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身體類 (12)

回本書目錄

身體類 (12)

1. 〔附〕身癢(身如蟲行)

經曰:諸癢為虛。血不榮肌腠,所以癢也。當以滋補藥,以養陰血,血和肌潤,癢自不作矣。(《丹溪》)

癢證不一。疥癆作癢,當求之本門瘡疥證。血虛皮膚癢者,宜四物湯,加防風七錢半;如以四物湯半帖,水二盞,調消風散一錢亦可。婦人血氣,或通身癢,或頭面癢,如蟲行皮中,緣月水來時,為風所吹,不然則是產蓐中食動風物致之,亦宜如前四物湯調消風散。有脾虛身癢,本無疥癆,素非產蓐,潔然一身,癢不可住,此乃脾虛所因。

白話文:

癢的症狀並不相同。疥瘡引起搔癢,應當從瘡疥證的基本原理尋找病因。血虛導致皮膚搔癢的,宜服用四物湯,加上七錢半的防風;或用半帖的四物湯,加兩杯水,調入一錢的消風散也可以。婦女血氣問題,有的全身都會癢,或頭面搔癢,感覺像蟲在皮膚裡爬,是因月經來時,受到風邪所致,如果不是這個原因,那麼就是因產前或產後誤食了發動風邪的食物造成的,也宜如前面所述,用四物湯調入消風散服用。有脾虛引起的身體搔癢,根本沒有疥瘡,過去也並非產後,全身乾淨,但癢卻無法止住,這是由於脾虛所致。

經云:諸痛為實,諸癢為虛。又云:脾主身之肌肉。宜實脾為先,四獸飲草果,加藿香厚朴川芎當歸各半錢,薑、棗煎服,名增損資胃飲。(《要訣》)(消風散見《頭痛》,四獸飲見《瘧》。)

白話文:

中醫經典著作中說:各種疼痛屬於實證,各種瘙癢屬於虛證。又說:脾臟主宰人體的肌肉。所以應該先補益脾臟,四獸飲去掉草果,加藿香、厚朴、川芎、當歸各半錢,薑、大棗煎服,名叫增損資胃飲。(《要訣》)(消風散見《頭痛》,四獸飲見《瘧疾》。)

一人年逾六十,形瘦蒼紫,夜常身癢,搔之熱蒸皮內,肉磊如豆粒,癢止熱散,磊亦消矣。醫用烏藥順氣、升麻和氣等不效,詣余診之。脈皆細濡近駛。曰:此血虛血熱也。醫為順氣和氣,所謂誅罰無過,治非所宜。遂以生地、玄參白蒺藜、歸、芎、耆、芍、黃芩甘草陳皮煎服,月餘而安。(《石山》)

白話文:

有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身體消瘦、面色蒼紫,晚上經常覺得身體發癢,他用手抓後皮膚內感到燥熱,皮肉凸起,大小像豆子,等癢感消失、熱感消除後,凸起的皮肉也消失了。醫生用烏藥順氣、升麻和氣等藥物醫治,但無效。這位老人來找我看病,我診斷他的脈象都細、濡、近而快。對他說:「這是血虛血熱引起的。」醫生藉順氣和氣的名義,實則卻施以過重的刑罰,這種治療方法是不適當的。於是我用生地、玄參、白蒺藜、歸、芎、耆、芍、黃芩、甘草、陳皮煎劑讓他服用,一個多月後他的病情就痊癒了。(《石山》)

程貴英,形長而瘦,色白而脆,年三十餘,得奇疾,遍身淫淫循行如蟲,或從左腳腿起,漸次而上至頭,復下於右腳,自覺蟲行有聲之狀。召醫診視,多不識其為何病。居士往診,其脈浮小而濡,按之不足,兼察其形,視其色,參諸脈,知其為虛症矣。《傷寒論》云:身如蟲行,汗多亡陽也。

白話文:

程貴英,身材瘦長,皮膚白而脆。三十多歲時,突然患了怪病,覺得全身有蟲子在爬動。有時從左腳開始,慢慢往上爬到頭,再從頭下去到右腳。她覺得蟲子爬動時,還能聽到聲音。找醫生診治,大多不知道她得了什麼病。居士前去診治,把她的脈搏診斷為浮小而濡,按上去不足。再觀察她的體形和麪容,以及脈搏後,知道她得了虛症。《傷寒論》中說:身體好像有蟲在爬,出很多汗,是陽氣不足的緣故。

遂仿此例而用補中益氣湯,多加參、耆,以酒炒黃柏五分佐之,服至二、三十帖遂愈。(《石山居士傳》)

白話文:

於是仿照這種情況而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人參、黨參,用黃柏五分炒酒當作輔助藥,服用到二、三十帖就痊癒了。(《石山居士傳》)

盛架閣妻,左右肩病癢,蔓延至兩臂,上及顏面,不可禁。或於病處灼艾,勢暫止,已而如初。府君曰:右脈沉,左脈浮且盛,此滋味傷厚之所致也。投以某藥,疾旋已。(《醫史·倪府君墓碣銘》)

白話文:

盛架閣的妻子,左右肩胛疼痛並發癢,疼痛延續到兩隻手臂,甚至蔓延到臉上,無法控制。有人在她疼痛的地方灼艾,疼痛暫時停止,但不久又恢復原狀。倪府君說:右脈沉穩,左脈浮動且旺盛,這是因為飲食過度所引起的。給她服用某種藥物,疾病很快就痊癒了。(《醫史·倪府君墓碣銘》)

2. 肩背痛

證治諸說,森立夫云:愚謂肩背痛者,屬二經。手太陽小腸經,上肩髃,繞肩解。足太陽膀胱經,循肩髆,俠脊背。二經之氣相通。若逆而不順,或外感寒邪,或勞傷,以致二經之虛,皆足使痛。其痠痛為虛,重痛為寒,刺痛為氣逆也。(《萬安》)

白話文:

對於肩背痛的治療方法,森立夫說:我認為肩背疼痛,屬於兩條經絡。手太陽小腸經,從肩髃向上,繞過肩膀,止於肩解。足太陽膀胱經,沿著肩髆,通過脊背。這兩條經絡的氣相互流通。如果氣血運行不暢,或者受到外感寒邪,或者勞傷,導致這兩條經絡虛弱,都會引起疼痛。痠痛是虛症,重痛是寒症,刺痛是氣逆。

肩背痛,未辨何證,俱宜和氣飲,每服加烏藥半錢。當肩背一片冷痛,背膂疼痛,古方用神保丸愈者,此有積氣故也。其人素有痰飲,流注肩背作痛,宜星香散(用南星、木香),或導痰湯下五套丸(見《和劑》),更於嘔吐門停飲證選藥。有腎氣(即奔豚氣之謂)不循故道,氣逆挾背而上,致肩背作痛,宜和氣飲,每服加炒蘹香半錢,炒川椒十粒。

白話文:

  1. 肩膀和背部疼痛,還沒分清楚是什麼症狀,都應該喝和氣飲,每次加半錢的烏藥。當肩膀和背部一整片感到冰冷疼痛,背部疼痛,古時候的藥方用神保丸,會有效果,因為有積氣的原因。

  2. 這個人本來就有痰飲,流到肩膀和背部而引起疼痛,應該服用星香散(使用南星、木香),或者是用導痰湯送服五套丸(見《和劑》),也可以從嘔吐門停飲證選擇藥物。

  3. 有腎氣(是指奔豚氣)不按照原來的路徑運行,氣逆衝進背部,導致肩膀和背部疼痛,應該服用和氣飲,每次加半錢炒過的蘹香、十粒炒過的四川花椒。

有素虛人,及病後心膈間痛,或牽引乳脅,或走注肩背,此乃元氣上逆,當引使歸元,不可復下疏刷之劑,愈刷愈痛,發汗太過人患此者眾,惟宜溫補。拘於氣無補法之說誤矣。經曰汗者心之液,又曰陽受氣於胸中,汗過多則心液耗,陽氣不足,故致疼也;(《要訣》)

白話文:

有老虛的人,還有病後心臟和膈肌之間疼痛的,或者疼痛牽引乳房和脅部,或者疼痛移動到肩膀和背部,這是元氣上行的緣故,所以應該引導元氣歸於其原處,不可再服用清熱瀉下的藥物。如果繼續瀉下,疼痛會越發嚴重。發汗太多導致身體虛弱的人很多,應該溫養身體。拘泥於 "氣無補法" 的說法是錯誤的。經文說 "汗" 是 "心" 的液體,又說 "陽氣" 接受 "胸中" 的氣。如果出汗太多, "心液" 就會耗損, "陽氣" 就會不足,所以就會產生疼痛。

背痛,肥人多痰,年高必用人捶而痛快者屬虛,除濕化痰,兼補脾腎。醉飽後多痛欲捶,是脾不運而濕熱作楚也,須節飲。瘦人多是血少陰虛,亦不禁酒及厚味而然,養血清火,四物、酒芩、連、牡丹皮。背痛須加羌活防風引經,肥人少佐附子。(《六要》)

白話文:

背痛

  • 肥胖的人多痰,年紀大的人必須用人捶打才能舒服的屬於虛證,要除濕化痰,兼補脾腎。
  • 醉酒和飽食之後背痛欲捶,這是脾不運而濕熱作楚,需要節制飲酒。
  • 瘦弱的人多是血少陰虛,也不禁酒和濃味而導致背痛,需要養血清火,用四物湯、酒芩、連翹、牡丹皮治療。
  • 背痛需要加上羌活、防風引經,肥胖的人少佐附子。(《六要》)

脊者,督脈之經與膀胱之經皆取道於脊也。故項脊常熱而痛者,陰虛也,六味丸加麋茸。常寒而痛者,陽虛也,八味丸鹿茸。(《醫通》)(宜參《頸項痛》。)

白話文:

脊椎,任督二脈和膀胱經都經過脊椎。所以項脊經常發熱疼痛是陰虛,六味丸加麋茸。經常寒冷疼痛是陽虛,八味丸加鹿角茸。(《醫通》)(應參考《頸項痛》)

太陽經風濕肩背痛,兼氣鬱滯痛者,則常常作痛。氣虛郁痛者,則時止時痛。血虛郁痛者,則夜甚時止。血瘀郁痛者,則夜痛不止。風氣鬱盛者,痛則項背強。濕氣鬱甚者,痛則肩背重。痰風凝郁者,痛則嘔眩。(《金鑑》)

白話文:

在太陽經絡上引起的風濕肩背疼痛,兼夾有氣鬱滯痛的情況,就會常常感到疼痛。氣虛鬱痛的人,疼痛有時停止有時發作,血虛鬱痛的人,到了夜裡疼痛加劇,有時停止。血瘀鬱痛的人,到了夜裡疼痛不止。風氣鬱盛的人,疼痛時頸項和背部僵硬。濕氣鬱甚的人,疼痛時肩背沉重。痰風凝鬱的人,疼痛時會出現嘔吐眩暈。

治方,肩背痛不可回顧者,此手太陽氣鬱而不行,以風藥散之。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此足太陽經不通行,以羌活勝濕湯主之。

白話文:

治療肩背僵痛,若回顧則疼痛加劇者,這是手太陽經氣鬱結不行所致,應以風藥使之疏散。脊柱僵痛,頸部屈伸不利,腰部像斷折,頸似吊起,這是足太陽經阻滯不通所致,以羌活勝濕湯治療。

羌活,獨活(以上各一錢),藁本,防風,甘草(炙),川芎(以上各五分),蔓荊子(三分)

白話文:

羌活、獨活(以上各一錢重),藁本、防風、甘草(炙製)、川芎(以上各五分重),蔓荊子(三分重)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空心食前。(《內外傷辨》)

提肩散,治風濕乘肺,肩背強直作痛。

羌活(密節者),防風(去蘆),藁本,川芎,白芍藥(炒各七分),川連(酒炒),黃芩(酒拌炒各五分),甘草(四分)

白話文:

羌活(選擇節密者),防風(去除蘆葦),藁本,川芎,白芍藥(炒各七分),川連(用酒炒),黃芩(與酒拌炒,各佔五分),甘草(四分)

上水二鍾,姜三片,煎服。(《辨疑》)

