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身體類 (13)

回本書目錄

身體類 (13)

1. 臂痛

證治諸說,夫臂痛者,其說有五:若臂痛,筋脈攣急,不得屈伸,遇寒則劇,由肝虛,為風寒邪氣留於經絡,故筋攣乾急而痛,脈緊而細者,宜以小續命湯,或以異功五積散,加全蠍、麝香煎,甚者以柏子仁丸(出《婦人良方》引《指迷方》,凡十三味,系溫養之劑)。若臂痛不能舉,時復轉移,或左或右,此由中脘伏痰,脾氣滯而不行,則上下不運而痛,其脈沉細,宜茯苓丸或控涎丹。若臂痛流走,上下無常,外連肌肉,牽引背胛,時發時止,由榮衛之氣循行失度,遂受風毒之氣,行於血中,隨血上下,新故相搏則痛,宜小續命湯兼麝香丸(當考),甚者以白芥子散。若卒然一臂無力,痛不能舉,漐漐似汗,肌肉時復掣痛,手不及頭,此寒濕客搏而筋緩也,宜以異功五積散,加全蠍、麝香煎,甚者以四君子湯加芍藥、附子、生薑煎服。若氣血凝滯,經絡不行,臂痛不能舉者,舒經湯。(《管見良方》)

臂為風寒濕所搏,或飲液流入,或因提挈重物,皆致臂痛,有腫者,有不腫者,除飲證外,其餘諸痛,並宜五積散及烏藥順氣散(按:《得效》治風證,《醫鑑》治因於氣者)或蠲痹湯。外有血虛一證,血不榮於筋,或致臂痛,宜蠲痹湯、四物湯各半帖,和勻煎服。乳婦以臂枕兒,傷於風寒,多有臂痛,亦宜於此選用。

若坐臥為風濕所搏,或睡後手在被外,為寒邪所襲,遂令臂痛,宜五積散及蠲痹湯、烏藥順氣散。審知是濕,蠲痹湯,每服加蒼朮三匙,防己四分,或用五痹湯。曾因挈重傷筋,以致臂痛,宜琥珀散(用芍、莪、牡、稜、劉寄奴、玄胡、烏藥、歸、地、桂)、劫勞散(《類方》用虛勞方,然當是《和劑·傷寒》門中方)或和氣飲(《類方》用升麻和氣飲,然當是五積散加麻黃),每服加白薑黃半錢,以薑黃能入臂故也。(《要訣》)

臂連肩背痠痛,兩手軟痹,由痰飲流入四肢也。偶提重物忽痛,傷筋也。因搐臂筋痛,傷於寒也。臂痛不能舉,或痛無定處,由脾虛邪氣相搏也。臂痛不能舉物,氣血凝滯也。(《尊生書》)

和血諸方,舒經湯,治臂痛,又名五痹湯,亦治腰下疾。

片子薑黃(四兩),甘草,羌活(各一兩),白朮,海桐皮,當歸,赤芍藥(各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腰以下疾,空心服。腰以上疾,食後服。(《婦人良方》)(按:據《事證方後集》,此本王伯舉方,其說頗詳,宜參。)《管見良方》治氣血凝滯,經絡不行,肩痛不能舉。一方,加沉香、生薑煎。《葉氏》五痹湯,大治風痰飲攻作臂膊疼痛,於本方去海桐皮、歸、芍。

(亦見《事證方後集》,有說。)《楊氏》蠲痹湯,於本方去白朮、海桐皮,加黃耆。(詳見《痹》門。《醫鑑》臂痛因濕者。)《得效》活絡湯,治風濕臂痛,諸藥不效者,於本方去薑黃、桐皮、芍藥,加獨活、川芎。

紅花四物湯,治婦人臂疼,又如癱瘓。劉立之云:是血證,四物湯加紅花煎服見效。(《朱氏》)

白芥子散,治臂痛,外連肌肉,牽引背胛,時發時止,此由榮衛之氣循行失度,留滯經絡,與正氣相搏,其痛發則有似癱瘓。

真白芥子,木鱉子(各二兩麩炒),沒藥(別研),桂心,木香(各半兩)

