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外因類 (85)
外因類 (85)
1. 腳氣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盞半,先以水拌濕,候少時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待少時美膳壓之。(同上)(按:此方亦出《蘭室秘藏》。《統旨》曰:北方腳氣,古雖原其情,而治法無所見,惟羅氏嘗以當歸拈痛湯治之,上下分消其濕,使壅滯之氣得宣通也。)
灸法,凡腳氣,初得腳弱,使速灸之,並服竹瀝湯,灸訖可服八風散,無不瘥者,惟急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者半瘥半死。雖得瘥者,或至一二年復更發動。覺得便依此法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十愈。此病輕者,登時雖不即惡,治之不當,根源不除,久久期於殺人,不可不精以為意。初灸風市,次灸伏兔,次灸犢鼻,次灸膝兩眼,次灸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絕骨。(《千金》)(原有詳說宜考。又曰:既得病後,毒氣外滿,則灸泄其氣。)
崔氏:若腳氣上入少腹,少腹不仁,即服張仲景八味丸,仍灸三里、絕骨。若腳數轉筋,灸承山。若腳脛內稍不仁,灸三陰交。(《外臺》)
蘇:諸毒氣所攻,攻內則心急悶,不療至死。若攻外,毒出皮膚則不仁,不仁者膏摩之差。若未出皮膚,在榮衛刺痛者,隨痛處急宜灸三五炷即瘥,不必要在孔穴也。遠方無藥物處,急宜灸之,腹背手足諸要穴,皆能療此病,縱《明堂》無正文,但隨所苦,火艾徹處,痛便消散,此不可知也(按:程衍道本,知上補不字)。又候灸瘡瘥後,瘢色赤白,平復如本,則風毒盡矣。
若色青黑者,風毒未盡,仍灸勿止,待肢體輕乃休矣。(同上)
蘇恭云:若腳氣盛發時,自腰以上,並不得針灸,當引風氣上則殺人。氣歇以後,有餘病者,灸無妨。唯冬月得灸,春夏不可灸,自風市以下固宜佳耳。(同上)
又若胸中氣散,而心下有脈洪大跳,其數向下分入兩髀股內,令人心急忪悸者,宜以手按捻小腹下兩旁,接髀大斜文中,有脈跳動,便當文上,灸跳三七炷即定。灸畢皆須灸三里二十炷,以引其氣下也。(同上)
《唐論》又若心胸氣滿,已灸身脛諸穴及服湯藥,而氣猶不可(程刻可改下),煩急欲死者,宜灸兩足心下當中陷處各七炷,氣即下。此穴尤為極要,而不可數灸,但極急乃灸七炷耳。凡灸不廢湯藥。藥攻其內,灸泄其外,譬如開門驅賊,賊則易出;若閉戶逐之,賊無出路,當反害人耳。(同上)
調攝法,凡腳氣之病,極須慎房室,羊肉牛肉魚蒜,蕺菜菘菜,蔓菁瓠子,酒面酥油乳糜,豬雞鵝鴨,有方用鯉魚頭,此等並切禁,不得犯之,並忌大怒。惟得食粳梁粟米,醬豉蔥韭薤,椒姜橘皮。又不得食諸生果子酸酢之食,犯者皆不可瘥。又大宜生牛乳、生栗子矣。(《千金》)(按:又《食治》門中,引扁鵲云:患腳氣虛脹者,不得食甜瓠,其患永不除。)
白話文:
藥物治療:
將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一兩,加入兩碗半水,先用水將藥粉拌濕,稍微浸泡後,煎煮至剩下一碗,濾掉藥渣後溫服,在飯前服用,稍待片刻再用豐盛的膳食壓住藥力。(這個方法也出自《蘭室秘藏》。《統旨》說:北方的腳氣病,雖然古人探究了它的病因,卻沒有看到治療方法,只有羅氏曾經用當歸拈痛湯來治療,讓體內上下的濕氣消散,使堵塞的氣得以順暢流通。)
