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身體類 (11)

回本書目錄

身體類 (11)

1. 身體痛

源候總說,凡人百骸四體,肌肉皮膚,關節脈絡,總而謂之身。風淫濕滯,血刺痰攻,皆能作痛。至於骨之痠疼,或寒或熱,入里徹骨,則倍蓰千萬,大不侔焉。蓋骨為髓之藏,髓者飲食五味之實秀也,髓虛則骨虛,勢所必至矣。痛在於身,風之證以走注知之,濕之證以重著驗之,血有筋脈鑽刺之證,痰有眩暈咳唾之證。驅風除濕,行血豁痰,對證一投,猶冀可以旦暮起。病入於腎,此勞極損傷之不可救藥者也,其能生乎。然則身痛之與骨痛,毫釐千里之差,於此不可以無辨。雖然,酒家之癖,多為項腫臂痛。蓋熱在上焦,不能清利,故醞釀日久,生痰涎,聚飲氣,流入於項臂之間,不腫則痛耳。然而曰痰,曰涎,曰飲,又有理一分殊之別。伏於包絡,隨氣上浮,客肺壅嗽而發動者,痰也。聚於脾元,隨氣上溢,口角流出而不禁者,涎也。惟飲主於胃府,為嘔為吐,此則胃家之病,學者不可不知。(《直指》)(按:《醫說》引《醫余》曰:通真子云:筋緊而骨束,是以骨痛。師曰:水不勝火,煎熬得骨痛。宜考。)

白話文:

《源候總說》中說,人的百骸四體、肌肉皮膚、關節脈絡,總的來說就是身體。風邪侵襲、濕邪滯留、血刺痰攻,都能引起疼痛。至於骨頭的痠痛,有的時候是寒冷,有的時候是燥熱,入裡徹骨,疼痛就加倍嚴重,與身的其他部位的疼痛大不相同。因為骨頭是髓的藏處,髓是飲食五味精華的凝聚物,髓虛了,骨頭也就虛了,這是必然的。身上的疼痛,風邪引起的疼痛以遊走不定為特點,濕邪引起的疼痛以沉重滯留為特點,血證有筋脈鑽刺的症狀,痰證有眩暈咳嗽吐痰的症狀。驅風除濕,行血豁痰,對症下藥,還可以希望很快就康復。但是病入於腎,這是勞累損傷到極點,藥物也無能為力的了,還能活下來嗎?所以,身上的疼痛與骨頭的疼痛,差別很大,在這裡不能不辨別清楚。雖然如此,酒鬼的毛病,大多是脖子腫痛和胳膊疼痛。這是因為熱邪在上焦,不能清利,所以日積月累,產生痰涎,積聚飲氣,流入到脖子和胳膊之間,不腫就痛了。然而所謂痰、所謂涎、所謂飲,又有道理不同的地方。積聚在包絡裡,隨著氣向上浮,客於肺引起壅塞咳嗽而發作的,是痰。積聚在脾元裡,隨著氣向上溢,從嘴角流出來而不能控制的,是涎。而飲主要在胃府,引起嘔吐,這是胃的疾病,學者不可不知。(《直指》)(按:《醫說》引用《醫餘》說:通真子說:筋緊而骨束,所以骨痛。老師說:水不勝火,煎熬得骨痛。應該考查一下。)

身體痛者,種種不同,風寒濕痰者多。風寒痛,明知得於寒邪,而脈浮緊。濕痰留滯關節,一身盡痛。有風濕相搏,肢體重痛。有陰毒傷寒,身如被杖之痛者。有濕鬱而周身作痛,有傷食滯而身作痛,痰滯經絡而作塊痛,致於骨節痠疼,或寒或熱,皆宜隨證審其病機,素昔所感寒熱虛實而施治之,無不中也。(《醫統》)

白話文:

人體疼痛,原因種類很多,多由風、寒、濕、痰引起的居多。患有風寒疼痛的,明知是感受了寒邪所致,而脈象浮緊。濕痰停留在關節內,全身疼痛。有風濕一起發作時,肌肉關節會疼痛加重。有陰毒內傷寒邪,身體如被棒杖之痛痛苦難忍。有濕濁鬱積而全身疼痛,有因吃了不潔食物而後導致身體疼痛,痰滯留在經絡而導致塊狀疼痛,以致於骨節痠疼,或寒或熱,均應根據症狀判斷致病原因,依照病人過去受寒熱虛實的情況而施治,無不藥到病除。(《醫統》)

