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身體類 (14)

回本書目錄

身體類 (14)

1. 〔附〕臂細

臂細無力,不任重,此乃肝腎氣虛,風邪客滯於榮衛之間,使氣血不能周養四肢,故有此證候。肝主項背與臂膊,腎主腰胯與腳膝,其二臟若偏虛,則隨其所主而生病焉。今此症乃肝氣偏虛,宣專補肝,兼腎。(《雞蜂》)

白話文:

手臂細瘦無力,無法負重,這是因為肝腎氣虛,風邪停留在經絡之間,導致氣血無法充分滋養四肢,所以出現這種症狀。肝臟主宰頸項、背部和手臂,腎臟主宰腰部、胯部和膝蓋,如果這兩個臟器其中一個虛弱,就會影響其所主管的部位而生病。現在這個病症是肝氣偏虛,治療應著重補益肝臟,同時兼顧腎臟。

2. 四肢諸痛

四肢痛,四肢痛無常處者,手足支節皆卒然而痛,不在一處。其痛處不腫,色亦不異,但肉裡掣痛,如錐刀所刺。由體虛受於風邪,風邪隨氣而行,氣虛之時,邪氣則勝,與正氣交爭相擊,痛隨虛而生,故無常處也。(《病源論》)

一女子,兩手足自四末痹至肱膝,方痛而不省人事,作痰氣服四七湯愈。(《永類》)

肢節疼,須用羌活,去風濕亦用之。如肥人肢節痛,多是風濕與痰飲流注經絡而痛,宜南星、半夏。瘦人肢節痛,是血虛,宜四物加防風、羌活。如瘦人性急躁而肢節痛發熱,是血熱,宜四物加黃芩、酒炒黃柏。肢節痛腫脈滑者,當用燥濕,宜蒼朮、南星,兼行氣藥木香、枳殼、檳榔,在下者加漢防己。如肢節痛腫脈澀數者,此是瘀血,宜桃仁、紅花、當歸、川芎及大黃微利之。

如倦怠無力而肢節痛,此是氣虛,兼有痰飲流注,宜參、朮、星、半。(《丹溪》)

十指疼痛,治手足十指疼痛麻木。孫盈仲嘗患此,其祖善醫,云有風而非虛,以此藥治之而愈。

附子,木香

上二味等分,銼為粗末,用姜如常法煎,木香隨氣虛實加減。如治足弱,去附子,用烏頭甚妙。(《是齋》)

石頑治禮科姜如農次媳,春初患發熱頭疼腹痛,咳逆無痰,十指皆紫黑而痛。或用發表順氣不效,延余診之,脈來弦細而數,右大於左。曰:此懷抱不舒,肝火鬱於脾土而發熱,熱蒸於肺故咳。因肺本燥,故無痰。脾受木克,故腹痛。陽氣不得發越,故頭疼。四肢為諸陽之本,陽氣不行,氣凝血滯,故十指疼紫。

其脈弦者肝也,數者火也,細者火鬱於血分也。遂以加味逍遙散加桂枝,於土中達木,三劑而諸證霍然,十指亦不疼紫矣。(《醫通》)

手痛,經曰手屈不伸者,其病在筋,薏苡仁湯。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近效》白朮附子湯、十味銼散選用。(《醫通》)

臂腿一兩點痛,治臂腿之間,忽一兩點痛,著骨不可忍。

芫花根

上一味,研為細末,米醋調,隨大小敷之,立止。廬州郭醫云:此陶成一醫者,曾以治一婦人產後而得此疾者良驗。但敷貼不住,須以紙花覆其上,用絹帛扎定也。(《是齋》)

腿痛,腿痛有血虛、血寒、寒濕、風濕、濕熱、流注、陰虛、陽虛、腎虛風襲之殊。(《醫通》)(原詳載證治,又有大股痛,並宜參。)

膝痛,經云: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故膝痛無有不因肝腎虛者,虛則風寒濕氣襲之。又曰: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故治膝脛之痛,又須以去濕為主。大抵痛在筋者,多挾風熱,則屈不伸而腫,兼陰虛者則熱而不腫。因臥濕地,流入腳膝,痹弱疼重,《千金》獨活寄生湯。夏月濕熱沉重而痛,當歸拈痛湯。痛在骨者,多兼寒飲,重而屈伸不利,常若拭不幹狀。(《醫通》)

