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外因類 (84)

回本書目錄

外因類 (84)

1. 腳氣

治肝腎風虛氣弱,腳膝不可踐地,腰脊疼痛,風毒流㾏下經,行止艱難,小便餘瀝,思仙續斷丸。

思仙木(即杜仲也,去皮銼,炒令黑,五兩。),五加皮,防風(去叉股),薏苡仁,羌活(洗去土),川續斷(洗銼焙乾),牛膝(洗銼焙,酒浸一宿,再焙,各三兩。),萆薢(四兩),生乾地黃(五兩)

上細末,好酒三升,化青鹽三兩,用大木瓜半斤,去皮子,以鹽酒煮木瓜成膏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溫酒鹽湯下。膏子少,益以酒糊。(《本事》)《雞峰》思仙丸,於本方加乾蠍、天麻、白朮。《和劑》思仙續斷丸,於本方去五加皮、羌活、地黃,加川烏頭。

去風,補血益氣,壯筋骨,強腳力,虎骨酒。

虎脛骨(真者酒浸酥炙),萆薢,牛膝(洗淨銼焙酒浸一宿再焙),仙靈脾,薏苡仁,熟乾地黃(酒洗九蒸九曝焙乾秤各二兩)

上細銼,絹袋盛,浸酒二斗,飲了一盞,入酒一盞,可得百日。婦人去牛膝。(《本事》)(按:《千金》虎骨酒,單用一味)

四斤丸,治體虛氣弱,風寒濕毒客於經絡,血脈凝滯,腰腿沉重,筋骨緩弱,四肢痠疼,麻痹不仁,間或腫癢,腳膝無力,隱痛拘攣,不能履地,一切久新諸腫腳氣悉治之。

宣州木瓜(去穰切焙乾),牛膝(去蘆切),蓯蓉(洗淨切焙),天麻(去蘆細銼各一斤)

以上四味,如前修事了,用無灰酒五升浸,春秋各五日,夏三日,冬十日足,取出焙乾,再入虎骨一兩,附子二兩炮去皮臍。

上同為細末,用浸前藥酒,打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煎木瓜酒下,或鹽湯吞下,食前服。(《和劑》)《葉氏》增添四斤丸,於本方(虎骨八兩,余同)去附子,加沒藥四兩,川烏頭四兩,煉蜜和丸。《楊氏》五斤丸。於《葉氏》方加山藥。《濟生續方》加味四斤丸,於《葉氏》方加乳香。(《三因》加味四斤丸,見《痿》門)

濕熱腳氣治方,中書黏合公,年四旬有餘,軀幹魁梧。丙辰春,從徵至揚州北之東武隅,腳氣忽作,遍身肢體微腫,其痛手不能近,足脛尤甚,履不任穿,跣以騎馬,控兩鐙而以竹器盛之,以困急來告。予思《內經》有云飲發於中,胕腫於上。又云諸痛為實,血實者宜決之。以三稜針數刺其腫上,血突出高二尺余,漸漸如線,流於地約半升許,其色紫黑,頃時腫消痛減,以當歸拈痛湯重一兩半服之,是夜得睡,明日再服而愈。(《寶鑑》)(按:《類案》引東垣有廉平章治驗,與此相近,不錄)

當歸拈痛湯,治濕熱為病,肢體煩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下疰於脛,腫痛不可忍。

甘草(炙),茵陳蒿(酒炒),酒黃芩,羌活(各半兩),防風,知母(酒洗),豬苓(去皮),澤瀉,當歸身(各三錢),苦參(酒洗)升麻,黃芩(炒),人參,葛根,蒼朮(各二錢),白朮(一錢半)

白話文:

腳氣

思仙續斷丸

這個藥方是為了治療肝腎虛弱、氣血不足,導致腳和膝蓋無力,無法踩地,腰背疼痛,風邪毒素下行到腿部,行走困難,小便滴瀝不盡的情況。

主要成分有:

  • 杜仲(去皮,炒黑):五兩
  • 五加皮:三兩
  • 防風(去枝杈):三兩
  • 薏苡仁:三兩
  • 羌活(洗淨泥土):三兩
  • 川續斷(洗淨,烘乾):三兩
  • 牛膝(洗淨,烘乾,用酒浸泡一晚,再烘乾):三兩
  • 萆薢:四兩
  • 生地黃:五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好酒三升溶解三兩青鹽,然後取半斤木瓜,去皮去籽,用鹽酒煮成膏狀,將藥末和木瓜膏一起搗勻,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飯前用溫酒或鹽湯送服。如果木瓜膏不夠,可以用酒糊代替。