艾灸療法:
凡是腳氣病,剛開始出現腳軟無力時,要趕快進行艾灸,同時服用竹瀝湯。艾灸結束後可以服用八風散,沒有治不好的。關鍵是要迅速治療。如果只艾灸而不服藥,或者只服藥而不艾灸,就會有半好半死的風險。即使治好的人,可能過一兩年又會復發。一旦感覺到腳氣病發作,就要立刻按照這個方法進行艾灸和服藥,這樣治療十個就能好十個。這個病輕微的時候,可能不會馬上惡化,但如果治療不當,病根沒除,久而久之會危及生命,因此不可不謹慎。
最初要艾灸風市穴,接著灸伏兔穴,然後是犢鼻穴,再灸膝蓋兩側的眼穴,然後是足三里穴,接著灸上廉穴,再灸下廉穴,最後灸絕骨穴。(《千金方》)(原本有詳細的說明,可以去考證。另外,書中也提到,當疾病發生後,毒氣充滿體外,就用艾灸來發散毒氣。)
崔氏說:如果腳氣病向上侵入小腹,導致小腹麻木,就要服用張仲景的八味丸,同時灸足三里穴和絕骨穴。如果腳出現抽筋,就灸承山穴。如果小腿內側稍有麻木,就灸三陰交穴。(《外臺秘要》)
蘇氏說:各種毒氣侵襲人體,如果侵入內臟,會導致心慌胸悶,不及時治療會致命。如果侵襲體外,毒氣從皮膚排出就會導致皮膚麻木,麻木可以用藥膏摩擦治療。如果毒氣還沒排出皮膚,停留在營衛之間導致刺痛,就要在疼痛的地方立即艾灸三五壯,就能痊癒,不一定要在穴位上。在偏遠沒有藥物的地方,就要趕快艾灸,腹部、背部、手足的要穴,都可以治療這個病,即使《明堂經》沒有記載,只要按照病痛的地方,用艾灸燒透,疼痛就會消散,這是無法用言語解釋的。(依照程衍道版本,這裡應補充一個「不」字。)另外,要等到艾灸瘡癒合後,疤痕顏色紅潤或白色,恢復到原本的膚色,就代表風毒已經完全消除了。
如果疤痕的顏色是青黑色,就表示風毒還沒除盡,要繼續艾灸不要停止,直到身體感覺輕鬆了才能停止。(同上)
蘇恭說:如果腳氣病發作得很厲害,從腰部以上都不能針灸,因為這樣會引導風邪向上,導致死亡。等到病情稍微平息後,如果還有殘餘的病症,再艾灸就沒有妨礙。只有冬天可以艾灸,春夏不能艾灸,從風市穴以下可以適當的艾灸。(同上)
如果胸中氣散亂,心下脈搏洪大且跳動,跳動的脈象向下分入兩邊大腿內側,導致心慌、心悸,可以用手按壓揉搓小腹下兩旁,連接大腿的斜紋處,如果感到有脈搏跳動,就要在跳動的部位艾灸三到七壯,就能使病情穩定。艾灸結束後都要艾灸足三里穴二十壯,來引導氣向下走。(同上)
《唐論》又說,如果心胸氣悶,已經灸過身體和小腿的穴位,也服用湯藥,但是氣還是無法順暢,煩躁不安快要死的時候,要灸兩腳心下方凹陷處,各灸七壯,氣就能夠順暢下降。這個穴位非常重要,但是不能多次艾灸,只有在緊急情況下才能灸七壯。凡是艾灸治療,都不能廢棄湯藥。藥物從內部攻打疾病,艾灸從外部發散病邪,就像打開門驅趕賊寇,賊就容易跑出去;如果關起門來驅趕,賊無路可逃,反而會危害到人。(同上)
調養方法:
凡是腳氣病,一定要謹慎房事,羊肉、牛肉、魚、蒜、蕺菜、菘菜、蔓菁、瓠子、酒、麵食、酥油、乳糜、豬肉、雞肉、鵝肉、鴨肉,有的藥方還用鯉魚頭,這些東西都絕對不能吃,不能觸犯,還要忌諱發怒。只能吃粳米、高粱、小米、醬、豆豉、蔥、韭菜、薤、花椒、生薑、橘子皮。也不能吃各種生的水果、酸醋食物,凡是觸犯了這些禁忌的都不能痊癒。另外,很適合食用生牛奶和生栗子。(《千金方》)(另外,《食治》中,引用扁鵲的話說:患有腳氣病且虛腫的人,不能吃甜瓠,否則這個病永遠不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