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258)
別論 (258)
1. 陽明病之注釋
」
求真按:「以上三說是取腸傷寒為例,議論痛切,殆無間然之處。然本條非單指腸傷寒,即其他一切之疾病,若胃家實,即胃腸內病毒充實,按之堅硬而有抵抗者,悉為陽明病也。故以之為陽明病之腹證,以下所記仲景之原文及脈應,可為其外證。」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傷寒論》)
【註】
汪氏曰:「上言陽明病之胃家內實,未及外證,故此條設問答之辭。夫身熱與發熱異,其熱在肌肉之分,非如發熱翕翕然,僅在皮膚以外也。汗自出者,因胃中有實熱,則津液受其蒸迫,故其汗自出也。與太陽中風之汗出不透,其出甚少者亦異。此條之汗由內熱而蒸迫,其出必多而不能止也。
不惡寒者,非邪在表也。反惡熱者,明其熱在裡也。因傷寒當惡寒,故以惡熱為反也(求真按:『反惡熱者,與表證之惡寒發熱、半表半裡之寒熱往來等之寒字對辭,非對一般傷寒而言也』)。夫惡熱雖為在內證,其狀必外見,或揚手擲足,迸去蓋覆等,此勢所必然,因是於外以徵內,其為陽明胃實證也無疑。」
求真按:「前說概佳,茲更補之。身熱,已述於前(見少陽病篇小柴胡湯條)。汗自出者,與太陽之自汗出、少陽之大汗出或頭汗出相似而非。因太陽之自汗出,因於翕翕發熱;少陽之大汗出或頭汗出,因於往來寒熱;此汗自出者,因於不惡寒,反惡熱故也。不惡寒意義甚深,試詳論之:凡惡寒者(陰證之惡寒作例外),因病毒有欲由汗腺排泄之可能。表位,即汗腺所在地,故太陽病必惡寒或惡寒發熱。
其位置距此稍遠,存於表裡間之少陽病,本來以和解為要,雖不必汗解,但往往有可汗解之機,故往來寒熱。陽明病之位置,遠離汗腺,反接近於肛門,因而不大可能汗解(陽明病,亦有桂枝湯、麻黃湯、小柴胡湯等證,不無由汗解者,但此所謂太陽陽明或少陽陽明之合病,故為例外),不得不由瀉下而解,故惡熱而不惡寒也。以是可鑒別三陽病矣。
惡熱者,《傷寒雜病辨證》云:『按惡熱之惡,如惡寒、噁心之惡,其熱在於分肉之中,爝爝如蒸,炎炎如焮,能使人常煩。』是以《本論》(求真按:『《本論》指《傷寒論》也』)每與惡寒相對之調胃承氣湯曰:『不惡寒,但惡熱者,實也』。陽明篇曰:『不惡寒,反惡熱也。
』如上所述,為表裡內外無所不熱,而使懊憹煩悶者,是也。」
本太陽病,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傷寒論》)
【註】
方有執曰:「『徹』,除也。非對發汗言,而謂病不除也。」
山田正珍曰:「按『徹』,除也,與厥陰篇之『傷寒脈遲六七日,反與黃芩湯徹其熱』同義。程應旄訓為『盡』,為『透』,非也。凡傷寒中風,既離太陽,則純為陽明或少陽,但此為轉入而不純,是轉屬,轉係也。轉屬,轉係者,皆併病也。」
白話文:
陽明病之注釋
求真說:「上面三種說法以腸傷寒為例,討論得非常透徹,幾乎沒有可以挑剔的地方。然而,條文並非單指腸傷寒,其他所有疾病,只要胃腸內實熱,也就是胃腸內病毒充滿,按壓腹部堅硬且有抵抗感的,都屬於陽明病。所以,這可以作為判斷陽明病的腹部症狀。下面記載的仲景原文和脈象反應,可以作為陽明病的外在症狀。」
問:「陽明病的外在症狀是什麼?」答:「身體發熱,汗自己流出來,不覺得冷,反而覺得熱。」(《傷寒論》)
【註釋】
汪氏說:「前面說的是陽明病胃腸內實熱的情況,還沒提到外在症狀,所以這裡以問答的方式來解釋。身體發熱和發熱不一樣,身體發熱是熱在肌肉層面,不像發熱那樣只是在皮膚表層。汗自己流出來,是因為胃腸內有實熱,津液被熱蒸發,所以汗水會自己流出來。這和太陽中風的汗出不透,汗量很少的情況也不同。這個條文的汗是因為內熱蒸發,所以汗出一定很多且無法停止。
不覺得冷,表示邪氣不在表層。反而覺得熱,說明熱在體內。因為傷寒應該會怕冷,所以覺得熱反而是一種反常現象(求真按:『反惡熱,是與表證的怕冷發熱、半表半裡的寒熱往來等“寒”字相對,並非針對一般的傷寒而言』)。雖然怕熱屬於體內熱的症狀,但一定會表現在外,例如手舞足蹈、掀開被子等,這是勢必會發生的,因此可以從這些外在表現來推斷體內情況,可以確定是陽明胃實證。」
求真說:「前面的解釋都很好,這裡再做補充。身體發熱,前面已經說過(在少陽病篇小柴胡湯條提到)。汗自己流出來,和太陽病的自汗出、少陽病的大汗出或頭汗出相似但不相同。太陽病的自汗出,是因為發熱;少陽病的大汗出或頭汗出,是因為寒熱往來;這裡的汗自己流出來,是因為不覺得冷,反而覺得熱。不覺得冷,意義深遠,試著詳細分析:凡是怕冷(陰證的怕冷除外),都是因為病毒有機會通過汗腺排出。表層,就是汗腺所在的地方,所以太陽病一定會怕冷或者怕冷發熱。
位置距離汗腺稍遠,處於表裡之間的少陽病,本來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雖然不一定用發汗來解決,但往往有發汗的機會,所以會有寒熱往來。陽明病的位置遠離汗腺,反而接近肛門,所以不太可能透過發汗來解決(陽明病,也有使用桂枝湯、麻黃湯、小柴胡湯等證型,並非沒有通過發汗解決的案例,但這些所謂的太陽陽明或少陽陽明的合併病,屬於例外),不得不通過瀉下排泄來解決,所以會覺得熱而不覺得冷。通過這個可以區分三陽病。
怕熱,《傷寒雜病辨證》中說:『所謂怕熱的“惡”,就像怕冷的“惡”、噁心的“惡”一樣,它的熱在肌肉組織之間,像蒸煮一樣,像火燒一樣,會讓人經常煩躁。』所以,《本論》(求真按:『《本論》指的是《傷寒論》』)常常與怕冷相對的調胃承氣湯證型說:『不覺得冷,只是覺得熱,是屬於實證』。陽明篇說:『不覺得冷,反而覺得熱。』如上所述,是因為體表內外都發熱,讓人感到煩躁悶熱。」
原本是太陽病的,剛開始發病的時候,如果發汗,汗沒能完全透出來,就會轉變成陽明病。(《傷寒論》)
【註釋】
方有執說:「『徹』,是除去的意思。不是針對發汗而言,而是指病沒有完全好。」
山田正珍說:「『徹』,是除去的意思,和厥陰篇『傷寒脈遲六七日,反而用黃芩湯來除去它的熱』的『徹』是同一個意思。程應旄把它解釋為『盡』或『透』,是錯誤的。凡是傷寒中風,已經離開太陽病,就會變成單純的陽明病或少陽病,但這裡說的是轉入而不是單純,是轉屬,轉系。轉屬,轉系都是指合併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