凡身痛之甚者,亦當察其表裡,以分寒熱。其若感寒作痛者,或上或下,原無定所,隨散而愈,此表邪也。若有定處,而別無表證,乃痛痹之屬,邪氣雖亦在經,此當以里證視之,但有寒熱之異耳。若因火盛者,或肌膚灼熱,或紅腫不消,或內生煩渴,必有熱證相應,治宜以清以寒。

白話文:

如果身體疼痛得很厲害,也應該察看它的表裡來區分寒熱。如果是因為受寒而引起的疼痛,疼痛的位置可能在上可能在下,沒有固定的部位,逐漸散開後就會痊癒,這是表證邪氣。如果疼痛部位比較固定,其他沒有表證的,屬於疼痛痹症,邪氣雖然也在經絡之中,但應該把它當成裡證來治療,只是寒熱有所不同。如果是因為火氣太盛引起的,可能會有肌膚灼熱、紅腫不消或者內生煩渴等熱證相應的症狀。治療的時候應該以清熱、寒涼的方法為主。

若並無熱候,而疼痛不止,多屬陰寒,以致血氣凝滯而然。經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必溫其經,使血氣流通,其邪自去矣。凡勞損病劇,而忽加身痛之甚者,此陰虛之極,不能滋養筋骨而然,營氣憊矣,無能為也。(《景岳》)

白話文:

如果沒有一點熱症的徵兆,而疼痛不止,大多屬於陰寒,以至於血氣凝滯而產生。經書說:疼痛的症狀是因為寒氣過多,有寒氣所以疼痛。一定會溫暖經絡,使血氣流通暢通,瘀邪自然就消散了。凡是過度勞累損傷,病情嚴重,而忽然加重疼痛的,這是陰虛到極點,不能滋養筋骨而發生的,營氣衰竭了,沒有辦法起到作用。

風濕賊風(附骨疽之別),風身體疼痛者,風濕搏於陽氣故也。陽氣虛者,腠理易開,而為風濕所折,使陽氣不得發泄,而與風濕相搏於分肉之間,相擊故疼痛也。診其脈浮而緊者,則身體疼痛。(《病源論》)

白話文:

  • 風濕賊風(屬於附骨疽的一種),意思是風寒濕邪入侵肌體,使人體出現疼痛的症狀。這種疼痛是由於風濕與陽氣相搏擊所致,陽氣虛弱的人,肌膚氣血流通不暢,容易被風濕邪氣侵襲。而陽氣不能發散,就會與風濕邪氣在肌肉、筋骨之間相互搏擊、相撞擊,從而產生疼痛。

  • 診斷風濕賊風時,可以通過脈象來判斷病情,浮而緊的脈象往往提示患者身體疼痛。(《病源論》)

凡賊風,其人體卒無熱,中暴風冷,即骨解深痛,不廢轉動,按之應骨痛也,久即結痛,或結瘰癧,其附骨疽,久即腫而結膿,以此為異耳。若治附骨作賊風,則增益,病深膿多,若治賊風作附骨,即加風冷,遂成瘰癧偏枯攣曲之疾也。療之為效,都在其始耳,此非天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白話文:

凡是賊風,此人的身體會突然發燒,遭到暴風雨、寒冷時,骨頭會覺得疼痛,但並不會妨礙行走,用手按之疼痛就加重,長久後就會造成疼痛加劇,嚴重的會形成結核、癧疾,講它們歸結為附骨疽,會長時間腫脹並化膿,但治療上有所不同。如果把附骨疽看成賊風,則會加重,病情深入膿液增多,如果把賊風看作附骨疽,熱即會加重風寒,逐漸形成瘰癧偏枯攣曲的疾病。治療的效果,皆在其發病之初,這種治療法不是世上最高妙的,但誰能做到這樣精妙呢?

