潛丸

  • 1.《外科心法要訣》:「初服黃耆丸,日久者服四生丸,下元虛冷者宜虎潛丸,常服甚效,但腿脛在至陰之下,生瘡者當戒勞動,發物,其證可愈,否則難痊。
  • 2.《外科備要》:「若年久頑臁,皮色烏黑,瘡根下陷,臭穢不堪者,用蜈蚣餞法重,去風毒,化瘀腐,蓋貼黃蠟膏芥,漸漸取效。初服黃耆丸,日久潰爛,兼服四生丸潤,下元虛冷者,宜虎潛丸,常服之甚效玉。但腿脛在至陰之下,患者當戒勞動發物,其證可愈,否則難痊。
  • 3.《外科備要》:「_虎潛丸_,治潰瘍下元虛冷,筋骨痿弱,精血不足,骨蒸勞熱。

菟絲子丸

  • 1.《醫碥》:「然此證固屬有火,亦有下元虛冷,腎不攝水者,菟絲子丸、八味丸。(見虛損)、鹿茸丸(見血)。中氣不足,數而多,補中益氣湯(見氣)。夜多小便、益智仁二十個為末,鹽五分,水一碗煎,臨臥溫服,或蓯蓉丸。
  • 2.《雜病廣要》:「小便多者,乃下元虛冷,腎不攝水,以致滲泄,宜菟絲子丸、八味丸、玄菟丹、生料鹿茸丸。(《要訣》)(按:《六要》此下曰:余按腎氣不能攝水,降多升少,非大補莫能,參、耆佐桂、附可也。)

縮泉丸

  • 1.《羅氏會約醫鏡》:「若肝腎陽氣不旺,則膀胱不藏,此其咎又在命門。所以少壯者,陰陽兩足,夜少小便,及至老年,夜多小便者,水火俱不足也,治以八味地黃丸,去澤瀉,加骨脂。即右歸飲亦妙。有睡中遺溺者,屬下元虛冷,用五子丸、縮泉丸悉效。小兒之多小便,由陽氣尚微,不能約束,宜於溫補,不治亦不足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