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腸炎」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腸炎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證,主要以腹痛、腹瀉、里急後重為主要臨床表現。其病因病機複雜,可由飲食不節、感受外邪、情志內傷等因素所致。臨床上可分為急性腸炎和慢性腸炎兩大類。
急性腸炎多由飲食不潔、生冷油膩、不易消化之物所致,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里急後重,可伴有噁心、嘔吐、發熱等症狀。慢性腸炎多由急性腸炎反覆發作或久病不愈所致,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便溏、粘液膿血便,可伴有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症狀。
中醫治療腸炎,以清熱解毒、消炎止瀉為主。常用方藥有:
- 葛根芩連湯:主要由葛根、黃芩、黃連、甘草組成,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止痢的功效,適用於急性腸炎、痢疾等症。
- 白頭翁湯:主要由白頭翁、黃連、黃芩、甘草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適用於急性腸炎、痢疾等症。
- 大黃蟅蟲丸:主要由大黃、蟅蟲、甘草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攻下逐瘀的功效,適用於急性腸炎、痢疾等症。
此外,中醫還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使用其他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瀉作用的藥物,如金銀花、連翹、板藍根、大黃、芒硝、黃連、黃芩、白頭翁、白茅根、甘草等。
在日常生活中,預防腸炎,應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油膩、不易消化之物,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飯前便後要洗手;保持大便通暢,不憋便;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衣。若出現腸炎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本條之病證,無經過由表證而小柴胡湯證,至於大柴胡湯證之緩慢次序,即由表證直入於大柴胡湯證者,故為本方證中之最劇者。依余之經驗,本方應用於由暴飲、暴食等之急性胃腸炎、大腸炎、赤痢等之機會極多。」
白頭翁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本方有效於急性大腸炎、赤痢者,雖如貉丘岑及尾臺氏說,若不加用大黃,則其效果不全。」」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本方有效於大腸炎者,雖如治驗,然以想象為治本者,非也。」」
黃芩湯
- 1.《中西溫熱串解》:「二十三、濕熱證,十餘日後,左關弦數,腹時痛,時圊血,肛門熱痛,血液內燥,熱邪傳入厥陰之證,宜仿白頭翁法(九十九)。評:此西醫所謂腸炎也,用黃芩湯加銀花元明粉,可以治之。」
薏苡附子敗醬散
- 1.《圓運動的古中醫學》:「現代所謂盲腸炎病,以割去盲腸為惟一治法。大黃牡丹湯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盲腸炎病,則係運動全身為惟一執法、治法。人身構造復雜極矣。但總不外左升右降,以成一整個圓運動的功能。大病將愈,每於半夜陽生之時,感覺身體左右,形成一個太極相抱的圓。此日即大見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