予冬月膝亦痠疼,灸犢鼻而愈,以此見藥與灸不可偏廢也。若灸膝關、三里亦得。但按其穴痠疼,即是受病處,灸之不拘。(《資生》)

足痛、足心痛,尺脈虛弱,緩澀而緊,病為足痛,或是痿病。(《崔氏脈訣》)

腳下有結物,牢𩊅如石,痛如錐刀所刺,此由腎經虛,風毒之氣傷之,與血氣相擊,故痛而結𩊅不散。(《病源論》)

足心及踝骨熱疼者,為腎虛濕著,命門火不歸經,腎著湯下八味丸。肥人多濕痰流注,足心作痛,但久坐臥,起則痛甚,行動則緩,宜腎著湯合二妙散(用黃柏、蒼朮)。慎不可用補腎藥,及血藥助陰,愈增其劇。(《醫通》)

腳根痛,腳根頹者,腳跟忽痛,不得著地,世呼為腳跟頹。(《病源論》)

足跟痛,有痰有血熱,血熱四物加黃柏、知母、牛膝之類。(《丹溪》)

腎臟陰虛者,則足脛時熱而足跟痛,六味丸加龜版、肉桂。陽虛者,則不能久立而足跟痛,八味丸。挾濕者,必重著而腫。肥人,濕痰流注。凡下部痛,多用藥酒,殊不知病甚於冬者,為寒濕,故宜用酒;若春夏甚而秋冬減者,此屬濕熱,若用藥酒,是反助其濕也。(《醫通》)

白話文:

[四肢的各種疼痛]

四肢疼痛且疼痛位置不定,可能手足關節突然疼痛,但疼痛不會固定在一個地方。這些疼痛的地方沒有腫脹,顏色也沒有變化,只是肌肉內部抽痛,如同被錐刀刺入一般。這是因爲身體虛弱受到風邪侵襲,風邪隨着氣流移動,當氣虛時,邪氣就會佔優勢,與正氣爭鬥,疼痛隨氣虛產生,所以疼痛的位置不定。(出自《病源論》)

有一個女性,她的兩手和兩腳從四肢末端麻痹到大腿和膝蓋,突然疼痛且失去意識,後來診斷爲痰氣,服用四七湯後痊癒。(出自《永類》)

關節疼痛,應使用羌活,去除風溼也能用它。例如,肥胖者關節疼痛,大多是風溼和痰飲在經絡流動導致的疼痛,應該使用天南星和半夏。瘦人關節疼痛,是因爲血虛,應該使用四物湯加上防風和羌活。如果瘦人性格急躁且關節疼痛併發熱,這是血熱,應該使用四物湯加上黃芩和酒炒黃柏。關節疼痛且腫脹,脈象滑動的,應當使用燥溼藥物,可以使用蒼朮和天南星,同時使用行氣藥如木香、枳殼和檳榔,如果疼痛在下半身,可以加上漢防己。如果關節疼痛腫脹,脈象澀數,這可能是瘀血,應該使用桃仁、紅花、當歸、川芎以及輕微的瀉藥大黃。

如果感到疲倦無力且關節疼痛,這可能是氣虛,同時可能有痰飲流動,應該使用人參、蒼朮、天南星和半夏。(出自《丹溪》)

[十指疼痛] 治療手腳十指的疼痛麻木。孫盈仲曾經遭受這種痛苦,他的祖父是醫生,說這是由風引起而不是虛損,使用這個藥方治療後痊癒。

使用附子和木香。 將這兩味藥等量切碎,按照常規方法用生薑煎煮,木香的用量根據氣虛的實際情況增減。如果治療腿部無力,去掉附子,使用烏頭效果非常好。(出自《是齋》)

石頑治療禮科姜如農的次媳,她在春天初期出現發熱、頭痛、腹痛和咳嗽,沒有痰,十指都變成紫黑色並且疼痛。有人使用發汗順氣的方法無效,我診斷後發現她的脈象弦細且數,右邊比左邊大。我說:這是因爲她心情不暢,肝火鬱結在脾土上引發發熱,熱氣蒸騰於肺部所以咳嗽。因爲肺本身乾燥,所以沒有痰。脾臟受到木克的影響,所以腹痛。陽氣無法正常散發,所以頭痛。四肢是陽氣的根本,陽氣運行不暢,氣血凝滯,所以十指疼痛且變紫。