  • 《雞峰》的思仙丸,是在原方的基礎上加了全蠍、天麻、白朮。
  • 《和劑》的思仙續斷丸,是在原方的基礎上去除了五加皮、羌活、生地黃,加入了川烏頭。

虎骨酒

這個酒方是為了祛風、補血益氣,強壯筋骨,增強腿腳力量。

主要成分有:

  • 虎脛骨(真品,用酒浸泡使其酥軟,再烤乾):二兩
  • 萆薢:二兩
  • 牛膝(洗淨,烘乾,用酒浸泡一晚,再烘乾):二兩
  • 仙靈脾:二兩
  • 薏苡仁:二兩
  • 熟地黃(用酒洗過後,蒸九次、曬九次,再烘乾):二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裝入絹袋中,放入二斗酒中浸泡。每天喝一小杯,喝完後再加入一小杯酒,持續飲用一百天。婦女服用時要去掉牛膝。

  • 《千金方》的虎骨酒,只用虎骨一味藥。

四斤丸

這個藥方是為了治療體虛氣弱,風寒濕邪侵入經絡,導致氣血瘀滯,腰腿沉重,筋骨鬆弛無力,四肢酸痛、麻木,有時會腫脹瘙癢,腿腳無力,隱隱作痛或拘攣,無法正常行走,以及各種新舊腳氣病。

主要成分有:

  • 宣州木瓜(去瓤,切片烘乾):一斤
  • 牛膝(去蘆頭,切片):一斤
  • 肉蓯蓉(洗淨,切片烘乾):一斤
  • 天麻(去蘆頭,切碎):一斤

將以上四味藥材按上述方法處理後,用無灰酒五升浸泡,春、秋季泡五天,夏季泡三天,冬季泡十天。取出藥材烘乾,再加入虎骨一兩,附子二兩(炮製後去皮臍)。

將所有藥材一起磨成細末,用之前浸泡藥材的酒,打成麵糊,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空腹,用煎煮過的木瓜酒送服,或用鹽湯送服。飯前服用。

  • 《葉氏》增添四斤丸,是在原方的基礎上(虎骨八兩,其他藥材不變)去掉了附子,加入了沒藥四兩、川烏頭四兩,用蜂蜜和藥丸。
  • 《楊氏》五斤丸,是在《葉氏》的基礎上加了山藥。
  • 《濟生續方》加味四斤丸,是在《葉氏》的基礎上加入了乳香。

濕熱腳氣治方

有個中書黏合公,四十多歲,體格健壯。有一次在揚州,突然得了腳氣病,全身肢體輕微腫脹,疼痛難忍,手都不能碰,腿腳尤其嚴重,連鞋子都穿不了。只能光著腳騎馬,腳懸在馬鐙上,用竹器托著。來求醫時非常痛苦。

醫生認為《內經》說過「飲食不節制導致體內發病,水腫發生在上部」,還說「所有痛症都是實症,血液充實者應該疏泄」。於是,用三稜針在腫脹的地方刺了數次,流出兩尺多高的血柱,然後逐漸變成細線,流到地上約有半升左右,顏色是紫黑色的。很快,腫脹消退,疼痛減輕。醫生又給他服用了一兩半的當歸拈痛湯,當晚就睡著了,第二天再次服用後就痊癒了。

  • 《類案》中提到東垣的廉平章的治療驗案,與這個案例相似。

當歸拈痛湯

這個藥方是為了治療濕熱引起的疾病,表現為肢體煩躁疼痛,肩背沉重,胸膈不適,濕熱下注到腿部,腫痛難忍。

主要成分有:

  • 甘草(炙):半兩
  • 茵陳蒿(用酒炒過):半兩
  • 酒黃芩:半兩
  • 羌活:半兩
  • 防風:三錢
  • 知母(用酒洗過):三錢
  • 豬苓(去皮):三錢
  • 澤瀉:三錢
  • 當歸身:三錢
  • 苦參(用酒洗過):三錢
  • 升麻:二錢
  • 黃芩(炒):二錢
  • 人參:二錢
  • 葛根:二錢
  • 蒼朮:二錢
  • 白朮:一錢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