上為細末,入研藥令停,每服一錢,溫酒調下。(《婦人良方》)

服桑枝法,桑枝一小升,細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盡,無時。政和間,予嘗病兩臂痛,服諸藥不效,依此作數劑,臂痛即愈。(《本事》)

利氣方,流氣飲子。(按:此不舉主治,當是治氣滯臂痛。《得效》列之白芥子散後,曰:治同上。)

紫蘇葉,青皮,桔梗,大黃(煨),當歸,芍藥,烏藥,茯苓,川芎,黃耆,枳殼(去穰麩炒),防風(各半兩),甘草,橘皮(各三分),木香,皮連大腹(二兩銼薑汁)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一盞,去滓服。(《婦人良方》)《得效》去大黃。

溫經諸方,拾味銼散,治臂痛,連筋及骨,舉動艱難。此藥亦益血養筋生力。

當歸(一兩去土洗淨切焙乾),黃耆(二兩炙),白芍藥(二兩),芎藭(一兩半不見火),防風(一兩半),附子(三兩炮製去皮臍),白朮(一兩半),茯苓(七錢半),熟乾地黃(七錢半略洗淨用少酒熬令乾焙之),肉桂(一兩去粗皮不見火)

上件並修制了畢,然後秤之,㕮咀,每服四錢重,水一大滿盞,生薑七片。棗子三個掰開,同煎至七分,去滓通口服,食後臨臥日三服。須溫覆厚衣,畏寒去處。(《葉氏》)

臂痛多日風,其脈濡而來反急,明其濕。用蒼朮、附子各等分,木香一分,姜煎,帛蓋,屋上露星一宿,次日重湯暖服愈。(《永類》引《續易簡》)

消痰諸方,治痰,茯苓元,本治臂痛,具《指迷方》中。云有人臂痛不能舉,手或左(《婦人良方》此有「或」字)右,時復轉移。由伏痰在內,中脘停滯,脾氣不流行,上與氣搏。四肢屬脾,滯而氣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脈沉細者是也。後人謂此臂痛,乃痰證也(方出《痰涎》中)。累有人為痰所苦,夜間兩臂常若有人抽牽,兩手戰灼,至於茶盞亦不能舉,只以此藥治之,皆隨服隨愈。(《是齋》)

半夏湯,治肩臂痛。

半夏(二兩洗七遍切作薄片),白茯苓(二兩銼)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煎至八分,入薑汁一哈唎殼許,再煎至七分,食後溫熱服。(《葉氏》)又小半夏湯,治痰飲頭眩及臂痛,於本方加甘草、橘、姜,水煎。

痰飲流入四肢,肩臂痠疼,兩臂軟痹,導痰加木香、片子薑黃、薑製白朮,若作風治誤矣。(《醫通》)

控涎丹,加去油木鱉子一兩,桂五錢,治臂痛,每服二十丸,加五三十丸。(《綱目》)

芎活湯,治水飲停蓄,注於經絡,發為臂痛,皆因脾土有虧,平日多飲水漿,不能傳化所致。

川芎,半夏(湯洗),白茯苓,川獨活,陳皮,枳殼(去穰炒各半兩),白朮,甘草(各一分)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同煎,去滓,食後停少時溫服。(《得效》)

涼熱方,熱證,防風通聖散。(《得效》)

白話文:

[臂痛]

對於臂痛的各種理論和治療方式如下,臂痛的原因主要有五種:

  1. 若手臂疼痛,且筋脈緊繃無法彎曲伸直,遇冷天更嚴重,這是由於肝臟功能減弱,風寒邪氣停留在經絡中,導致筋脈緊繃乾燥疼痛,脈象緊且細。應使用小續命湯,或者異功五積散加全蠍、麝香煎煮服用。病情嚴重者可用柏子仁丸。

  2. 若手臂疼痛到無法舉起,且疼痛位置會移動,可能左邊也可能右邊,這是由於脾胃中有潛藏的痰濕,脾氣滯留無法運行,導致上下運轉不良而疼痛。脈象沉且細,應服用茯苓丸或控涎丹。

