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經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經痛是婦科常見病之一,中醫稱為「經行腹痛」、「經期腹痛」、「經痛」、「痛經」等。多數發生在月經前後,以月經前1-2天為多,常伴有腰酸、下腹墜脹、喜按喜熱、痛有定時、痛有定處等症狀。

中醫認為,經痛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 氣血失調:月經是氣血在體內的正常運行,如果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導致經痛。
  • 寒凝血瘀:寒邪侵襲,阻遏經脈,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經痛。
  • 肝鬱氣滯:肝主疏泄,如果肝氣鬱結,氣機不暢,也會導致經痛。
  • 脾虛濕阻:脾主運化水濕,如果脾虛運化失常,水濕停聚,也會導致經痛。

中醫治療經痛,主要以調理氣血、疏肝理氣、健脾祛濕等方法為主。常用方藥有:

  • 桂枝茯苓丸:適用於氣血虛寒、經行腹痛的患者。
  • 桃仁紅花丸:適用於寒凝血瘀、經行腹痛的患者。
  • 逍遙散:適用於肝鬱氣滯、經行腹痛的患者。
  • 四逆散:適用於脾虛濕阻、經行腹痛的患者。

經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波動。
  •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 飲食要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如果經痛症狀嚴重,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奇效良方》:「若經事欲行,臍腹絞痛,臨經痛者血澀也,宜八物湯。
  • 2.《証治準繩‧女科》:「若經事欲行,臍腹絞痛,臨經痛者,血澀也,宜八物湯:四物湯四兩、玄胡、檳榔、苦楝碎、炒焦、木香各一兩。若婦人血虛,心腹㽲痛不可忍者,去地黃,加乾薑,名四神湯。補下元,加乾薑半兩,甘草七分。氣築小腹痛,加玄胡索煎服。若腹中刺痛,惡物不下,倍加當歸、芍藥。
  • 3.《女科證治準繩》:「若經事欲行,臍腹絞痛,臨經痛者,血澀也,宜八物湯:四物湯四兩、玄胡、檳榔、苦楝碎、炒焦、木香各一兩。若婦人血虛,心腹㽲痛不可忍者,去地黃,加乾薑,名四神湯。補下元,加乾薑半兩,甘草七分。氣築小腹痛,加玄胡索煎服。若腹中刺痛,惡物不下,倍加當歸、芍藥。

當歸散

  • 1.《婦人規》:「_玄胡當歸散_(見經痛論外方)

牛膝散

  • 1.《婦人規》:「_牛膝散_,胎衣不下腹脹(見經痛論外方)

參蘇飲

  • 1.《醫燈續焰》:「而當脈所過如胃口、胸、膈、心包、膻中、脊、脅、臍、腹等處,隨經相引而痛。乃諸經之痛,豈心痛哉。(諸經之痛,則隨經有兼見之證。如肺經痛,惡寒、氣急、脹滿、痛引缺盆,宜參蘇飲、香蘇散、蘇合丸之類。大腸痛,上引膈,腸鳴口乾,宜四七湯、枳桔二陳湯之類。

香蘇散

  • 1.《醫燈續焰》:「而當脈所過如胃口、胸、膈、心包、膻中、脊、脅、臍、腹等處,隨經相引而痛。乃諸經之痛,豈心痛哉。(諸經之痛,則隨經有兼見之證。如肺經痛,惡寒、氣急、脹滿、痛引缺盆,宜參蘇飲、香蘇散、蘇合丸之類。大腸痛,上引膈,腸鳴口乾,宜四七湯、枳桔二陳湯之類。