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身體類 (12)

回本書目錄

身體類 (12)

1. 〔附〕身癢(身如蟲行)

經曰:諸癢為虛。血不榮肌腠,所以癢也。當以滋補藥,以養陰血,血和肌潤,癢自不作矣。(《丹溪》)

癢證不一。疥癆作癢,當求之本門瘡疥證。血虛皮膚癢者,宜四物湯,加防風七錢半;如以四物湯半帖,水二盞,調消風散一錢亦可。婦人血氣,或通身癢,或頭面癢,如蟲行皮中,緣月水來時,為風所吹,不然則是產蓐中食動風物致之,亦宜如前四物湯調消風散。有脾虛身癢,本無疥癆,素非產蓐,潔然一身,癢不可住,此乃脾虛所因。

經云:諸痛為實,諸癢為虛。又云:脾主身之肌肉。宜實脾為先,四獸飲去草果,加藿香、厚朴、川芎、當歸各半錢,薑、棗煎服,名增損資胃飲。(《要訣》)(消風散見《頭痛》,四獸飲見《瘧》。)

一人年逾六十,形瘦蒼紫,夜常身癢,搔之熱蒸皮內,肉磊如豆粒,癢止熱散,磊亦消矣。醫用烏藥順氣、升麻和氣等不效,詣余診之。脈皆細濡近駛。曰:此血虛血熱也。醫為順氣和氣,所謂誅罰無過,治非所宜。遂以生地、玄參、白蒺藜、歸、芎、耆、芍、黃芩、甘草、陳皮煎服,月餘而安。(《石山》)

程貴英,形長而瘦,色白而脆,年三十餘,得奇疾,遍身淫淫循行如蟲,或從左腳腿起,漸次而上至頭,復下於右腳,自覺蟲行有聲之狀。召醫診視,多不識其為何病。居士往診,其脈浮小而濡,按之不足,兼察其形,視其色,參諸脈,知其為虛症矣。《傷寒論》云:身如蟲行,汗多亡陽也。

遂仿此例而用補中益氣湯,多加參、耆,以酒炒黃柏五分佐之,服至二、三十帖遂愈。(《石山居士傳》)

盛架閣妻,左右肩病癢,蔓延至兩臂,上及顏面,不可禁。或於病處灼艾,勢暫止,已而如初。府君曰:右脈沉,左脈浮且盛,此滋味傷厚之所致也。投以某藥,疾旋已。(《醫史·倪府君墓碣銘》)

白話文:

附:身癢(身如蟲行)

古籍記載,各種癢症都屬於虛證。血液不能滋養肌膚,所以才會發癢。應該服用滋補藥物,來滋養陰血,使血液充盈,肌膚潤澤,癢症自然就會消失。(出自《丹溪心法》)

癢症的成因不一。疥瘡引起的癢,應該參考治療疥瘡的相關章節。血虛引起的皮膚癢,可以用四物湯,再加防風七錢半;或者用半帖四物湯,加水二盞,再調入消風散一錢。婦女因血氣問題引起的全身癢或頭面癢,感覺像蟲子在皮膚裡爬行,可能是月經來潮時受風寒,或者產後食用動風的食物引起的,也可用前面提到的四物湯加消風散的方法治療。還有的情況是脾虛引起的全身癢,沒有疥瘡,也不是產後,身體乾淨,但癢卻止不住,這是脾虛導致的。

經書上說:諸痛屬實證,諸癢屬虛證。又說:脾臟主宰身體的肌肉。治療應該先補益脾臟,可以用四獸飲去掉草果,再加入藿香、厚朴、川芎、當歸各半錢,用生薑、大棗煎服,這個方子叫做增損資胃飲。(出自《醫學心悟》)(消風散的配方見《頭痛》篇,四獸飲的配方見《瘧疾》篇)

有位六十多歲的老人,身材消瘦,皮膚青紫,晚上經常全身發癢,抓撓後皮膚發熱,肉裡好像長出豆粒大小的疙瘩,癢止後熱散,疙瘩也消了。之前用烏藥順氣、升麻和氣等方法治療都沒效,後來來找我診治。脈象細弱而滑數。我判斷這是血虛血熱。之前用順氣和氣的方法,是錯用藥物,治療方法不對。於是,我用生地黃、玄參、白蒺藜、當歸、川芎、獨活、白芍、黃芩、甘草、陳皮煎服,一個多月後就好了。(出自《石山醫案》)

程貴英,身材高瘦,膚色白皙而脆弱,三十多歲,患有一種奇怪的病,全身奇癢,感覺像蟲子在皮膚裡爬行,有時從左腳腿開始,慢慢往上爬到頭部,再往下爬到右腳,感覺像蟲子爬行發出的聲音。很多醫生都診斷不出是什麼病。我診治後,發現她的脈象浮弱而濡滑,按之無力,結合她的形貌和膚色,以及脈象,判斷這是虛症。《傷寒論》中說:全身像蟲子爬行一樣,多汗是陽氣耗損的表現。