  3. 若手臂疼痛且遊走不定,上下沒有固定位置,影響肌肉,牽扯背部,時發時止,這是因為體內營氣和衛氣運行失調,受到風毒侵襲,隨著血液上下流動,新舊血液互相衝突導致疼痛,應服用小續命湯和麝香丸。病情嚴重者可服用白芥子散。

  4. 若突然一隻手臂無力,疼痛無法舉起,且持續出汗,肌肉偶爾抽痛,手無法觸及頭部,這是因為寒濕入侵,使筋脈鬆弛。應服用異功五積散加全蠍、麝香煎煮服用。病情嚴重者可服用四君子湯加芍藥、附子、生薑煎煮服用。

  5. 若氣血凝滯,經絡不通,導致手臂疼痛無法舉起,應服用舒經湯。

手臂受到風寒濕氣的影響,或是飲食過量,或是提重物,都可能導致臂痛,有些會腫脹,有些不會。除了飲食引起的症狀之外,其他疼痛都適合服用五積散和烏藥順氣散,或蠲痹湯。另一種情況是血虛,血液無法滋養筋骨,也可能導致臂痛,這種情況應服用蠲痹湯和四物湯。

哺乳期婦女若以手臂枕著嬰兒,受到風寒影響,也常會有臂痛,同樣適用上述的治療方式。

若是坐臥時受到風濕影響,或是睡覺時手放在被子外面,受到寒冷侵襲,也會導致臂痛,應服用五積散、蠲痹湯或烏藥順氣散。若確定是濕氣導致,蠲痹湯每次服用可加蒼朮三匙和防己四分,或使用五痹湯。

若因提重物傷害到筋脈,導致臂痛,可服用琥珀散、劫勞散或和氣飲,每次服用加白薑黃半錢,因為薑黃能夠進入手臂部位。

手臂連帶肩膀背部痠痛,雙手軟弱無力,這是因為痰飲流入四肢所致。偶爾提重物突然感到疼痛,這是因為傷害到筋脈。手臂因寒冷而抽筋,這是因為受到寒冷影響。手臂疼痛無法舉起,或疼痛位置不定,這是因為脾虛邪氣相互作用。手臂疼痛無法舉物,這是因為氣血凝滯。

舒經湯,治療臂痛,又名五痹湯,也能治療腰部以下的疾病。

舒經湯的成分包括:片子薑黃、甘草、羌活、白朮、海桐皮、當歸、赤芍藥等,磨成粗末後,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如果是腰部以下的疾病,在空腹時服用。如果是腰部以上的疾病,在飯後服用。

白芥子散,治療手臂疼痛,連帶肌肉,牽引背胛,時發時止,這是因為營氣和衛氣運行失調,滯留在經絡中,與正氣相搏鬥,疼痛發作時類似癱瘓。

真白芥子、木鱉子、沒藥、桂心、木香等,磨成細末後,每次服用一錢,用溫酒調服。

桑枝法,桑枝一小升,細切炒香,用水三大升煎至二升,一天內服用完畢,不限時間。政和年間,我曾經手臂疼痛,服用各種藥物都無效,按照這個方法製作幾劑,手臂疼痛就痊癒了。

流氣飲子,治療氣滯臂痛。

拾味銼散,治療臂痛,連帶筋骨,行動困難。這藥物也能補血養筋增強體力。

蒼朮、附子、木香、薑煎煮,用布蓋住,放在屋頂上露宿一夜,第二天再用熱水加熱服用,可以治療長期風濕導致的手臂疼痛。

茯苓元,治療臂痛,有人手臂疼痛無法舉起,手掌時常從左手換到右手,這是因為脾胃中有潛藏的痰濕,脾氣滯留無法運行,導致氣血無法下行,上行攻向手臂,脈象沉細。後人認為這種臂痛是痰濕症狀。

半夏湯,治療肩臂疼痛。

控涎丹,加入去油木鱉子一兩和桂五錢,治療臂痛,每次服用二十丸,可增加到五十丸。

芎活湯,治療水飲停滯在經絡中,導致臂痛,都是因為脾土有損,平日飲水過多,無法正常代謝所致。

防風通聖散,治療熱證。

以上是臂痛的各種原因和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