她的脈象弦是肝的表現,數表示火,細表示火鬱結在血液中。於是,我使用加味逍遙散加上桂枝,讓木氣在土中得到疏通,三劑後各種症狀迅速消失,十指也不再疼痛和紫黑了。(出自《醫通》)

[手痛] 經文說,如果手彎曲不能伸展,疾病在於筋,可以使用薏苡仁湯。如果手能伸展但不能彎曲,疾病在於骨,《近效》中的白朮附子湯、十味銼散可以選擇使用。(出自《醫通》)

[臂腿局部疼痛] 治療臂腿之間突然出現的一兩點疼痛,深入骨髓難以忍受。

使用芫花根。 將芫花根磨成細粉,用米醋調和,根據疼痛區域大小敷貼,立即止痛。廬州郭醫說:這是陶成一醫生曾經用來治療一個產後婦女患上這種疾病的有效方法。但是敷貼容易脫落,需要在上面覆蓋紙花,並用絹帛固定。(出自《是齋》)

[腿痛] 腿痛有血虛、血寒、寒溼、風溼、溼熱、流注、陰虛、陽虛、腎虛風襲的不同。(出自《醫通》)

[膝痛] 經文說:膝部是筋的居所,如果屈伸不能自如,行走時會彎腰駝背,說明筋已經疲憊。因此,膝痛無一不是由於肝腎虛造成的,虛則風寒溼氣侵襲。又說:身體下半部分的疾病,是由溼邪引起的。因此,治療膝脛疼痛,必須以祛溼爲主。一般來說,疼痛在筋的,大多伴有風熱,表現爲屈曲不伸並腫脹,如果伴有陰虛,則發熱但不腫脹。因爲躺在潮溼的地面上,溼氣流入腳膝,造成痹弱疼痛,《千金》中的獨活寄生湯可以使用。夏天溼熱沉重且疼痛,當歸拈痛湯可以使用。如果疼痛在骨,通常伴有寒飲,感覺沉重且屈伸不利,經常像擦不幹一樣。(出自《醫通》)

我冬天膝蓋也會痠痛,通過灸犢鼻穴治癒,這表明藥物和灸法不可偏廢。如果灸膝關、三里穴也可以。只要按壓穴位感到痠痛,就是受病部位,可以隨意灸之。(出自《資生》)

[足痛、足心痛] 尺脈虛弱、緩澀且緊,疾病表現爲足痛,可能是痿病。(出自《崔氏脈訣》)

腳底有硬塊,堅實如石,疼痛如同被錐刀刺入,這是由於腎經虛,風毒之氣傷害,與血氣衝突,所以疼痛且硬塊不散。(出自《病源論》)

足心和踝骨發熱疼痛,是腎虛和溼氣滯留,命門火不歸經,可以使用腎着湯配八味丸。肥胖者多有溼痰流動,足心疼痛,久坐或躺下後起身疼痛加重,行動則緩解,應該使用腎着湯結合二妙散(使用黃柏、蒼朮)。切記不要使用補腎藥或滋陰藥,這會增加病情嚴重程度。(出自《醫通》)

[腳根痛] 腳根塌陷,即腳跟突然疼痛,無法着地,人們稱之爲腳跟塌陷。(出自《病源論》)

足跟疼痛,可能是痰或血熱引起,血熱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黃柏、知母、牛膝等藥物。(出自《丹溪》)

腎臟陰虛者,足脛時常發熱且足跟疼痛,可以使用六味丸加上龜板、肉桂。陽虛者,站立時間不能過長且足跟疼痛,可以使用八味丸。如果伴有溼氣,會有沉重感並腫脹。肥胖者,溼痰在下肢流動。對於下部疼痛,多使用藥酒,但很多人不知道,如果冬季疼痛加劇,屬於寒溼,適合使用酒;如果春夏季節疼痛嚴重而在秋冬減輕,這屬於溼熱,如果使用藥酒,反而會助長溼氣。(出自《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