於是,我仿照這個病例,用補中益氣湯,加重人参、獨活的用量,再用酒炒黃柏五分作為輔助藥物,服用二十到三十帖後病就好了。(出自《石山居士傳》)

盛架閣的妻子,肩膀兩側發癢,蔓延到雙臂,往上到臉部,止不住地癢。曾經在患處灸艾,雖然暫時止癢,但很快又癢起來。府君(丈夫)說:右脈沉,左脈浮大有力,這是飲食過量,損傷脾胃引起的。用某種藥物治療後,病很快就好了。(出自《醫史·倪府君墓碣銘》)

2. 肩背痛

證治諸說,森立夫云:愚謂肩背痛者,屬二經。手太陽小腸經,上肩髃,繞肩解。足太陽膀胱經,循肩髆,俠脊背。二經之氣相通。若逆而不順,或外感寒邪,或勞傷,以致二經之虛,皆足使痛。其痠痛為虛,重痛為寒,刺痛為氣逆也。(《萬安》)

肩背痛,未辨何證,俱宜和氣飲,每服加烏藥半錢。當肩背一片冷痛,背膂疼痛,古方用神保丸愈者,此有積氣故也。其人素有痰飲,流注肩背作痛,宜星香散(用南星、木香),或導痰湯下五套丸(見《和劑》),更於嘔吐門停飲證選藥。有腎氣(即奔豚氣之謂)不循故道,氣逆挾背而上,致肩背作痛,宜和氣飲,每服加炒蘹香半錢,炒川椒十粒。

有素虛人,及病後心膈間痛,或牽引乳脅,或走注肩背,此乃元氣上逆,當引使歸元,不可復下疏刷之劑,愈刷愈痛,發汗太過人患此者眾,惟宜溫補。拘於氣無補法之說誤矣。經曰汗者心之液,又曰陽受氣於胸中,汗過多則心液耗,陽氣不足,故致疼也;(《要訣》)

背痛,肥人多痰,年高必用人捶而痛快者屬虛,除濕化痰,兼補脾腎。醉飽後多痛欲捶,是脾不運而濕熱作楚也,須節飲。瘦人多是血少陰虛,亦不禁酒及厚味而然,養血清火,四物、酒芩、連、牡丹皮。背痛須加羌活、防風引經,肥人少佐附子。(《六要》)

脊者,督脈之經與膀胱之經皆取道於脊也。故項脊常熱而痛者,陰虛也,六味丸加麋茸。常寒而痛者,陽虛也,八味丸加鹿茸。(《醫通》)(宜參《頸項痛》。)

太陽經風濕肩背痛,兼氣鬱滯痛者,則常常作痛。氣虛郁痛者,則時止時痛。血虛郁痛者,則夜甚時止。血瘀郁痛者,則夜痛不止。風氣鬱盛者,痛則項背強。濕氣鬱甚者,痛則肩背重。痰風凝郁者,痛則嘔眩。(《金鑑》)

治方,肩背痛不可回顧者,此手太陽氣鬱而不行,以風藥散之。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此足太陽經不通行,以羌活勝濕湯主之。

羌活,獨活(以上各一錢),藁本,防風,甘草(炙),川芎(以上各五分),蔓荊子(三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空心食前。(《內外傷辨》)

提肩散,治風濕乘肺,肩背強直作痛。

羌活(密節者),防風(去蘆),藁本,川芎,白芍藥(炒各七分),川連(酒炒),黃芩(酒拌炒各五分),甘草(四分)

上水二鍾,姜三片,煎服。(《辨疑》)

加減當歸飲子(《聖惠方》),治肩忽疼。(按:今《聖惠》無考,《準繩》引《玄珠》。)

當歸,大黃(兩半),芍藥(一兩),防風,黃芩,人參(各一兩),黃連(五錢),甘草(一兩三錢),生地黃(兩半),滑石(六兩),柴胡(一兩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後通口服。(《袖珍》)

有因濕熱,肩背沉重而疼者,當歸拈痛湯。(《統旨》)

真武湯,治肩項痠疼,兩肩欲脫,背㾓痛不欲伸,短氣惙惙虛弱。(《萬安》)(按:此佚出典,當考。)