若候附骨與賊風為異者,附骨之始未腫,但痛而已。其賊風但痛不熱。附骨則其上壯熱,四體乍寒乍熱,小便赤,大便澀,而無汗。若得下卻熱,並開發腠理,便得消也。縱不消盡,亦得浮淺近外。凡賊風但夜痛,骨不可按抑,不得迴轉,痛處不壯熱,亦不乍寒乍熱,多覺身體索索然冷,欲得熱熨,痛處即小寬,時復有汗出,此為賊風證也,宜針灸熨爆,諸服治風藥即愈。(《千金》)

白話文:

如果附骨和賊風的症狀不一樣,附骨的初期不腫,只會痛,賊風則是隻痛而不發熱。

附骨則其患處會局部發熱,全身時而寒冷,時而發熱,小便色紅,大便乾燥,但無汗。如果治療得當,能讓身體發熱,並打開身體表層的腠理,就可能消退。即使不能全消,也會浮淺接近外皮。

賊風只在夜間疼痛,骨頭不能按壓、轉動,疼痛的部位不會局部發熱,並且也不會全身時而寒冷,時而發熱,多數是覺得身體冷冰冰好像吹冷風,想用熱熨燙來止痛,疼痛處就會稍微減輕,時常還會出汗,這是賊風的證據,宜採用針灸、熨爆、服用治療風疾的藥物,很快就會痊癒。

氣痛,或身中忽有痛處,如似打撲之狀,名曰氣痛。痛不可忍,遊走不住,發作有時,痛則小熱,痛定則寒。此皆由冬時受溫氣,至春暴寒,風來折之,不成溫病,乃作氣痛。宜先服五香連翹湯,摩丹參膏,又以白酒煎柳皮,及暖熨之。有赤氣點點者,即刺出血也。(《千金》)(按:此說本出《肘後》。五香連翹湯丹參膏並出《千金·癰疽》中,宜參。)

白話文:

胸悶氣痛

有的人身上突然出現疼痛,就像被毆打一樣,被稱為氣痛。疼痛不能忍受,時時刻刻都在遊走。發作時間不固定。疼痛的時候會有一點發熱,疼痛停止時會變成寒冷。這些都是由於冬季受暖氣而至,春天寒冷,風寒折損了身體,沒有形成溫病,形成了氣痛。應當先服用五香連翹湯、摩丹參膏,然後用白酒煎楊柳皮,並且溫熨。有赤色氣點的,就是刺出出血。

(按:這種說法出自《肘後》,五香連翹湯、丹參膏都出自《千金·癰疽》,宜參閱。)

血滯作痛(久痛入絡),身體疼痛,非濕則痰,固也。人有挾刀鋸之驚,而又餒在其中,為風寒水濕所傷,致使心竅凝滯。於是經絡壅閉,血不流行,肌肉骨節為之刺痛。治法,當歸川芎、芍藥、白芷、靈脂、大黃甘草利之,黑物小片而下,其痛有瘳。(《直指》)

白話文:

由於血液循環受阻而引起的疼痛(久痛可深達經絡),人體疼痛,要是不是濕也就不是痰,這是有道理的。某人手持刀鋸卻心懷恐懼,又因飢餓睏乏,受到風寒濕邪的損傷,導致心竅閉塞,於是經絡閉塞,血液不能運行,肌肉和骨節因此疼痛。治療方法,可用當歸、川芎、芍藥、白芷、靈脂、大黃和甘草等藥物來疏通經絡,用黑藥物補益元氣,其疼痛可以得到緩解。(《直指》)

身體胸腹,隱熱隱疼,拘急足冷,此血之為病也。以其飲酒嗜欲,伏熱受暑得之。淮熱毒、暑毒、酒毒為能傷血,瘀血未去,新血不榮身體,所以隱痛拘急。其裡熱足冷者,血之證也。用柴胡黃芩青皮枳殼、靈脂、桃仁木通、甘草作劑,多入大黃以利之。俟其流利已盡,小腹略無結急,即以當歸、川芎一倍,橘皮半夏、枳殼、北梗、木通、甘草半之,調其氣血,於是有瘳。血屬於心,木通以通其心竅,心竅既通,經絡之流行可知矣。

白話文:

身體的胸部和腹部會有隱隱約約的悶熱和疼痛,足部則感到拘束和寒冷,這是由血所造成的疾病。原因是貪杯嗜慾,加上伏熱和受暑有關。在諸毒之中,淮熱毒、暑毒和酒毒最能損傷血脈,瘀血不去,新血便不能滋養全身,所以會出現隱痛和拘急的症狀。如果體內感到燥熱而足部卻寒冷,就是血的證據。以柴胡、黃芩、青皮、枳殼、靈脂、桃仁、木通和甘草作藥,再加入大黃以緩瀉。等到症狀完全好轉,小腹沒有結塊和拘急,便以當歸、川芎一倍,橘皮、半夏、枳殼、北梗、木通和甘草各一半,來調養氣血,就能恢復健康。血屬心,木通用來疏通心竅,心竅通暢,經絡的血氣運行自然就會順暢。

(同上)

久痛必入絡,氣血不行,發黃非疸也。痛而重按少緩,是為絡虛。(《臨證指南》)(按:又華玉堂曰:絡中氣血,虛實寒熱,稍有留邪,皆能致痛。此乃古人所未及詳言,而先生獨能剖析明辨者。)

白話文:

疼痛時間長了,必然會傷及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發黃不是黃疸。疼痛加重按壓後疼痛減輕,這是因為經絡虛損。

(注:華玉堂說:經絡中的氣血,虛實寒熱,稍有邪氣停留,都能引起疼痛。這是古人沒有詳細說明的,而先生獨能分析清楚並辨別的。)

治例,濕熱相搏,肩背沉重,疼痛上熱,胸膈不利,遍身上下沉重疼痛,當歸拈痛湯。身體拘急,皆屬虛寒與寒濕、風濕,小續命湯隨證加減。(《醫通》)

白話文:

治例,濕熱相互交加侵犯,肩背疼痛沉重,疼痛並向上蔓延,胸膈部位不利,全身疼痛沉重,可以使用當歸拈痛湯治療。身體拘急,均屬於虛寒與寒濕、風濕所引起的疾病,可以根據證狀酌情加減用小續命湯治療。(出自《醫通》)

在氣分者,但行其氣,不必病輕藥重,攻動其血。在血分者,則必兼乎氣治,所謂氣行則血隨之是也。若症之實者,氣滯血凝,通其氣而散其血則愈。症之虛者,氣餒不能充運,血衰不能滋榮,治當養氣補血,而兼寓通於補。(《臨證指南》)

白話文:

對於氣分造成的疾病,只要通暢其氣,不用管病輕還是藥重,不要攻動其血。

對於血分造成的疾病,則必須兼顧氣的治療,所謂氣行則血隨之是也。

如果症狀實證,氣滯血凝,通其氣而散其血則愈。

如果症狀虛證,氣餒不能充運,血衰不能滋榮,治當養氣補血,而兼寓通於補。

補氣利害,或問:先哲謂諸痛為實,諸癢為虛。丹溪亦曰:諸痛不可用參、耆,蓋補其氣旺不通而痛愈甚。然則凡病痛者,例不可用參、耆等藥乎?曰:以上所論諸痛,特指其氣實者為言耳。如暴傷風寒,在表作痛,或因七情九氣怫鬱,不得宣通而作痛者,固不可用補氣藥也。若夫勞役傷形,致身體解㑊而作痛者,或大便後及大瀉痢後,氣血虛弱,身體疼痛,及四肢麻痹而痛;或婦人產後氣血俱虛,致身體百節疼痛等病,其可不用參、耆等補氣藥乎,學者毋執一也。(《正傳》)

白話文:

補益精氣的藥物,利害關係重大。有人問:前輩醫生說,各種疼痛屬於實症,各種皮膚瘙癢屬於虛症。丹溪也說:各種疼痛不能用人參、黃芪,因為補益精氣,會使氣旺盛不通暢而疼痛加重。那麼,凡是患有疼痛的病人,一律都不能用人參、黃芪等補氣藥物嗎?回答:上面所說的各種疼痛,特指氣實證。比如突然遭受風寒,表證疼痛,或者由於七情九氣鬱結,不得宣通而引發疼痛的,當然不能用補氣藥物。但是,如果是勞累損傷形體,導致身體筋骨痠痛的;或者大便後和大瀉痢後,氣血虛弱,身體疼痛,以及四肢麻痹疼痛的;或者婦女產後氣血俱虛,導致身體百節疼痛等疾病,難道可以不用人參、黃芪等補氣藥物治療嗎?學者們不要執著於一種說法。

除濕驅風諸方生附除濕湯五苓散,並主傷濕身痛。(《直指》)

白話文:

排解濕氣和風邪的各種藥方,生附子除濕湯、五苓散,均主治因濕傷身而疼痛。(《直指》)

身疼風證,烏藥順氣散,又名通氣驅風湯,加川芎。(《得效》)

白話文:

身體疼痛,是因為風證造成的,烏藥順氣散,又名通氣驅風湯,可以治療,再加川芎。(《得效》)

和血諸方,若關節疼痛,蒲黃八兩,附子一兩炮,合末之,服一錢匕,日三,稍增至方寸匕。(《肘後》)

白話文:

補血活血的各種方劑,如果關節疼痛,就用蒲黃八兩,附子一兩(經過炮製),合在一起研磨成細末,一天服用一錢匙,連續服用三天,然後逐漸增加到方寸匕。(出自《肘後》)

黃耆建中湯,加川芎、當歸,治血刺身痛。(《直指》)

麒麟竭散,治寒濕搏於經絡,疼痛不可忍。

血竭,南乳香沒藥水蛭(杆碎炒令煙盡),麝香白芍藥,當歸(各秤一分),虎脛骨(塗酥炙黃一□六分)

白話文:

血竭、乳香、沒藥、水蛭(研碎炒至冒煙停止)、麝香、白芍藥、當歸(各一錢)、虎脛骨(塗上酥油烤至金黃色六錢)。

上件藥八味,每味各為細末,各抄一錢和勻,每眼三錢,溫酒調下,食前服之,痛立止,痛甚者不過二服。(《御藥》)(又有虎骨丸,見《歷節》,宜參。)

白話文:

以上藥材八種,每種研磨成細末,每種取一錢,混合均勻。每次取三錢,用溫酒調和,在飯前服用,疼痛立即可止。疼痛較嚴重的患者,服用不超過兩次即可。(出自《御藥》,另有虎骨丸,請參照《歷節》。)

逐涎諸方,治風毒留客日深,氣虛邪實,攻擊不定,走注疼痛,趁痛丸方。

白話文:

治療痰液增多的各種方法:病症是風毒留滯體內時間很長,正氣不足,邪氣很盛,病情反復不定,疼痛遊走不定,趁著疼痛時服用丸藥的方法。

大戟(刮去皮),甘遂白芥子(各一兩)

白話文:

大戟(颳去外皮),甘遂,白芥子(各十五克)

上三味搗羅為末,用大麥面一兩和勻,醋調作膏子,慢火炙黃熟,再搗羅,用薄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漸加至十五丸,空心用冷酒下,病甚不入大麥面亦得。(《聖濟》)(即控涎丹,見《痰涎》。)

白話文:

將上三味藥搗成細末,加入一兩大麥粉拌勻,用醋調成膏狀,用小火慢慢烤黃烤熟,再次搗成細末,用薄麵糊作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丸,逐漸增加到十五丸,空腹時用冷酒送服,病情嚴重時不加大小麥麪粉也可以。(出自《聖濟總錄》)(和控涎丹相同,請參考《痰涎》條目。)

滾痰丸,一切遍身,無故遊走疼痛,或腫或攣,或如常,痛無定所,或俗名寒濕,不腫在一處,痠軟沉滯者,消息服之。(《養生主論》)

白話文:

滾痰丸:可用來治療全身到處疼痛,疼痛有時加重有時減輕,有時腫脹有時攣縮,有時與平常一樣,疼痛沒有固定的位置,或俗稱寒濕,不侷限在某一處,使人痠軟沉重、不思活動的疾病。不時服用本丸劑,就能夠逐漸治癒。

熏法,若身中有掣痛不仁不隨處者,取干艾葉一糾許丸之,內瓦甑下,塞余孔,唯留一目,以痛處著甑目,下燒艾以熏之,一時間愈矣。(《肘後》)

白話文:

燻法,如果身體上有疼痛、麻木不仁或不能隨意活動的地方,就取一些艾葉,把它搓成一個小丸子,放在盛放水或藥物的鍋爐下面,堵住其他出氣孔,只留一個孔,將疼痛的地方對準鍋爐上的孔眼,然後在下面燃燒艾草進行燻蒸,很快就能治癒。(《肘後備急方》)

調攝法,痛家不可食厚味與肉,大能助火。若食肉味痛愈盛者,並魚腥麵醬酒醋皆斷去之。(《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