加減當歸飲子(《聖惠方》),治肩忽疼。(按:今《聖惠》無考,《準繩》引《玄珠》。)

白話文:

加減當歸飲劑(《聖惠方》),治療肩膀突然疼痛。(按:現在的《聖惠方》中沒有考證,《準繩》引自《玄珠》。)

當歸大黃(兩半),芍藥(一兩),防風,黃芩,人參(各一兩),黃連(五錢),甘草(一兩三錢),生地黃(兩半),滑石(六兩),柴胡(一兩半)

白話文:

  • 當歸:滋補氣血,活血化瘀,調經止痛。

  • 大黃:瀉下積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 芍藥:養血和營,鎮痛緩急。

  • 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人參: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甘草:補益脾胃,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 生地黃:滋陰涼血,清熱生津,養血止血。

  • 滑石:清熱利濕,除煩止渴。

  • 柴胡:疏肝解鬱,清熱退燒。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後通口服。(《袖珍》)

有因濕熱,肩背沉重而疼者,當歸拈痛湯。(《統旨》)

真武湯,治肩項痠疼,兩肩欲脫,背㾓痛不欲伸,短氣惙惙虛弱。(《萬安》)(按:此佚出典,當考。)

白話文:

真武湯,治療肩頸痠痛,雙肩欲脫(感到肩膀要脫臼),背部、脊椎疼痛不想要伸展,呼吸短促,有疲乏、虛弱的感覺。(出自《萬安》註:這本典籍已經失傳,應該要考證一番)

灸法,背疼乃作勞所致,技藝之人與士女刻苦者,多有此患(士之書學,女之針指,皆刻苦而成背疼矣),色勞者亦患之,晉之景公是也,惟膏肓為要穴。予嘗於膏肓之側,去脊骨四寸半,隱隱微疼,按之則疼甚,漫以小艾灸三壯,即不疼,它日復連肩上疼,卻灸肩疼處愈,方知千金方之阿是穴猶信云。予嘗肩背痛,已灸膏肓,肩痛猶未已,遂灸肩井三壯而愈,以此知雖灸膏肓,而他處不可不灸云。兩肩頭冷疼,尤不可忽。予屢見將中風人臂骨脫臼,不與肩相連接,多有治不愈者。要之,才覺肩上冷疼,必先灸肩髃等穴,毋使至於此極可也。予中年每遇寒月,肩上多冷,常以手掌心撫摩之,夜臥則多以被擁之,僅能不冷,後灸肩髃,方免此患。蓋肩髃系兩手之安否,環跳系兩足之安否,不可不灸也。(《資生》)

白話文:

灸法,背疼是疲勞造成的。像工匠、讀書人、女子、女紅等,都常常有這個毛病(讀書人讀書,女紅做刺繡,都非常辛苦,以至於背痛了)。性生活過度的人也會得這種病,晉國的景公就是例子。但背部穴道中最要緊的只有「膏肓」。我曾經在「膏肓」旁,距離脊骨四寸半的地方,隱隱覺得有點疼,按下去就更疼了。我隨意用小艾灸了三壯,就不疼了。後來我又連帶肩膀都痛了起來,我就灸肩膀痛的地方,果然就痊癒了。我才瞭解到《千金方》中所載的「阿是穴」的確是真的。我曾經肩背痛,已經灸過「膏肓」了,但肩膀痛還沒好,於是我就灸了「肩井」三壯,就痊癒了。由此知道,雖然灸了「膏肓」,也不能不灸其他穴道。兩邊肩膀感到冷痛,尤其不能忽視。我多次看到將要中風的人,臂骨脫臼,跟肩膀不能相連接,有很多都治不好。總之,只要一感到肩膀冷痛,一定要先灸「肩髃」等穴道,別等到這種嚴重的地步才來治療。我中年時每逢寒冬,肩膀常常覺得冷,我常用手掌心撫摩它,晚上睡覺時就用被子多裹著它,才能不覺得冷。後來灸了「肩髃」,才免去這個毛病。「肩髃」連著兩隻手的安危,「環跳」連著兩隻腳的安危,不可不灸。(《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