灸法,背疼乃作勞所致,技藝之人與士女刻苦者,多有此患(士之書學,女之針指,皆刻苦而成背疼矣),色勞者亦患之,晉之景公是也,惟膏肓為要穴。予嘗於膏肓之側,去脊骨四寸半,隱隱微疼,按之則疼甚,漫以小艾灸三壯,即不疼,它日復連肩上疼,卻灸肩疼處愈,方知千金方之阿是穴猶信云。予嘗肩背痛,已灸膏肓,肩痛猶未已,遂灸肩井三壯而愈,以此知雖灸膏肓,而他處不可不灸云。兩肩頭冷疼,尤不可忽。予屢見將中風人臂骨脫臼,不與肩相連接,多有治不愈者。要之,才覺肩上冷疼,必先灸肩髃等穴,毋使至於此極可也。予中年每遇寒月,肩上多冷,常以手掌心撫摩之,夜臥則多以被擁之,僅能不冷,後灸肩髃,方免此患。蓋肩髃系兩手之安否,環跳系兩足之安否,不可不灸也。(《資生》)

白話文:

肩背痛

許多醫家都討論過肩背痛的成因和治療。有人認為肩背痛牽涉到手太陽小腸經(經絡循行經過肩膀外側)和足太陽膀胱經(經絡循行經過脊背)。這兩條經絡的氣血互相流通,如果氣血逆亂不通,或者受寒邪侵襲,或者過度勞累,導致兩經虛弱,都會引起疼痛。痠痛是氣血虛弱的表現,疼痛劇烈是寒邪入侵的表現,刺痛則代表氣血逆亂。

對於肩背痛,如果病因不明,可以先服用和氣飲,每次服用都加半錢烏藥。如果肩背一片冰冷疼痛,或背部疼痛劇烈,可以用神保丸治療,因為這可能是積氣所致。如果患者本身有痰飲(水液代謝異常),導致肩背疼痛,則可以使用星香散(南星、木香)或導痰湯配合五套丸治療,並根據嘔吐等症狀調整用藥。如果因腎氣(奔豚氣)逆亂而上衝,導致肩背疼痛,則可以服用和氣飲,每次加半錢炒蘹香和十粒炒川椒。

體質虛弱的人,或病後心胸疼痛,疼痛感可能牽扯到乳房側面或蔓延到肩背,這是元氣上逆的表現,應該採取溫補的方法引導元氣歸位,切勿使用瀉下等寒涼的藥物,否則會越治越痛。很多人因為過度發汗而導致這種情況,這是因為汗液是心臟精液的組成部分,汗出過多則耗損心液和陽氣,從而導致疼痛。

背痛的治療,肥胖者多痰濕,年長者常覺疼痛,這都是氣血虛弱的表現,需要除濕化痰,同時補益脾腎。醉酒或飽食後疼痛加劇,則表示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濕熱內生,應節制飲酒。瘦弱者背痛多因氣血不足,陰虛,也應忌酒和辛辣厚味食物,需要養血清熱,可服用四物湯、滋陰降火藥物等。背痛的藥方中,通常需要加入羌活、防風等藥物引導藥力到達病灶,肥胖者可少加附子。

脊柱疼痛與督脈和膀胱經有關,因為這兩條經絡都循行於脊柱。如果項部和脊柱經常發熱疼痛,是陰虛的表現,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並加麋茸;如果經常感覺寒冷疼痛,則是陽虛的表現,可以服用八味地黃丸並加鹿茸。

太陽經風濕引起的肩背痛,如果伴有氣鬱,則疼痛會持續發生。如果氣虛導致疼痛,則疼痛會時發時止。如果血虛導致疼痛,則夜間疼痛加劇,白天減輕。如果血瘀導致疼痛,則夜間疼痛加劇且持續不止。如果風邪盛則項背僵硬疼痛,濕邪盛則肩背沉重疼痛,痰風凝滯則會伴隨嘔吐、頭暈等症狀。

治療肩背痛的藥方:肩背疼痛難以轉動,是手太陽經氣血鬱滯不通,可以使用風藥散之。脊柱疼痛,項部僵硬,腰部好像折斷,項部好像被拉扯,這是足太陽經不通暢,可以使用羌活勝濕湯。

提肩散可以治療風濕侵犯肺部,導致肩背僵硬疼痛。

加減當歸飲子可以治療肩部突然疼痛。

如果因為濕熱導致肩背沉重疼痛,可以使用當歸拈痛湯。

真武湯可以治療肩項痠痛、兩肩好像要脫臼、背部疼痛難以伸展、呼吸短促、身體虛弱。

灸法:背痛多因勞累所致,長期從事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的人容易患病。膏肓穴是治療背痛的重要穴位。 如果肩背疼痛,可以灸膏肓穴、肩井穴等穴位。肩部感覺寒冷疼痛,更不能輕忽,要及時治療。 肩髃穴和環跳穴對於手腳的健康也很重要,也應該注意灸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